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1月22日 星期六

書蟲的朝聖 2 ──獨立書店巡禮

2011-1-21台灣立報 作者:張卉君
31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Google yahoo windows-live funp hemidemi myshare
圖文■張卉君
【編按】
張卉君,愛好旅行、閱讀與寫作的女孩。她用兩個月的時間走訪美國八大城市的獨立書店,觀察、翻閱、訪談,並細心地做成記錄。我們將陸續刊登這些作品,為《新國際》的讀者展示美好的閱讀空間,以及,探討與書籍談戀愛如何成為可能。

不同之光書店A Different Light Bookstore


▲不同之光書店典雅的外觀。
位於舊金山知名的同志地盤,卡斯楚(Castro)區的「不同之光」書店對應於「城市之光」書店,同樣成為西岸標舉著同志文化精神的所在。
在美國,性別的議題早就不是邊緣的討論,尤其是包容各種衝突與矛盾的舊金山,不論是異性戀、同性戀或者是雙性戀,在這個城市裡都顯得悠游自得。在同志運動的發展史上,舊金山的卡斯楚地區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地點。
2008年上映的電影《MILK》(台灣譯為「自由大道」由西恩潘主演),紀錄美國首位公開的同性戀市議員哈維‧米爾克(Harvey Bernard Milk,1930~1978)。故事背景就是發生在1970年左右的舊金山卡斯楚區。在同志運動中引領風潮的米克,即使在其極短的任期內就被刺殺,但他為同志人權無畏奔走的形象,卻成為舊金山的一個城市象徵。他在2002年被譽為「美國最著名與最開放的同性戀公職人員」,2009年被美國總統歐巴馬追授「總統自由勳章」(The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電影上映之後,米克的知名度大幅提升,而舊金山的卡斯楚區也成為人們追思這位同性戀運動先行者的一個知名地標。
今日的卡斯楚,處處飄揚著彩虹旗,一些路邊的櫥窗內也看得到電影《MILK》的海報,但這裡的味道卻不是標新立異或血脈賁張的。沒有遊行,沒有暴動,在平常的日子裡,卡斯楚區只有安靜的生活氣味,比起同志運動的戰場,這裡更像是一個明亮、乾淨的同志社區,唯有隨風飄盪在空中,高高懸掛的彩虹旗,宣示著同性戀的性別自主以及找到主體的驕傲。
下了叮噹車後沿街走去,在著名的卡斯楚戲院(Castro Theatre)地標再往前多走幾步,就可以看見這間「不同之光」書店。不算起眼也不張揚的白色外牆搭配紅色蓬罩,這間書店反而從容不迫得顯現出其典雅氣質。
從1979年成立以來,這間書店以服務所有女同志(Lesbian)、男同志(Gay)、雙性戀(Bisexual),以及跨性別(Transgender),還有對自己性向質疑的異性戀(Questioning individuals) (簡稱LGBTQ) 讀者為服務對象,在這些議題上提供各類書籍,在整個卡斯楚地區它同時也是一個社區取向的書店。
除了扮演資訊流通的書店空間功能之外,「不同之光」書店也在各種類別的豐富藏書方面受到讀者的喜愛,而店內總是明亮、乾淨,時而伴隨著輕鬆音樂的氣氛讓人感到非常舒適,當然讓人津津樂道的是書店的特價書刊,有時會有整櫃半價的書籍可以讓人搬到手軟。沒有暴力色情或充滿挑釁意味的圖像及海報,這間書店展現的是一種純粹而自由的氣氛,雖然有一些身體展示的海報,但仍是以美學為主或令人會心一笑的趣味;隨處懸掛的各式彩虹旗幟,從天花板垂降,作為書店分區的帷幕,除了同性文學、攝影集、小說、漫畫等書籍之外,店內也售有一些另類的CD、影片、各式創意十足的同志明信片以及問候卡片,以及印著標語的貼紙、T恤。
在書店流連的期間,感覺店內當地的男性顧客比例似乎較多,但也不少是揹著背包的外來讀者,人們雖然沒有特別交談,但行止之間輕鬆自在,彷彿置身於一個完全無障礙也沒有界線的空間。櫃檯裡的店員不多話,對於客人的問題卻也顯現著耐心。離開前我在櫃檯上的會員通訊裡填入了自己的E-mail,之後定期都收得到這間書店所發出的訊息,他們不定期舉行講座和新書發表會,同時固定把新書的資訊透過網絡傳達給讀者,可見其經營之用心。
在舊金山晃盪的期間,常常聽到人們對於性別的看法;目前最「紅火」的主張應該還是同志婚姻合法化,某天我在青旅也遇到狂熱的男同性戀,滔滔不絕地談論著自己對同性人權的主張,此外,也不乏接觸到近幾年性別研究學界較為關注的「酷兒」議題(Queer),以我待在舊金山不過兩個星情卻能遇到如此頻繁的性別討論程度看來,這裡的確是一個沒有界線的城市,它的吸引力顯得無遠弗屆,風格獨具。

城市之光書店City Lights Bookseller & Publishers


▲舊金山城市之光書店,右下方是作者的旅伴,來自瑞士的A。
城市之光書店,如同它的名字一樣,成為舊金山驕傲的文化地標。
初見它時並沒有什麼不同,與我同行的背包客問我,這不就是一間平常的書店嗎?
我很難用英文為他們解釋城市之光書店的歷史,然而,事實上這間書店最特殊的地方的確不僅僅在於它的老建築或是書,而是它的存在所意味的自由言論精神與捍衛獨立出版的勇氣。
對於這座同時是一個獨立出版單位的獨立書店,很難不對它心存敬意。
當我走進書店,看見在裡面閱讀的人們,或坐或臥地作用於書店的空間時,我能想像這個書店的歷史,同時感受書店主人的精神。
那幾乎是一種號召了,如同文學的號角,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愛書人。
我帶著興奮的眼光探索,書店面積不小,除了一樓主要建築之外,二樓是著名的「詩人之室」(poetry room),你可以在這層樓裡同時找到有名或默默無名的詩人作品,在一旁的明信片架上則能夠找到你心儀作家的攝影明信片。我當下買了小說家托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和普普藝術掌門人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圖片。地下室裡則可以找到各種社會議題相關的書籍,看到一整櫃最新出版的酷兒理論、同志書籍、以及女性主義、後殖民,你會興奮得雙手顫抖。
書店的經營者年事已高,在店內的員工大多年輕而且帶著一些嬉皮的味道,他們與這間書店的氣味相同,也能隨口跟買書的讀者聊起一部剛出爐的好作品。
舊金山人以這座書店自豪,當我在車站旁的旅客資訊中心問起這間書店時,那位黑人老太太睜大雙眼,瞬間熱情地告訴我:「Ha, that is my bookstore!」
當然並不是真的意味著她擁有這間書店,而是她太喜歡這座書店到幾乎想要擁有的程度了,當然她是那裡的老顧客。她非常高興我問起這座書店,說,如果我想到舊金山來看城市之光,那我一定是想看到真的舊金山。
作為一個書店晃盪者的角色,我沒有先致電預約訪談,也沒有知會任何人,只是在一個悠閒的下午晃進它的大門。
書店裡的讀者很多,各取所需地佔據在店內的任何角落,如同店內井然有序的分層別類,一間乍看之下並不大的書店,含地下室共3層的總面積其實不小,足夠所有愛書人逡巡逗留。
這不僅是一個匯聚了城市文化的中心書店,同時也是舊金山歷史與文化的縮影,雖說它是文學朝聖者心中的麥加,書店情調卻非嚴肅而高不可攀,反而瀰漫著一股自在、舒適的氣息,人們在裡面或坐、或臥,甚至站著一個下午就讀完一本書,這些全因為書店裡友善的閱讀空間,一點也不吝惜地提供了許多椅子給讀者。
而店內主要陳列書籍,雖說是以文學、詩集以及城市之光獨立出版品為主,地下一樓卻也囊括了性別研究、社會研究、女性主義、文化研究、攝影、藝術、小說、甚至是兒童讀物等類別的書籍,莫怪乎這裡的讀者也是來自四方;你可以看到年輕叛逆的龐克少年、背著嬰兒的媽媽、拄著柺杖的老詩人、穿著西裝的上班族,甚至是街頭的流浪漢。
就像是一個共和的大同世界,城市之光投射出舊金山在金門大橋、金門公園、惡魔島(Alctraze Island)、漁人碼頭等著名景點之外的另一面風景,書店高齡經營者的身影不復存在於店內,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年輕的面孔,新一代的思想者為這座書店灌注了日新月異的文化氣息,流動著源源不絕的新動力,這是今日的城市之光書店,獨立精神永在,文化之火永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