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流行文化刺針5】反流行案例:詩刊悲歌◎林德俊

本文轉載自聯合副刊2002/9/9
------------------


解析流行文化,怎能不觀察流行的反面。流行的存在,以流行/非流行的區分為前提,「流行」與「非流行」的對戰愈激烈,這樣的二元區分就越穩固。

高舉著「純文學」、「藝術電影」、「小劇場」等各類小眾旗幟的反流行共和軍,在街巷邊緣游擊,映照出流行大軍的壯盛,他們隨意舉起一排巨幅商業廣告盾牌,就可擋掉發自小小格公車詩文海報的零星炮火。這番局面,不但未澆熄詩幫黨人的革命意志,反而激起了他們的決心,他們相信有一個更好的世界存在,而這樣一個世界,需要以捨我其誰的精神去實現。於是分舵不斷成立:創世紀、台灣詩學季刊、乾坤、笠、藍星、現在詩、葡萄園、海鷗、秋水、大海洋、掌門……各家詩刊,幾乎佔了台灣現存文學雜誌的一半,真是愈冷愈開花呀。

詩刊雖有販售的商業行為,卻不以賺取利潤為首要目的,顯然與流行大軍的營利綱領背道而馳。這些詩刊多半靠同仁自掏腰包集資興辦,雖然偶有文化善心人士接濟,仍需仰賴文建會的優良詩刊獎助金才得以推展大業。他們顛顛簸簸小心翼翼地運用有限資源,除了提供大量而穩定的詩作發表空間維繫創作人口,有的還出版詩選、舉辦詩獎,戮力推廣這個出版市場及文學副刊上的弱勢文類。

雖然有少數書店願意闢出小角落收容這種冷門刊物,然而憐香惜玉者畢竟有限,上架的詩刊不斷地被路過人無視的眼神凍傷,而且由於住宿空間非常狹窄,《小說族》、《文字玩家》等大財主的新一期子弟們很快又要住進來了,和往期一樣,詩刊們會先在暗黑的倉庫裡悶上一段時間,最後回到接生婆(此人通常又稱總編、主編或發行人)日漸壅塞的寓所:「詩刊孤兒院」。每編完一期,接生婆家中就多出一道「詩磚」疊成的高牆,他正打算用這批詩磚蓋一棟更大的房子,好讓更多即將出生的詩刊有安身立命之處哩!

即便這群理想人士再怎麼刻苦經營、臥薪嘗膽,再怎麼擔任「無價勞工」,依舊喚不醒一個美麗新世界。前陣子報載政府預算縮水,施行多年的優良詩刊、優良文學期刊獎勵辦法宣告取消。這同時也宣告了政府對於一群反流行隊伍的落井下石,放任自由競爭或財團壟斷的市場邏輯吞噬詩刊這種保育類生物。「政府預算縮水」是一個可笑的理由,因為相較於動輒數百萬以上的大型詩歌節、文化節活動,每年詩刊補助的總經費實在是九牛一毛,而且這些詩刊平時就在深耕文學社區,符合政府的文化目的,論成效,絕對比那些臨時召集團隊執行甚至消化預算草草了事的嘉年華活動,來得卓著。

政府為何不站在一個更高的調節者角色來介入或不介入文化?不補助詩刊,是否有更好的詩推廣方案?我們的文化政策該考量如何以更務實、更精緻、更具創意的方式來對待文學,並且多加思索「文學藝術應與商業取得平衡以打破小眾/大眾二分(例如文化產品商業化)?或者全由公權力來贊助保護?」這類的深度問題,更重要的是提出有效的行動策略,而非貿然做一些粗糙決定,成了流行大軍的幫手仍不自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