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送行者》送往何方?~余磊


2009-07-07基督教論壇報

 日片《送行者》雖已下片,仍有後續的效應在發生。 例如有殯葬業者以「送行者」職稱和優厚待遇來招募大學畢業生,媒體也改用 「送行者」來報導相關的死亡新聞,網路上也有網友以本片談論「生死學」。其實,死亡事件也不時在我們周圍發生。本片叫好又叫座,蓋因它揭開納棺師與「我會死、你也會死」的必然關係,並且電影把多數人視死亡為畏途和不淨的概念美化和細膩化,讓死者看起來有尊嚴:「即使是最悲傷的離別,也要留住你最美的容顏。」
過於理想 脫離現實
 故事主角小林是個大提琴手,加入東京某交響樂團才不久,就因解散而失業。在妻子的支持下,回到故鄉山形縣。從報紙廣告應徵「旅途協助工作」,一家NK代辦所,原來是幫死者化妝與入殮的納棺師。 小林在社長勉強慫恿與高薪利誘之下,暗自接下工作,卻使得妻子和親友大感驚訝與羞恥。小林經歷一場場生離死別的送行,有時也得忍受屍臭和蒼蠅,卻有不同的生命體悟。

 後來小林為湯屋老闆娘的送行入殮,贏得妻子諒解和讚許,並鼓勵他一起前去處理分別三十年的父親入殮,意外尋回他幼時與父親「以石為記」 的父子情,小林淚水雙行,滴落在父親的衣裳上,也令許多觀眾一掬同情之淚。
 「日本人從小就被教導要尊敬死去的人,祭拜時也會有一些類似佛教的雙手合十動作。並且很天真的認為人死了就進入天堂,只有那些很壞很壞的人才會下地獄。」 這是日本籍的來台宣教士齋藤五十三的看法,他評論說:「我看這部電影好像太理想化了,與日本的實際情況有落差,這種故事好像只有電影裏面才有。 可能日本人希望這樣,但並不等於就是這樣。」
日本民族的死亡美學
 齋藤牧師又說:「不過這部電影也反映一些實情,例如小林的父親因外遇愧對家人,流落在外三十年,直到人死;這種悲劇是可能的,這跟日本男人死愛面子有關。如果我們日本人有基督的信仰,就像耶穌說過的浪子比喻,回家道歉就對了。」 反思我們華人的喪葬文化,講求墳地風水、 排場要大、 人要多、 要走得風風光光,特別是大哥級人物。這不也是一種另類的「死,愛面子」?
 對死亡的態度和處理,世界各民族可能都不太一樣。大體上,處理「大體」的方式有土葬、火葬、天葬、海葬、樹葬、穴葬、岩葬等,其中最奢華的莫過於法老王的金字塔葬和秦始皇的兵馬俑葬。但大和民族比較特別的是,他們有自己的一套死亡美學,使之悲壯化或美化。悲壯的有如武士精神的切腹儀式,並且是劍起飛過,人頭落地。死亡又有如大雪紛飛,櫻花飄落,靈魂就在這瞬間,化為美麗的永恆。

聖經重視遺體處理
 日本人對於大體的尊重,孔子也講「慎終追遠」,聖經也有模範可循。例如在《創世記》記述十二支派之父雅各交代完遺囑, 即歸到祖宗那裏去。「約瑟伏在父親身上哀哭,親吻他。 然後約瑟吩咐醫生用藥物保存父親的屍體,醫生就照辦了。 他們按照規定,用四十天時間完成這防腐工作。埃及人為他舉哀七十天。」 (創世記五十章1-3節,現代中文本)
 門徒對耶穌屍體的處理也很敬重。約翰福音記述說:「這些事過後,有一個亞利馬太人約瑟向彼拉多請求,准他把耶穌的身體領去。(約瑟是耶穌的門徒,只因怕猶太人的領袖,不敢公開。) 彼拉多准了他的請求,約瑟就把耶穌的身體領去。

 那個先前曾在夜間來見耶穌的尼哥德慕跟約瑟一起去。 他帶了沒藥和沉香混合的香料,約有三十公斤。 兩個人用配著香料的麻紗把耶穌的身體裹好;這是猶太人安葬的規矩。」 (約翰福音十九章38-40節,現代中文本)
 耶穌是走過人間的上帝,照著祂自己的預言 :「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裏。他們要殺害他,第三日他要復活。」(馬太福音十七章22-23節) 耶穌的復活就是祂勝過陰間權柄的憑據。

耶穌是出死入生之門
 這部電影的優點,恐怕也是它的缺點,就是過度的美化遺體的處理,未能深入探討永恆靈魂的去處,可說是捨本逐末。就像社長徵人啟事用「旅途協助工作」,用「NK 代辦處」而不用「葬儀社」,用「送行者」或「禮儀師」而不用「納棺師」,不都是在美化名稱? 把大提琴搬到田間堤防上,配合山形縣的好山好水,不也是過度的美化? 美如「陽春白雪」,這個用語本是古曲名稱,因曲高和寡,後來比喻高論非常人所能理解。
 在劇中。NK社長說:「不論佛教、基督教、回教、印度教,本公司都接受。」 這也是葬儀社和棺材店的生意經:總有一天等到你!在火化湯屋老闆娘遺體時,火葬場的師傅跟送行的親友說:「死亡就像是一道門,死亡並不是結束,而是通過這關卡,進入下個世界。」 電視上的美食報導經常用「入口即化」形容東西有多好吃,如此看來,把棺木推進火口,不也是一種另類的「入口即化」嗎?除非我明白這「門」是什麼,我怎麼進入;「下個世界」又是什麼, 我怎麼上路。

 說到「一道門」,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我就是羊的門。 … 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並且出入得草吃。… 我來了,是要叫羊(或譯: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參考約翰福音十章7-10節) 耶穌這門非比尋常,是那「出死入生」的門哪!
福音為人人預備
 論起耶穌基督的死亡,並不風光,可是卻驚天地、泣鬼神。 祂雖屈辱地被打被踹,在羅馬軍人的吆喝下,在「送行者」的嘲笑聲中,扛著沉重的十字架,頭戴著荊棘,雙手釘在木頭上,滿身的血痕。但是,祂是在順服上帝的旨意,成為除去世人罪孽的羔羊。

 祂在十字架上,不出怨言,反倒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路加福音廿三章34) 這就是犧牲的愛,饒恕的愛,祂自己做了一個最大的榜樣。 在約翰福音十三章章34節,祂說:「你們要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這不是唱高調的陽春白雪,而是「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福音。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一章16節說:「我從不以福音為恥,因為這福音就是上帝超然的能力,要拯救一切相信的人。 這次序是先從猶太人開始,然後到希臘人,和其他的民族。」 (今日聖經, 意譯本) 因此,這福音是為人人所預備的,人人都可以懂的,更是人人可以接受的上帝國福音。 我自省,若是我不接受這福音, 我接受什麼?「入口即化」的火葬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