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社論:技職教育危機的新瓶舊酒

2011-5-03 台灣立報  作者:社論
32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本地討論教改的焦點話題之一,就是教育的危機。上週,由知名社會人士、意見領袖所寫的書《教育應該不一樣》,就大談技職教育的發展偏向。這樣的話題,再次讓人想起,「不重視技職教育將導致產業災難」的談法。
這類看法,基本上是採取「技職人才=技術」、「技職人才=基層執行者」的邏輯。眾人憂心技職教育不受重視,會導致產業的基礎技術發展陷入困境,其實是新瓶裝舊酒。
這樣的觀點,並不太新,它有個類似的西方版本。西方國家對於自身製造業的地位,會在1970年代被日本、四小龍等國取代的一個分析論點,就是認為大學只會進行高尖鑽的理論性研究、發表論文只看點數,而不重視實務、技術性的研發。這類論述的某些派別,甚至認為理論性研究之所以受到重視,全是因為1957年蘇聯搶先發射人造衛星後,美國為了贏得太空競賽,以致於太過重視理論性的研究,而忽略產業界在技術上的實際需求,才讓美國的製造業優勢完全流失,最後導致產業外移、美國工人失去工作機會。
這樣的論述有其歷史背景,它是勞工運動的主張(工人很重要),以及反對產業外移的觀點(訂單外包會讓製造技術流失),兩者融合後所形成的產物,目的是作為某種產業政策的說帖。大約一年前,英特爾創辦人葛洛夫,呼籲美國應該讓製造業重新生根,就是其中的某個現代變種。
本地談論技職教育危機時,也有類似的氛圍。但是,這樣的論點卻未必經得起檢驗。
資本主義下的技術研發,早就不是由第一線作業者、技術人員來進行了。西方在一百多年前發展的工廠製造體系,基本的操作概念就是要將工人、第一線作業者,在技術、工作過程的自主性,移往管理階層、技術研發部門。現代產業的技術累積早已高度集中化、規律化,大約只剩下餐飲、醫學、法律等領域,還有「第一線執行者開發新技術」的自主空間。
而且,近年來的新興產業技術,幾乎都是來自於理論性的研究;所謂的技職人員,並不是技術積累的先鋒。50年前,半導體剛發明時,製程技術的開發靠的是實驗室中的博士,製程技術還未穩定時,一線生產者,都需要有大學、碩士以上的學歷;台積電執行長的自傳上冊,就可以看到早年的科技產業環境。
至於「技職人才=基層執行者」的論點,看似與本地的「黑手變頭家」、「腳踏實地」有關,實際上則是無關,它其實是在重複企管領域在數年前流行的「執行力」主張。這個觀點來自於西方,它認為任何的企業策略,都要經過「執行」的考驗;某些極端的觀點甚至認為,執行比構思更重要。
以台灣的經驗來看,卻未必如此。台灣的產業,在近年遇到的狀況,並不是執行無法落實,而是,企業中級、高級幹部,在面對新環境、甚至新觀念時,所產生的抗拒作用。近年來,幾位重量級企業人士開始談「企業內部溝通障礙的化解經驗」,甚至大談的哲學性經營、溝通理念,都是這種現象的反映。而財經雜誌所報導的這類故事,當中的主角,從高層到中級幹部,幾乎都是在加工出口的黃金年代成長,依靠「落實執行」、「從基層做起」的戰功,而獲得今日的位置。
眾人都把焦點放在放在執行,把技職人才跟執行劃上等號,卻很少注意,以往過於重視執行的經驗,以及「執行壓倒一切」的產業文化,已經對於台灣的產業發展,形成阻礙。
只不過,我們不從產業的體制、文化來思考,而只是把問題推到教育,似乎教育就足以改變產業環境,而忽略了,從學校教育的時間,相較於人的職場生涯,只是很小的部分。倒果為因,真正該被注意的,反而被放過。技職教育成為產業困境的代罪羔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