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另眼相看:在討論中學習討論

2011-3-17 台灣立報 作者:洪致翔
13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洪致翔
相較於單口相聲般的傳統授課方式,課堂討論或分組討論有助於學生將探索與思考的觸角延伸至教材以外、相互擷取課程內容相關的觀點、提供教師瞭解學生學習現況與瓶頸。
但對某些國中小教師而言,課堂討論卻也是件讓人傷腦筋的麻煩事,尤其是分組討論,經常容易引發各種混亂失序的現象:不管是教師指定編組或是由學生自行組成小組,總是會有人藉機翻出日常的人際摩擦;討論過程中,除了持續將討論焦點深化或廣化、避免失焦或陷入沈寂外,不時還必須處理互相搶話、將別人的「不同意見」視為「錯誤意見」等糾紛。再加上另一項更「務實」的考量——萬一討論過程佔用太多時間,教學內容來不及趕上考試進度怎麼辦?
因此,部分教師仍然選擇以「單口相聲模式」作為主要的講授方式,就算偶有「課堂討論」,多半也只是徒具問答形式,而沒有實質的討論功能。
然而,這種講授方式的教學效果,實在不比「播放教學影片」好到哪裡去。因為教師將教材演繹得再怎麼精彩、言行舉止再怎麼生動風趣,一張燒好的DVD一樣可以做到。換言之,既然以面對面的方式親自講授,教師若只是片面地展示自己所準備的教學素材,而不扮演主持討論、引導思考的角色,無疑是捨長取短。
再者,較能充分發揮前述功能的課堂討論,通常包含以下元素:由學生各自提出各種自己認為值得討論的問題並公開羅列、教師從旁協助學生整併相似的問題、區辨不同層次的問題、學生各自按照其最希望探討的問題組成小組。進行討論後,再透過綜合報告向其他同學分享該組的討論過程、共識與新的觸發。
反觀教學現場,許多教師進行課堂討論時,討論內容完全由教師設置,但教師認為值得討論的問題卻未必是學生希望探討的問題;加上在趕進度拚考試等各種限制下,一般國中小學生參與小組討論/團隊協作的經驗普遍相當稀少。教師若未事先具體設想各種討論瓶頸的排解對策,便很容易導致討論陷入僵局、讓師生皆萌生負面情緒。也正因如此,學生之間的私怨與人際好惡,更有機會浮上檯面,在討論過程中呈現出相互排擠、各自為政、阻斷他人發言、藉機嬉鬧等現象。
職是,即便課堂討論過程混亂失序、毫無共識,仍不應成為取消或減少課堂討論的理由,畢竟教學活動的安排不能單以教師認定的教學效率為考量基礎。況且,若不透過更多更頻繁的討論活動,如何展現「教師之異於教學DVD者」?學生又如何透過實踐學習討論乃至團隊協作?
(文教工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