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商業操作下的台灣優質形象
- 2012-1-10 台灣立報 作者:社論
63
近來在媒體上時常出現台灣在地優質文化形象的描述,從大陸民眾來台旅遊所見的有禮、濃郁人情,對岸菁英讚嘆台灣人民的素養,甚至是西方人對本地民情的欣賞,台灣,儼然是各種華人文化鄉愁的歸屬之地、另一種富而好禮的「台灣之光」,而且,這次是由在地常人所締造,不假於旅外球員、學者等名人。
稍有判斷力的人都會理解,這種對本地全然正面的描述,與現實經驗的落差太大,與其說它是台灣的優質文化,還不如說是「美麗的誤解」。而且,這種集體的自我形象塑造也不是第一次。1960年代,中國在興起文化革命時,台灣就曾經以政治、文化的理由自詡為華人文化的守護者,只要看當時新聞,就會發現,儘管時隔50年,媒體報導卻是一模沒有兩樣。
不過,這一波的「哈台族」描述,並不完全出於政治,而有比較多的文化商業考量。它也與所謂的陸客觀光潮商機無關,全是著眼於中國龐大的市場商機。媒體、文化商業人士,希望將台灣再次打造成為華語圈的文化制高點、戰略要地。
台灣曾經是西方以及日本,在進入、接觸華人圈的一個轉接口。台灣的人口不多,本地人也沒有蓬勃的文化商品消費的習慣,市場胃納只能算小小,影響力卻很大。冷戰年代,台灣電影票房是華人圈的觀察指標,當時被誤稱為「國片」的港片,銷售、製作方向深受台灣市場影響。台灣的音樂流行風尚,曾經是星馬地區華人的參考指標,目前的資深演藝人員,年輕時幾乎都有一段在東南亞巡迴作秀、被視為巨星的風光年代,泰國等地的音樂工作者,甚至不諱言他們從台灣音樂產業所獲得的啟發。
也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日本、歐美的文化商品曾以台灣作為重要的戰略節點。關鍵的演唱會,以台灣為優先地點,甚至是首發地點;台灣曾多次作為電影在亞洲區的首映地點,巨星的全球巡迴也不敢漏掉台灣。只要對照時尚業唯亞洲的東京、香港馬首是瞻,以及近幾年台灣資訊電子品牌業者都在國外舉行產品處女秀的狀態,就可以感受到台灣文化產業在過往的輝煌燦爛,以及戰略的優勢位置。
不過,這些都已是過往雲煙。冷戰結束時,台灣的文化產業曾經有過「立足台灣、放眼華人世界」的宏圖大略,認為西方的文化品味需要透過台灣市場的轉譯、轉介,才得以被中國所接受。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社會主義的文化薰陶,讓台灣作為「華人文化最後守護者」的戰略意義完全無用,在西方甚至日韓眼裡,台灣跟中國是兩個市場區塊,各有各的消費品味,甚至商品也難以產生共通性。最明顯的對照,包括《集結號》、《讓子彈飛》等中國電影在台灣未受重視,周星馳在影片風格的多種轉型嘗試,以抗日為題材的《賽德克‧巴萊》剛出片就在對岸網路風評的鎩羽。至於湖南的超女選拔跟台版星光大道的差異更是經典對照。
並非消費者不買帳,而是,這個地理區塊還難以出現一個作品能被普遍接受的創作者、製作團隊。
在這種情勢下,西方電影於是直接跟中國談合作,日本音樂直接殺入中國市場操兵,台灣經驗被略過而淪為「僅供參考」。台灣的製作、創作、行銷經驗,很難移植到中國或所謂的大中華市場。從近幾年的金馬獎、金曲獎的操作方式,就可以感受到本地產業對於中國商機的焦慮。
這種焦慮在近幾年找到新機會:中國的文化復古熱。先是儒家,緊接著是重新尋找所謂的華人文化價值觀。這都讓台灣的文化產業界重燃希望。媒體、文人不斷的塑造台灣文化的優質,其實是企圖重新營造「台灣作為世界華人文化戰略制高點」的形象,這是一個商業策略操作,對象不在你我等常人,而是訴諸於潛在的合作對象。台灣是不是華人文化的最終寶地,其實無所謂;合作伙伴、投資人是否買單,這才是重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