從《哈利波特》到《殺手歐陽盆栽》-台灣文學出版與電影行銷的結盟
2011-01-20 台灣立報
文/陳韋臻
同時作為出版線與電影線的記者,近年來印象相當深刻的現象,其一便是收閱電子郵件時,打開電影發行的信件,同時看見改編原著的訊息;新書出版的郵件中,又是同一則電影上映曝光的海報;收到出版社寄來的新書,拆開包裝躍生眼前的書封,是同期上映的電影海報;又或者在逛網路書店時,察覺到舊書包上新電影外衣,重新推出上架的現象。仔細推算起來,似乎是由2000年6月《哈利波特》第一集在台灣出版,隔年電影上映的時間點開始,台灣出版業開始傾向結合翻譯文學出版與電影的行銷包裝,往後如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天使與魔鬼》,史蒂芬妮.梅爾的《暮光之城》,在台灣無論電影或書籍,都屢創佳績。
於此,電影改編小說的現象,在台灣從瓊瑤、古龍時代後幾乎銷聲匿跡,似乎被近十年來外文書和外語片所取代,這可說是台灣文創產業展現的舞台,然而並行於此的出版現象,則是越來越多的翻譯小說出市,除了部分出版社仍堅守中文創作出版的目標之外,台灣出版業大量仰賴翻譯小說銷售持續運轉,而其間又以電影小說為銷量大宗,最近更由好萊塢片轉到文藝片的操作上,從去年蘋果日報所統計8月到10月的翻譯文學總銷量前五名內,除了第一名《1Q84 Book3》之外,二到四名都是已改拍為電影(《直搗蜂窩的女孩》、《龍紋身的女孩》、《告白》)的小說,就連第五名都是文學改編電影《夜之屋》的續集,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也在電影上映前,重新改版加上電影書衣,登上前十名寶座。
出版作為一個累積基本群眾的管道,成為當今國外電影開拍的最佳選項,不僅是好萊塢,例如日本近日也大量推出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除了太宰治之外,伊坂幸太郎、東野圭吾、吉田修一、直木賞、米澤穗信到最近的村上春樹,大量的文學作品改拍成電影,成為電影業者腦中的基本盤保證。而台灣作為引進翻譯文學與外語片的二手文化殖民地,對此更是趨之若鶩,如新經典文化社長葉美瑤的觀察:「當一個故事成功了,就變成一個品牌,從這個品牌延伸出的產品,在市場競爭上也會特別有利,而這也就影響到台灣出版社選擇作品的考量,或思考這部小說是否有可能能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在這樣的境況底下,出版社與電影發行的合作,就顯得相當密切。
曾任金馬影展策展人與福斯公司宣傳,現任時報出版文學線主編的嘉士強,分別從電影發行與文學出版的角度,談起這個現象。首先在出版方面,他提到,由於書籍的黃金期多半僅有一個月的時間,因此時間一過,重新被看見的可能性就大為降低,而電影的上映通常提供了舊書第二個生命期。因此,電影公司的排片計畫單就成為出版社尋覓的消息,或者出版社在與國外作家代理人接觸時,作品電影版權的賣出,也成為一個重要的考量點。在這個第二生命期的曙光前,通常出版業者會取得電影影像素材作為書封使用,除了曝光之外,也同時作為宣傳話題。時報文化出版文學企劃黃千芳緊接著說:「基本上,電影素材會增值原本書籍,喜歡的讀者可能會因為書衣或書腰的增值多買一次。」葉美瑤也明白說道:「明星、劇照等,當中的劇情感確實可能更吸引大眾,而書店也確實會因此把書擺在更好的位置,或者願意將舊書重新放上平台。」
除了出版社會主動選擇改拍為電影的小說原著,電影公司在買下外片版權後,也會向內打聽原著版權落在何處,並尋求合作,將書腰、書封視為廣告版,嘉士強從以往的經驗中分享道:「電影的黃金期基本上只有兩週,書籍能提前一、兩個月幫忙做曝光……茱麗亞蘿勃茲出現在書店,誰不會看見?……現在所有的電影發行所做的事都是多一波的曝光,給予電影稱頭跟來歷,有得獎的寫得獎、改編小說或真人實事的,全部都是電影的稱頭。」電影公司的推動,促成了出版業者配合電影上映檔期的安排,例如《美味關係》、《真愛旅程》,或者即將推出Charles Portis在1968年出版的《真實的勇氣》,便是新經典文化在去年12月才簽下版權,為了配合國內科恩兄弟改編電影的上映時間,而提前趕在兩個月內完工、出版的例子。葉美瑤表示:「台灣有個氛圍,有時候東西很好,但沒有其他推動力量時,可能就默默在一旁孤芳自賞,如果東西很好,也有其他力量,就會趁這個時間推出來,替它製造更多機會。」
在此固定模式下,出版與電影發行,便形成當前合作的默契。在此互利的情況底下,出版業者在翻譯文學的銷售上,似乎確實獲得更亮眼的成績。最明顯的例子,非《暮光之城》莫屬。早在2006年底就出版的《吸血鬼達令》、《吸血鬼獵殺》和《吸血鬼之吻》(將原著拆成三本出版),最初包裝成動漫封面,銷售兩年不到三千本,直到2008年電影即將在台上映前,尖端出版社不僅重新包裝上市,連原書名都全面拋棄,配合電影《暮光之城》之名,並在角色姓名翻譯上也與電影發行公司確認,隔年,四集《暮光之城》穩坐博客來銷售年度排行的前五名,尖端出版社靠此搏命翻身。在今年度相當搶眼的,如《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告白》、《人間失格》、《蘇西的世界》等,都搭著電影上映而重新熱賣,其中《告白》原本大約兩萬的銷量,在電影上映後短期增加了約六倍;而《蘇西的世界》也由五萬本增加了一倍的數量。時報出版的嘉士強便表示,時報文學線的出版量一年約三十本,其中八成的翻譯文學中,光是改編電影的原著便佔了約三成的銷售量。
然而,其中《蘇西的世界》並非全靠電影撐起新銷售,嘉士強說:「雖然電影拍糟了,但成為一個敲門磚,最明顯的就是博客來成為指定讀物,高中生書店重新大炒,由於話題而非票房所帶起來的。」而原先銷量就亮眼的《龍紋身的女孩》,也未因電影上映而更上一層樓;包括《麻辣女強人》與《購物狂的異想世界》也都未操作成功;有時甚至是連操作的機會都沒有,葉美瑤說:「最近有個電影公司大量引進不同的片,但每部片都給很少資源,可能是為了未來頻道使用而已,像我們前不久的《單身》(A Single Man),電影叫《摯愛無盡》,上院線的時間就非常短,在很多人都還不知道的情況下就下片了……」
由此,即使《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的行銷策略似乎成為可行的商業模式之一,卻也非萬靈丹,嘉士強解釋:「還是要有票房號召力才會產生交叉影響,像會買翻譯文學的人,有一組讀者不一定常常進戲院,這時候出版社與電影公司就必須衡量讀者群,通常是15到29歲比較常進電影院看戲的年輕人,才比較容易合作。」長年觀察台灣文學出版的葉美瑤就表示,編輯選書通常考驗的是品質與市場需求的目光,「這樣操作是會有風險的,我們通常看見很成功的例子,但背後可能是幾百個失敗的案例……如果作品好,改編成電影不一定會成功,比如多年前的《大亨小傳》,到現在大家都不敢恭維;也有可能書本來不怎麼樣,但改編成電影極為成功的例子……」也因此,書衣或書封,則成為一旦電影失敗的脫鉤方式,在電影下檔後,默默脫下外衣繼續待在舊書架上。
多一次的注意、短期內的促銷、跟著電影檔期上映、配合重新攀上書店平台,成為後哈利波特現象,也可能進一步影響業務權衡編輯台選書的思考模式,葉美瑤語帶遺憾地說:「我們的步伐是紊亂的,很多作者進來,我們也許不知道它是誰,突然說是國外得獎……現在的行銷壓力,因為書店的書籍太多了,可能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去做它。更好的情況是盡量做華文,如果用華文理解,書籍夠好,總有一天有導演看上它,或者像《父後七日》作者自己下海做導演,整個文化醞釀的過程都在這個土壤上,這是比較好的。」聽聞至此,我突然想起九把刀正被改編成電影的作品《殺手歐陽盆栽》,這部擁有年輕讀者群廣大的網路文學,不知是否能夠在本地興起電影與出版的新一波熱潮?雖然他的小說我一本也沒看過,電影也不知結果如何,但在台灣極少本土文學創作改拍電影的環境下,我還是鄉愿地祝福這部電影改拍成功並上映賣座,以平衡台灣專吃西洋藥丹的偏食現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