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http://www.interior-mj.com.tw/210/210_5.html
廣州歌劇院
在2011年2月25日正式開幕啟用的廣州歌劇院不只是Zaha Hadid在中國完成的第一個建築作品,也是她三十年建築生涯中第一座被實現的歌劇院。廣州歌劇院的落成讓中國的民眾首次在中國的本土有機會體驗到Zaha Hadid的空間和建築創作,並見證這個在亞洲建築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歌劇院的設計概念是以珠江北岸的「圓潤雙礫」為發想,從競圖階段到完工,總共經歷了七年的時間,是廣州政府在廣州文化開發計畫中的核心項目,目的在打造中國華南地區唯一的一座國家級劇院,也是全中國在繼北京國家大劇院和上海大劇院之後,第三座國家級的一級劇院,因此在整個計畫進行過程中備受整個廣州以及中國政府的重視。廣州歌劇院像是在珠江中被水流沖蝕,洗鍊和圓滑後而產生的兩顆一大一小的石頭,坐落在珠江的岸邊與河流和城市形成一個完美和諧的景觀。透過它獨特的圓潤雙礫的設計將歌劇院和都市空間向珠江延伸出去,協同位於珠江新城的國際金融大樓來融合相鄰的其他文化性建築如博物館、圖書館、史料館…..等,並與河對岸600米高的廣州塔相互輝映,進而提升和強化城市的意象與景觀。
歌劇院佔地面積42,393平方米,總建築面積70,000平方米,地上七層,地下四層,由兩大建築主體構成,象徵珠江岸邊的雙石。兩主體內各自容納了一個劇院,一個是可容納1,800人座位以及配備有最先進的音響科技的大劇院,另一個則為可容納400人座位的多功能劇院,是一個可以提供表演藝術、歌劇或音樂會的全方位表演空間。劇院的聲學設計則由曾經獲得聲學界最高獎「塞賓獎」的Marshall量身訂做。「雙手環抱」式的看台區座位規劃,不僅便於創造側向的反射聲並能同時避免掉回聲的干擾,使劇院內的聲音能夠被混合出既優美又清晰的音色。
建築的設計衍生自一種效法自然景觀以及一種介於建築與自然間引人入勝的對話互動概念,引入與運用了侵蝕、地質學和地形學的原則在設計過程中,藉由此過程同時發展出建築物外觀和內部空間的特質。歌劇院的設計上更是曾特別的受到河谷意象的影響以及河谷因為侵蝕而不斷轉換的這種過程的啟發,河谷景觀中蜿蜒的折線在歌劇院內定義和劃分出不同的界限和區域,並在室內和室外間切劃出充滿戲劇性的峽谷空間,提供不同動線、大廳和餐飲區等不同活動機能的使用,而峽谷般的室內景觀則容許自然光線能直接穿越過建築外牆進入到建築深處的空間。除此之外,在各種不同元素和不同樓層之間圓順過的空間特質打破了不同空間上的隔閡並延續著自然景觀概念的意象,透過應用客製化的強化玻璃纖維石膏板單元(GFRC)的材料特質,在演藝廳的室內中創造出流暢的室內景觀,並能在兼顧室內聲學的高度需求下,仍能將流動的和無縫隙的語彙從建築外觀一直延伸到室內中。
廣州歌劇院是廣州城市文化設施開發計畫中的中心項目,也是ZAHA HADID 建築師事務所繼2010年在羅馬的21世紀美術館後最新的一個,同時是第一個在亞洲被實現出來的代表性文化建築。在每一個國家或城市裡,歌劇院都象徵或反映著這個城市和這個地方的文化深度和歷史,Zaha在廣州歌劇院成功地落實了設計上對都市文本脈絡關係上的獨特處理手法, 結合曾經塑造出過去廣州歷史的文化傳統和伴隨著對城市的企圖心與理想性,試圖開創和提供廣州一個與眾不同的未來城市景觀。文」彭文苑
設計」Zaha Hadid Architects
設計總監」Zaha Hadid
項目總監」Woody K.T. Yao, Patrik Schumacher
項目負責人」Simon Yu
結構工程」SHTK
幕牆工程」KGE Engineering
聲學顧問」Marshall Day Acoustics
戲劇顧問」ENFI
燈光設計顧問」Beijing Light & View
攝影」Virgile Simon Bertrand
建築面積」70,000平方米
基地面積」42,393平方米
歌劇院的設計概念是以珠江北岸的「圓潤雙礫」為發想,從競圖階段到完工,總共經歷了七年的時間,是廣州政府在廣州文化開發計畫中的核心項目,目的在打造中國華南地區唯一的一座國家級劇院,也是全中國在繼北京國家大劇院和上海大劇院之後,第三座國家級的一級劇院,因此在整個計畫進行過程中備受整個廣州以及中國政府的重視。廣州歌劇院像是在珠江中被水流沖蝕,洗鍊和圓滑後而產生的兩顆一大一小的石頭,坐落在珠江的岸邊與河流和城市形成一個完美和諧的景觀。透過它獨特的圓潤雙礫的設計將歌劇院和都市空間向珠江延伸出去,協同位於珠江新城的國際金融大樓來融合相鄰的其他文化性建築如博物館、圖書館、史料館…..等,並與河對岸600米高的廣州塔相互輝映,進而提升和強化城市的意象與景觀。
歌劇院佔地面積42,393平方米,總建築面積70,000平方米,地上七層,地下四層,由兩大建築主體構成,象徵珠江岸邊的雙石。兩主體內各自容納了一個劇院,一個是可容納1,800人座位以及配備有最先進的音響科技的大劇院,另一個則為可容納400人座位的多功能劇院,是一個可以提供表演藝術、歌劇或音樂會的全方位表演空間。劇院的聲學設計則由曾經獲得聲學界最高獎「塞賓獎」的Marshall量身訂做。「雙手環抱」式的看台區座位規劃,不僅便於創造側向的反射聲並能同時避免掉回聲的干擾,使劇院內的聲音能夠被混合出既優美又清晰的音色。
建築的設計衍生自一種效法自然景觀以及一種介於建築與自然間引人入勝的對話互動概念,引入與運用了侵蝕、地質學和地形學的原則在設計過程中,藉由此過程同時發展出建築物外觀和內部空間的特質。歌劇院的設計上更是曾特別的受到河谷意象的影響以及河谷因為侵蝕而不斷轉換的這種過程的啟發,河谷景觀中蜿蜒的折線在歌劇院內定義和劃分出不同的界限和區域,並在室內和室外間切劃出充滿戲劇性的峽谷空間,提供不同動線、大廳和餐飲區等不同活動機能的使用,而峽谷般的室內景觀則容許自然光線能直接穿越過建築外牆進入到建築深處的空間。除此之外,在各種不同元素和不同樓層之間圓順過的空間特質打破了不同空間上的隔閡並延續著自然景觀概念的意象,透過應用客製化的強化玻璃纖維石膏板單元(GFRC)的材料特質,在演藝廳的室內中創造出流暢的室內景觀,並能在兼顧室內聲學的高度需求下,仍能將流動的和無縫隙的語彙從建築外觀一直延伸到室內中。
廣州歌劇院是廣州城市文化設施開發計畫中的中心項目,也是ZAHA HADID 建築師事務所繼2010年在羅馬的21世紀美術館後最新的一個,同時是第一個在亞洲被實現出來的代表性文化建築。在每一個國家或城市裡,歌劇院都象徵或反映著這個城市和這個地方的文化深度和歷史,Zaha在廣州歌劇院成功地落實了設計上對都市文本脈絡關係上的獨特處理手法, 結合曾經塑造出過去廣州歷史的文化傳統和伴隨著對城市的企圖心與理想性,試圖開創和提供廣州一個與眾不同的未來城市景觀。文」彭文苑
設計」Zaha Hadid Architects
設計總監」Zaha Hadid
項目總監」Woody K.T. Yao, Patrik Schumacher
項目負責人」Simon Yu
結構工程」SHTK
幕牆工程」KGE Engineering
聲學顧問」Marshall Day Acoustics
戲劇顧問」ENFI
燈光設計顧問」Beijing Light & View
攝影」Virgile Simon Bertrand
建築面積」70,000平方米
基地面積」42,393平方米
另一篇文章請參閱:http://muzik-online.com/?p=874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