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的小革命:特色學校「偏食」 反思抽象能力拉警報
- 2010-12-14台灣立報 作者:林文生
90
■林文生
近年來,火紅的特色學校,反映了台灣什麼教育現象和問題?
為少子化找出路,成為教育百業最重要的課題,大校擔心學生逐漸流失,要發展特色;小校面臨廢校裁併的壓力,更要走出不同的風格,於是,特色學校最近幾年突然變成教育最夯、最火的流行語。
教育部也鼓勵學校走出自己特色,從民國96年起,連續3年補助3百多所國民中小學,推動辦理校園活化空間與發展特色學校,優等以上的學校獲得50至80萬經費補助,這對偏鄉小校,無疑是建設經費的主要來源。
一時之間,特色學校成為許多縣市教育政策的主流,許多學校紛紛創造自己的特色。與醫院為鄰就發展生命教育、廟宇為鄰就來個舞獅舞龍、農村可以種稻種菜、依山傍水就來進行攀岩、溯溪或是浮潛。
特色學校的確讓原來以讀寫算為主軸的校園,變得熱鬧繽紛。然而,一個好的特色學校,只要政府提供補助費就能搞定?一個成功的特色學校,只要有遊學人潮就夠了?
讓體驗與思考齊頭並進
上期專欄,提到的英國夏山學校等世界各國特色學校,近80年的經驗,告訴我們,絕不止如此!
台灣政策推動初期,側重特色,缺乏特色課程與教學的發展,已造成學生體驗活動豐富,反思抽象能力不足的危機。
我們的教師、校長都是寫考卷、參考書長大的。甚至師資培育過程中,老師們也沒學過如何從具體經驗,引導學生進入問題的深層思考,所以這方面能力當然缺乏。
什麼是「反思抽象能力」?簡言之,是從具體的經驗,轉化為符號形式思考的歷程。
例如,我到一些偏遠學校訪視的時候,會先看六年級學生的作文。發現這些學校的學生,在作文表現普遍存在3個問題。首先,是內容字數太短;其次是前後語句經常不連貫;第3個問題比較嚴重,學校並未應用學生體驗的經驗,轉化為結構性的語言表達,這個原本是特色學校的優勢條件,老師並未善加利用,結果讓有趣的體驗,與抽象的思考學習,成為兩條互不交集的平行線。
具4項要件才是完整特色
特色學校的第一個條件是要建立清楚的「辨識系統」。美國的關鍵學校辨識系統是漂流式學習(flow learning),Google的未來學校是數位學習,夏山學校是自然主義,緒川則是獨立國時間與自勵學習。國內的特色學校只有環境與活動的特色,缺乏深刻的理念與學習方法,作為辨識系統。
其次,光有辨識系統也還不夠,這項特色必須提供全部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某些學校發展棒球隊,只限某些人可參與,這不能稱為特色學校。
第三,學校特色必須要能培養學生高層次的思考能力,作為學習目標。
第四,必須要是以培養學生整體能力為核心,所有的特色活動必須跟學科知識產生交互作用,讓學生獲得愉快的經驗的同時,也獲得高層次的思考能力。
發展高層次的反思抽象能力
以浮潛為例,具備高層次思考經驗的老師,可以應用浮潛的深刻經驗,發展他們高層次的語文能力、科學能力、邏輯推理、社區關懷、環境保育等能力。
要發展這些能力,「作文」是最基本的訓練方式,例如利用浮潛特色發展高層次思考的作文,可以有分層作法:第一層次先蒐集資訊:讓每位學生條列式寫下浮潛的經驗;第二層次則是組合:討論可以用這些訊息組合成哪些段落?第三層次開始組織文章的結構:將每段落的浮潛經驗組織成完整的文章。第四層次進行轉化:修正結構並運用更優美的文辭改寫成更生動的文章。第五層次為濃縮:如何使用更精簡的句子,表達原本的意思。第六層次是鑑賞:蒐集相關的文章,比較文章的結構,以及內容表達的方法。只要老師懂得利用這幾個層次的作法,就能培養學生寫出好文章,也能達到訓練學生反思抽象的能力。
但這麼有趣又有深刻思考力的活動,為什麼學校不採用?因為我們都是寫參考書與測驗卷長大的孩子,我們的老師及校長並沒有從具體體驗到反思抽象的學習經驗。
加強新典範的師資訓練
要培養新的師資並不困難,要拋棄傳統的師資訓練方式,傳統的師資訓練,都是請不同的教授,每個人講3小時,我稱之為「填充式的訓練」。
這樣的訓練模式,老早就被企業界丟到垃圾桶,因為這樣的訓練方式有3個缺點,包括太重視教授講、老師聽,所獲得的是片段式的經驗;教授的語言經常充滿理論的想像,缺乏課程的實踐案例;太重視知識的累積,缺乏有效的實踐經驗。
新典範的師資培育方式,是問題導向加上實踐反思。
舉個例來說,有一所學校要發展螢火蟲,作為學校的特色,如果要應用螢火蟲這個主題發展課程,我們可以先設定幾個核心問題:
一、老師對於螢火蟲的背景知識瞭解多少?
二、如何引導學生觀察螢火蟲?
三、如何應用螢火蟲的觀察發展高層次的思考能力?
四、如何應用螢火蟲的觀察與體驗發展學生寫作的能力?
五、如何應用螢火蟲的觀察與體驗獲得科學概念?
要培養教師高層次的思考能力,必須長時間討論,而且要形成一個實踐與反思的螺旋:從「計劃」到「實踐」再到「反思修正」,形成新的計劃。
新典範的師資訓練,必須要透過長期合作,共同慎思,一個專家陪伴一所學校,透過課程對話與實踐,發展出具有社區特色的課程。學生才有機會從好玩的體驗當中,玩出高層次的能力。
新典範的師資訓練並不困難,只要花少少的經費,由教育部、教育局開設培訓課程,讓教師、校長透過訓練,擁有引導學生高層次的思考能力。
我們認為,關鍵在於政府、校長及參與特色學校政策制定的學者專家,必須有正確的特色學校經營理念,協助特色學校發展辨識系統,幫助教師具備引導學生從快樂的體驗活動,轉化為深層的抽象反思的能力,就能在特色學校政策上,產生重大的質變。
(台北縣崇德國小校長)
■學校應透過課程對話與實踐,發展出具有社區特色的課程。圖為水源國小的學生,將生活週遭的物品拓印下來,並在旁邊注釋該物品對自己的意義。(圖/郭晉瑋 文/莊旻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