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01-17基督教論壇報
【作者:金得】 主耶穌在世時,是相當注重教育事工的。據聖經記載,主耶穌當時被人們視為「夫子」。不但耶穌的門徒稱耶穌為「夫子」(參見可九5,約一38,路七40),一般群眾也稱耶穌為「夫子」(參見路八49,約六25),連不喜歡耶穌的法利賽人和文士也不得不稱耶穌為「夫子」(參見可十二14)。
耶穌本人也自認為「夫子」(參見太廿六18、約十三13),而且致力於教育事工:
「耶穌又在海邊教訓人。」(可四1) 「到了安息日,他在會堂裡教訓人。」(可六2)
「耶穌出來,見了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可六34)
「從此他教訓他們說……」(可八31)
「於是教訓門徒,說……」(可九31)
「耶穌在殿裡教訓人,……」(可十二35)
「耶穌在教訓之間,說……」(可十二38)
從上述經文可以看到,耶穌不論在什麼地方,都沒有忘記「教訓人」。耶穌自己也說:「我天天坐在殿裡教訓人」(太廿六55)
要問耶穌的教育原理是什麼?可以簡單地回答兩個字:「愛心」。主耶穌說:「我愛你們,正如父愛我一樣;你們要常在我的愛裡。 ……我這樣吩咐你們,是要叫你們彼此相愛。」(約十五9至17)
耶穌的教訓,句句都有能力,具有永久的價值,絕對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直到今天,仍對全人類起作用。從馬太福音第五至六章可以看出,不論是「山上寶訓」,或是「鹽和光」、「論律法」,「論發怒」、「論姦淫」、「論離婚」、「論起誓」、「論報復」、「論愛仇敵」、「論施捨」、「論禱告」、「論禁食」、「論天上的財寶」、「論心裡的光」、「神和財利」、「不要憂慮」、「不要論斷人」、「祈求、尋找、叩門」、「兩條門路」、「兩種果樹」、「兩等根基」等命題,都給人深刻的影響力。難怪「眾人都希奇祂的教訓,因為祂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太七28、29)。
主耶穌教育觀的最大特色是「生活教育」,即「實踐力行」。祂說:「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太七24至27)
主耶穌教育觀的另一個特色是「以身作則」。例如祂不但教人要禱告,自己也是禱告的典範。祂為了挑選十二門徒,就上山整夜地禱告(路六 12)。主耶穌也經常獨自上山禱告。
主耶穌喜歡採用「啟發教育」的教學法。例如一個律法師來問耶穌:「夫子,我該作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並沒有直接回答他,等律法師再問「誰是我的鄰舍」時,耶穌才講了一個撒瑪利亞人憐恤受傷的人的比喻,來啟發他得到最正確的答案。
主耶穌也採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法,按照學生的資質、興趣分別進行教育(參見約十六12)。
主耶穌還採用「隨機應變」的教學法。在福音書中可以找到許多主耶穌隨機應變的事蹟。
例如醫治枯乾了一隻手的人:主耶穌在會堂看到一個人枯乾了一隻手,有人故意問耶穌安息日是否可治病,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有一隻羊,當安息日掉在坑裡,不把牠抓住拉上來呢?人比羊何等貴重呢!所以,在安息日作善事是可以的。」就醫好了那人的手。(見太十二9至13)
還有一個生動的事例,記載在馬太福音第廿二章15至22節:法利賽人故意問耶穌:納稅給該撒可以不可以。這真是一個大難題,因為如果回答說「可以」,就表示耶穌不忠於自己的猶太民族,也就不可能作猶太人所仰望已久的彌賽亞。如果說「不可以」,就違反羅馬政府的法令而被逮捕。結果耶穌叫他們拿出一個錢來問他們:「這像和這號是誰的?」他們說:「是該撒的。」耶穌就很機智的說:「這樣,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當面揭穿了這些法利賽人要陷害祂的陰謀。
主耶穌喜歡用比喻來教訓人,由淺入深,達到最大的教育效果。例如用「撒種」、「稗子」、「芥菜種麵酵」、「藏寶」、「尋珠」、「撒網」、「鳥」、「百合花」等等比喻。
耶穌本人也自認為「夫子」(參見太廿六18、約十三13),而且致力於教育事工:
「耶穌又在海邊教訓人。」(可四1) 「到了安息日,他在會堂裡教訓人。」(可六2)
「耶穌出來,見了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可六34)
「從此他教訓他們說……」(可八31)
「於是教訓門徒,說……」(可九31)
「耶穌在殿裡教訓人,……」(可十二35)
「耶穌在教訓之間,說……」(可十二38)
從上述經文可以看到,耶穌不論在什麼地方,都沒有忘記「教訓人」。耶穌自己也說:「我天天坐在殿裡教訓人」(太廿六55)
要問耶穌的教育原理是什麼?可以簡單地回答兩個字:「愛心」。主耶穌說:「我愛你們,正如父愛我一樣;你們要常在我的愛裡。 ……我這樣吩咐你們,是要叫你們彼此相愛。」(約十五9至17)
耶穌的教訓,句句都有能力,具有永久的價值,絕對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直到今天,仍對全人類起作用。從馬太福音第五至六章可以看出,不論是「山上寶訓」,或是「鹽和光」、「論律法」,「論發怒」、「論姦淫」、「論離婚」、「論起誓」、「論報復」、「論愛仇敵」、「論施捨」、「論禱告」、「論禁食」、「論天上的財寶」、「論心裡的光」、「神和財利」、「不要憂慮」、「不要論斷人」、「祈求、尋找、叩門」、「兩條門路」、「兩種果樹」、「兩等根基」等命題,都給人深刻的影響力。難怪「眾人都希奇祂的教訓,因為祂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太七28、29)。
主耶穌教育觀的最大特色是「生活教育」,即「實踐力行」。祂說:「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太七24至27)
主耶穌教育觀的另一個特色是「以身作則」。例如祂不但教人要禱告,自己也是禱告的典範。祂為了挑選十二門徒,就上山整夜地禱告(路六 12)。主耶穌也經常獨自上山禱告。
主耶穌喜歡採用「啟發教育」的教學法。例如一個律法師來問耶穌:「夫子,我該作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並沒有直接回答他,等律法師再問「誰是我的鄰舍」時,耶穌才講了一個撒瑪利亞人憐恤受傷的人的比喻,來啟發他得到最正確的答案。
主耶穌也採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法,按照學生的資質、興趣分別進行教育(參見約十六12)。
主耶穌還採用「隨機應變」的教學法。在福音書中可以找到許多主耶穌隨機應變的事蹟。
例如醫治枯乾了一隻手的人:主耶穌在會堂看到一個人枯乾了一隻手,有人故意問耶穌安息日是否可治病,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有一隻羊,當安息日掉在坑裡,不把牠抓住拉上來呢?人比羊何等貴重呢!所以,在安息日作善事是可以的。」就醫好了那人的手。(見太十二9至13)
還有一個生動的事例,記載在馬太福音第廿二章15至22節:法利賽人故意問耶穌:納稅給該撒可以不可以。這真是一個大難題,因為如果回答說「可以」,就表示耶穌不忠於自己的猶太民族,也就不可能作猶太人所仰望已久的彌賽亞。如果說「不可以」,就違反羅馬政府的法令而被逮捕。結果耶穌叫他們拿出一個錢來問他們:「這像和這號是誰的?」他們說:「是該撒的。」耶穌就很機智的說:「這樣,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當面揭穿了這些法利賽人要陷害祂的陰謀。
主耶穌喜歡用比喻來教訓人,由淺入深,達到最大的教育效果。例如用「撒種」、「稗子」、「芥菜種麵酵」、「藏寶」、「尋珠」、「撒網」、「鳥」、「百合花」等等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