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百年教育系列1:一樣的太陽 不一樣的學習滋味(下)

2010-12-28 台灣立報  作者:呂淑姮
27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Google yahoo windows-live funp hemidemi myshare
【記者呂淑姮專題報導】「打赤腳走田中小路去上課,有甘蔗小火車開來,孩子們最開心了。」土城中正國中教師李榮富是5年2班,一邊走路上課一邊摸走甘蔗,是再甜蜜不過的兒時記憶。

農村時光最甜蜜

當時雲林鄉間有許多甘蔗田,田邊鋪設鐵軌,當甘蔗收成要運到糖廠,就會有小火車來回運送,時間不一定。小學生們上下課經過見到小火車,嘴饞就會拿一根起來啃。天天要走田裡的路,孩子們也就不穿鞋子,把手帕衛生紙和鞋子一起帶到老師面前,純粹檢查用。
李榮富說,這上下學30分鐘的路很有趣,下課後就在村子附近玩。他的叔叔是學校老師,算是村裡對課業最嚴格的長輩,有時候課業問不出,會把他追著滿村逃跑;其他的家長忙於農事,很少有人會盯孩子念書。
「一班40幾人,都來自閩南家庭。」李榮富回憶,當時社會上相當尊敬老師,要是小孩在學校被老師處罰,回到家還要再挨家長一頓板子。他認為,早期的定期家庭訪問是相當好的措施,但今昔的男女老師比剛好相反,如今女老師要家訪,安全配套得先做好。
50年代的農村小朋友,便當照樣沒有肉、餐餐甘藷籤,如何存錢買冰棒、鳳梨心沾梅子粉等零食呢?李榮富說,當時政府在推行消滅田鼠,只要抓到田鼠後將尾巴切下曬乾交給衛生所就可換錢,所以大人小孩都會捕田鼠。或者是在雲林特產花生收成時,幫忙收成繁瑣的工作,爸媽也會犒賞一些零用錢啦!

7年級記憶:速食與補習班

到了7年級同學,最具代表性之一的時代象徵,該說是「雞排、珍奶、才藝班;薯條、可樂、速食店」。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助理陳孟君是排灣族人,小學念的是台南市都會型學校。她說,國小時補習很盛行,班上同學38人,平均每人一周都要上2、3天的才藝班或者補習班、一個月5千元上下,也有到學校老師家補習的。
「小學時的零用錢,一星期1百元。」陳孟君笑說,這樣算很多了,她有時會在放學後往補習班路上去買雞排或薯條、可樂邊走邊吃,不受拘束的感覺很享受。那時班上同學的午餐便當,有人偶爾會有家長送來肯德基、麥當勞,正是速食餐飲風行沒多久,令大家都好羨慕;有些同學也叫外賣便當來學校裡吃。
陳孟君說,當時老師體罰學生,會把沒做功課學生的書本丟到走廊去,或者罰他們跪在講台前的台階邊寫完才能起身:「大家都很乖,沒有反抗意識。」被老師用水管抽打,也是不敢閃躲。

用孩子的語言來認識鄉土

與剝皮寮老街比鄰的台北市立鄉土教育中心常設展中,展出自清末到日據時期、民初的教科書,規畫與教育有關的常民生活系列展覽,讓民眾透過聲光或動手觸摸、時境體驗接觸往日時光。
■台北市立鄉土教育中心的教育常設展中,可以看到從清末、民國、日據時代以來的課本。中心主任張欽鵬說,館藏來自於捐贈或民間收藏。圖為民國36年台灣東方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代數學習題模範解答》。(圖文/呂淑姮)
中心主任張欽鵬說,自教育展開設已來,已經有相當多的學校到中心校外教學,以國小為主,也有國高中生。學生可在此看到早期官塾、私塾、日據時代的詩社、孔廟八佾舞等畫面。他觀察,小學生對於有故事性的敘述較有興趣,例如「清代小朋友的一天」與「現代小朋友的一天」,就會引起孩子注意。
張欽鵬特別提到,聲光效果對現代學生影響深遠:有回中心舉辦新春揮毫,邀請書法家現場寫字;書法家問小朋友知不知道「4個字」的吉祥話有哪些?國小學生竟回答:「海綿寶寶。」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解說志工、老松國小退休教師林燕玲也說,參觀學生對於早期生活無法理解,所以很難融入、較難產生興趣。
「解說時不能單講文史,要從生活中找連結。」林燕玲舉例,剝皮寮老街早期的「太陽製本所」就是裝訂教科書的地方,也裝訂過《故宮文物月刊》;但要和學生解說,要改成說:「電影《艋舺》裡的老大家,就是以前的太陽製本所喔!」

室外玩遊戲變室內吹冷氣

47年次的林燕玲說,和國小學生解說早期教育演變過程時,還會發現一個現象:疾病的消失。她說,早期家庭小孩多、屋子小、天氣悶熱,孩子身上長痱子,爸媽就用明星花露水給小孩拍一拍。但問到現在的小朋友:「大家都沒長過痱子,因為家家戶戶都有冷氣啊!」
據不同年齡與世代的教育分享,不難發現,50年代之後的學生活動範圍逐漸從室外轉向室內,環境也逐漸變得遠離自然。體罰、零食、考試,則是所有人的共同回憶,只是依照地區會有飲食上的差異;60年代之前,家境普通的學生很難在便當裡吃到肉類,之後的孩子們,則是逐漸可以隨手在街上買到油炸食品。
還記得班上同學一起打球、分零食、搶便當裡的好菜,偶爾玩玩碟仙,一起被老師處罰的事情嗎?在那個向媒體告老師還不流行的年代,家長們會拜託老師「管嚴格一點!」大家的印象中,也比較常聽見感懷師恩的感人故事。
現在,當校園中的男女同學,漸漸地也可以大方說出自己喜歡的是同性;當客家人和原住民族群的聲音消失之後又重新出現在社會與媒體;當許多事情復古了又重新再度流行……藉著教育百年系列專題,我們可以一起分享這些永遠不會褪色的回憶。(完)
■侯硐火車站外老街訴說當地人文風貌,彷彿也在帶領我們從古到今,或者,隨時回到那難忘的時光去。(圖文/呂淑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