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威】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中國的政治、社會、知識領域經歷了驚天動地的劇變。君權解體,
民主萌芽,現代體制於焉肇始。在內憂外患之中,有識之士早已看出,中國的維新不僅只
繫於富國強兵,更有賴民心士氣的改造。而首要之務,正是文化思維與文化實踐的重建,
教育理想與教育制度的翻修。
五四新文化運動上承晚清種種改良方案,號召「啟蒙」與「革命」。當時最動人心魄的呼
聲,應當是魯迅〈狂人日記〉中的一句「救救孩子」吧?禮教吃人的盛宴開了四千年還散
不了席,由此而生而養的孩子或還有救?魯迅的吶喊充滿義憤與憂疑。然而就算孩子得了
救,還要何以為繼?作為新中國的主體象徵,孩子的未來有太多變數,這才是問題的開端
。於此同時,民智啟迪,媒體蓬勃,文化場域所呈現的複雜面向,也遠非菁英分子所能預
料。
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與音樂研究所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於十一月七、八日將召開「
文化場域與教育視界」國際研討會,專注晚清至四○年代文化、教育現象的變化,並思考
其對中國現代性的影響。教育一向被視為百年大計,清末以來在理念、教程、技術、甚至
空間構成等方面,都有迥異以往的規畫,更不提學校範疇之外的種種實踐方式。而文化不
只是改革之士念茲在茲的要項,也早以或雅或俗、新舊交雜的管道,滲入社會肌理,作出
自為表現。文化與教育有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層面,但放大眼光,兩者間矛盾交錯,所
產生林林總總的效果,也許更值得我們重視。所謂歷史的現代性,亦由此可見一斑。
這次會議的論文發表者除了有台灣、大陸的學者外,更有日本、美國、德國、捷克的學者
共襄盛舉。所探討的議題包括清末與民國時期雅俗文化間的交流現象、傳播媒體的教化與
娛樂模式、現代觀念與傳統守則的對話關係,以及文化生產與教育機制的革新措施,除此
,更邀請中研院院士林毓生、許倬雲教授作開幕及閉幕演講。
時序又已過了一個世紀,文化與教育的議題依然是我們爭議不休的對象。當年魯迅救救孩
子的呼聲似早已制度化為教教孩子的模式。然而有鑒目前文化與教育紛然錯亂的走勢,可
能有心人不禁要嘆道,不能只顧教教孩子,我們還得要救救孩子呢!
【2002/11/06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