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27基督教論壇報
往往在患難之中,最能看出一個人的生命品質;也往往在面對困難的環境時,不同生命品質的人會做出不同的回應與抉擇。由暢銷書改編的電影「追風箏的孩子」,描寫兩個阿富汗小孩的故事,他們的關係既是主僕、朋友、也是兄弟。為了保護自己的主人同時也是最要好的朋友,做僕人的哈山即使心裏害怕,還是義無反顧地舉起彈弓去驅逐比他們力大勢大的惡徒。
當哈山替主人撿風箏,再次碰到同一群惡人,被圍困而毫無退路時,他仍死守著主人的風箏不為保全自己而將之交與惡人,然而他的主人阿米爾來到現場看見這一幕卻害怕地躲了起來,後來還不顧哈山的安危,逕自悄悄地溜走。這兩個人生命品質的差別在此可以看得出來,這無關乎一個人的外在是富足或貧窮、是在上位或卑下,甚至無關乎勇敢或不勇敢,這是一種內在的生命品質,一種對「義」單純的傾向,也是一種「愛」的內在品質與外在具現,因為聖經上告訴我們「愛」包含了「不喜歡不義」(哥林多前書13:6)。
愛是意志的行動
一個人會因為「不喜歡不義」而在兩難處境下做出什麼樣的抉擇呢?這使我聯想起前陣子的另一部電影「竊聽風暴」,這部電影裡的主角是一個原本急於立功,自願去監聽一位劇作家的東德秘密警察,然而在關鍵的時刻,他卻無視於自己的安危或仕途,前去解救被他監聽的劇作家的性命。另一部有著類似義舉情節的則是影史經典名片「北非諜影」,這部電影被稱為好萊塢的情義經典鉅作,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男主角最後出人意料的抉擇──男主角不只成全愛人和情敵,還甘冒生命危險,挺身幫助他們逃脫追捕他們的德軍之手。
我們相信電影「追風箏的孩子」裡的阿米爾並非是個無情無義的小孩,只是他天性的懦弱膽怯促使他深陷不義的遺憾中,阿米爾事後甚至栽贓哈山,藉此攆走哈山,以為如此可以逃避自己的愧疚。「你在患難之日若膽怯,你的力量就微小。人被拉到死地,你要解救;人將被殺,你須攔阻。」(箴言24:10~11)膽怯、懦弱以及對於險惡環境的懼怕經常是「愛」的敵人,「愛」不是在知識裡說說、在意識裡感受的東西而已,「愛」是一種意志的行動,而「意志」卻往往是需要經過操練來使之堅壯。
大衛的信心來自於神
我們經常納悶聖經裡的大衛為什麼敢拿著甩石的機弦就去挑戰身高六肘零一虎口,頭戴銅盔,身穿鎧甲,槍桿粗如織布的機軸,鐵槍頭重六百舍客勒的歌利亞?他的信心與勇氣是打哪兒來的?或許從大衛對掃羅所說的話中可以得著答案──「你僕人為父親放羊,有時來了獅子,有時來了熊,從群中啣一隻羊羔去。我就追趕牠,擊打牠,將羊羔從牠口中救出來。牠起來要害我,我就揪著牠的鬍子,將牠打死。你僕人曾打死獅子和熊,這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向永生神的軍隊罵陣,也必像獅子和熊一般。」大衛的信心和勇氣是在曠野牧羊時操練出來的。
然而大衛的篤定更是建立在信念上,他信靠神,他認識神,他也活出神所喜悅的樣式──他愛他的羊群,他竭力保護他的羊群,至於或生或死,他相信神必幫助他、必救他,即或不然,也絕不棄掉他的位分。後來當大衛遭到掃羅追殺,即使自己在逃難,在得知非利士人攻擊基伊拉時,他還去拯救基伊拉人,事後基伊拉人非但沒有報恩,還準備將大衛交給掃羅,大衛只好再次逃亡。大衛的生命有著屬神兒女的品質,也有著真正君王的品質,他做該做的事,並不顧慮自己。
為公義付出代價
「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約翰福音15:13)
電影「追風箏的孩子」裡的阿米爾逐漸長大成人,在美國成家立業,當他得知哈山因為替他們看守阿富汗的房子被殺,而哈山唯一的孩子下落不明時,他該怎麼辦?他要不要前往恐怖統治下的阿富汗去救出哈山的骨肉?他需要冒這個險嗎?或許許多人會認為阿米爾的返鄉任務是一種贖罪的行動,但我更認為這是上帝的憐憫,再次賜下得著生命冠冕的機會。
隨著國際社會受到中東問題影響日巨,越來越多以中東背景為題材的電影紛紛問市。最近知名的是由大名星安潔莉娜裘莉主演的「無畏之心」,這部電影直接將2002年華爾街日報記者在巴基斯坦遭恐怖份子綁架的真實事件搬上螢幕,最後記者慘遭殺害震驚了全世界。
這些電影可以讓我們看見了一件事實──「不喜歡不義」在不義的環境底下是要付上代價的。電影「竊聽風暴」裡的秘密警察因為「不喜歡不義」解救了說真話的劇作家,他付上的代價是被貶官下放;電影「追風箏的孩子」裡的阿米爾的父親為了制止武裝兵強暴民婦,挺身而出,險些命喪槍下;而忠僕哈山不願棄守主人的產業,付上的代價是遭到槍斃。
我們如何看待這些代價呢?天平的兩邊,一邊是「公義」,一邊是「危險」,在我們心裡,哪一頭重呢?
當哈山替主人撿風箏,再次碰到同一群惡人,被圍困而毫無退路時,他仍死守著主人的風箏不為保全自己而將之交與惡人,然而他的主人阿米爾來到現場看見這一幕卻害怕地躲了起來,後來還不顧哈山的安危,逕自悄悄地溜走。這兩個人生命品質的差別在此可以看得出來,這無關乎一個人的外在是富足或貧窮、是在上位或卑下,甚至無關乎勇敢或不勇敢,這是一種內在的生命品質,一種對「義」單純的傾向,也是一種「愛」的內在品質與外在具現,因為聖經上告訴我們「愛」包含了「不喜歡不義」(哥林多前書13:6)。
愛是意志的行動
一個人會因為「不喜歡不義」而在兩難處境下做出什麼樣的抉擇呢?這使我聯想起前陣子的另一部電影「竊聽風暴」,這部電影裡的主角是一個原本急於立功,自願去監聽一位劇作家的東德秘密警察,然而在關鍵的時刻,他卻無視於自己的安危或仕途,前去解救被他監聽的劇作家的性命。另一部有著類似義舉情節的則是影史經典名片「北非諜影」,這部電影被稱為好萊塢的情義經典鉅作,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男主角最後出人意料的抉擇──男主角不只成全愛人和情敵,還甘冒生命危險,挺身幫助他們逃脫追捕他們的德軍之手。
我們相信電影「追風箏的孩子」裡的阿米爾並非是個無情無義的小孩,只是他天性的懦弱膽怯促使他深陷不義的遺憾中,阿米爾事後甚至栽贓哈山,藉此攆走哈山,以為如此可以逃避自己的愧疚。「你在患難之日若膽怯,你的力量就微小。人被拉到死地,你要解救;人將被殺,你須攔阻。」(箴言24:10~11)膽怯、懦弱以及對於險惡環境的懼怕經常是「愛」的敵人,「愛」不是在知識裡說說、在意識裡感受的東西而已,「愛」是一種意志的行動,而「意志」卻往往是需要經過操練來使之堅壯。
大衛的信心來自於神
我們經常納悶聖經裡的大衛為什麼敢拿著甩石的機弦就去挑戰身高六肘零一虎口,頭戴銅盔,身穿鎧甲,槍桿粗如織布的機軸,鐵槍頭重六百舍客勒的歌利亞?他的信心與勇氣是打哪兒來的?或許從大衛對掃羅所說的話中可以得著答案──「你僕人為父親放羊,有時來了獅子,有時來了熊,從群中啣一隻羊羔去。我就追趕牠,擊打牠,將羊羔從牠口中救出來。牠起來要害我,我就揪著牠的鬍子,將牠打死。你僕人曾打死獅子和熊,這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向永生神的軍隊罵陣,也必像獅子和熊一般。」大衛的信心和勇氣是在曠野牧羊時操練出來的。
然而大衛的篤定更是建立在信念上,他信靠神,他認識神,他也活出神所喜悅的樣式──他愛他的羊群,他竭力保護他的羊群,至於或生或死,他相信神必幫助他、必救他,即或不然,也絕不棄掉他的位分。後來當大衛遭到掃羅追殺,即使自己在逃難,在得知非利士人攻擊基伊拉時,他還去拯救基伊拉人,事後基伊拉人非但沒有報恩,還準備將大衛交給掃羅,大衛只好再次逃亡。大衛的生命有著屬神兒女的品質,也有著真正君王的品質,他做該做的事,並不顧慮自己。
為公義付出代價
「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約翰福音15:13)
電影「追風箏的孩子」裡的阿米爾逐漸長大成人,在美國成家立業,當他得知哈山因為替他們看守阿富汗的房子被殺,而哈山唯一的孩子下落不明時,他該怎麼辦?他要不要前往恐怖統治下的阿富汗去救出哈山的骨肉?他需要冒這個險嗎?或許許多人會認為阿米爾的返鄉任務是一種贖罪的行動,但我更認為這是上帝的憐憫,再次賜下得著生命冠冕的機會。
隨著國際社會受到中東問題影響日巨,越來越多以中東背景為題材的電影紛紛問市。最近知名的是由大名星安潔莉娜裘莉主演的「無畏之心」,這部電影直接將2002年華爾街日報記者在巴基斯坦遭恐怖份子綁架的真實事件搬上螢幕,最後記者慘遭殺害震驚了全世界。
這些電影可以讓我們看見了一件事實──「不喜歡不義」在不義的環境底下是要付上代價的。電影「竊聽風暴」裡的秘密警察因為「不喜歡不義」解救了說真話的劇作家,他付上的代價是被貶官下放;電影「追風箏的孩子」裡的阿米爾的父親為了制止武裝兵強暴民婦,挺身而出,險些命喪槍下;而忠僕哈山不願棄守主人的產業,付上的代價是遭到槍斃。
我們如何看待這些代價呢?天平的兩邊,一邊是「公義」,一邊是「危險」,在我們心裡,哪一頭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