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團的孩子 用歌聲迎向百年
- 2011-1-20台灣立報 作者:湛濠銘
21
■湛濠銘
今年指導重慶國小合唱團已經進入第13年了,因台北縣實施活化課程的關係,高年級的孩子都被排滿滿的課程壓得喘不過氣來。本來9月剛開學,從原本入團的89位學生,因為受不了增加正式課程和平日合唱集訓的壓力紛紛退團,所幸到了11月中,台北縣學生音樂比賽時還有65位學生一起共同奮戰,最後獲得縣賽中二區第一名並代表台北縣進入全國決賽。
今年指導重慶國小合唱團已經進入第13年了,因台北縣實施活化課程的關係,高年級的孩子都被排滿滿的課程壓得喘不過氣來。本來9月剛開學,從原本入團的89位學生,因為受不了增加正式課程和平日合唱集訓的壓力紛紛退團,所幸到了11月中,台北縣學生音樂比賽時還有65位學生一起共同奮戰,最後獲得縣賽中二區第一名並代表台北縣進入全國決賽。
比完縣賽原本希望能喘一口氣再決戰全國賽時,就接獲通知,受邀參加台北縣文化局華新兒童合唱團在12月31日於板橋文化中心的年終音樂會聯合演出。這次受邀的學校除了本校外,還有今年台北縣學生音樂比賽國小合唱中一區第一名的私立及人小學、東區第一名的安坑國小,以及西區第一名的麗林國小。這樣難得的聯合演出機會,站在基層音樂教師的立場,硬著頭皮再辛苦也要接下來。
發下家長同意書時,原本以為不少學生會去參加「跨年活動」而只剩下小貓2、3隻願意參加演出,沒想到回收家長同意後只有4位學生不參加演出,最後就帶了61位學生上台。
各校精銳盡出
主辦這次活動的華新兒童合唱團,雖由台北縣立文化局(現新北市立文化局)輔導成立,可是培訓經費是由華新集團董事長蔡友藏先生資助提供,對於企業家能像歐美國家一般慷慨資助藝文團隊,實在為台灣企業界樹立一個良好的典範。
開場由華新合唱團的培訓班打先鋒,演唱的孩子看起來都是國小中年級的年紀,可是演唱音準和音樂性都已經打了很好的基礎,這些孩子回到學校後,都是未來各校合唱團的優秀種子團員。
林口的麗林國小接著演唱了兩首原住民的歌曲,指揮陳瑞清老師自小學專任教職退休後,依然對兒童合唱熱情不減,奔波於北台灣各校協助指導,幫助許多即將消失的小學合唱團「死而復生」,這樣對兒童音樂教育的熱愛精神實在值得我們音樂教育後進學習。
再來演唱的新店安坑國小合唱團,算是這幾年剛冒出頭的新秀,今年贏過不少過去進全國賽的常勝校實屬不易。其中演唱Rupert Lang作曲的拉丁文經文歌《Cantate Domino》難度非常高,指揮楊麗雯老師應該是下了不少功夫辛苦指導。
到了下半場換華新團的先修班唱了兩首結合唱遊表演的歌曲,然後是這場音樂會唯一的私校及人小學的演唱。其實台北縣的幾所私立小學,從以前到現在都有非常優良的音樂傳統,每年音樂比賽的國小合唱,因為這些學校所在的地理位置關係,都被劃分在中一區參賽,卻該區只能評選出一隊代表參加全國賽,所以每年這些私校指導老師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只希望自己的學校能脫穎而出,競爭非常激烈。
接著是本校重慶國小的演唱。因為今年也參加了鄉土歌謠客語組的比賽,所以先演唱兩首客語歌謠《盼望親人來團圓》和《月光光》,之後再演唱一首日語歌曲《未來を旅するハーモニー》,中文譯為「旅向未來的和聲」,然後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送你這對翅膀》。
有不少合唱界的指導老師詢問過我,為何我對日語歌曲情有獨鍾,我的回答如下:
一、日語母音子音很單純,對於歌唱初學者來說,母音和發聲法的結合是非常重要的基礎練習,特別是兒童,母音子音越單純,越能減少樂句圓滑和音樂訓練的咬字干擾,這也是為何初學聲樂的歌者,聲樂教師總選用古典義大利歌曲當作基礎教材的原因。而台灣和日本兩國地理位置相近,文化彼此熟悉,唱日文歌曲又比唱義大利文歌曲更有親切感,因此學生對日文歌曲的接受度也比較高。
二、日本對兒童合唱音樂的重視值得台灣學習。除了最大型的NHK全國學生合唱比賽外,各縣市鄉鎮經常舉辦學生合唱音樂節或學生合唱音樂觀摩會,現在科技發達,上網YouTube搜尋「合唱祭」這關鍵字就可找到很多影片,且許多團體演唱水準都很高,也因為這樣,合唱音樂的出版業非常發達,經常有新的兒童合唱指導教材、新的樂譜發行,且分部練習的CD也琳瑯滿目。反觀台灣本土的兒童合唱教材和歌曲的出版實在少得可憐,加上使用者對著作權的不重視,讓出版工作更加困難。
最後是華新團的表演班壓軸出場,表演班能歌能舞,把今晚的音樂會帶向高潮。表演班的指揮陳雲紅老師是國內合唱界的達人,陳老師過去留學歐美學習合唱指揮,至今除了指導多個合唱團參加國際比賽屢屢獲獎外,也創立「台灣合唱音樂中心」,作為合唱音樂資訊交流和舉辦合唱研習的機構,對於國內合唱推廣功不可沒,陳老師也是促成這次四校聯演的重要功臣。結束的安可曲由四校合唱團加上華新團共同演唱《Do Re Mi》之歌後,很感人地劃上句點。
延續合唱火苗
今年不是我指導合唱團第一次拿到縣賽第一名,卻是最有意義的第一名。
每年各縣市學生音樂比賽的季節一到,就說讓各校音樂老師「挫著等」也不誇張。音樂老師除了平日辛苦指導外,比賽當天到現場還要親自上台指揮和彈鋼琴伴奏;每年比賽的7位評審中,又總會遇到一兩位過去就讀音樂系時指導過我們的師長,因此有哪一位指導老師敢說「志在參加,不在得獎」?那種精神壓力不是任教其他科目老師所能理解的。很可惜的是,每年音樂比賽辛苦比完大家就四散了,只能「期待明年比賽再相會」。
這次華新兒童合唱團促成這次音樂比賽國小合唱優勝學校的聯演,我內心由衷地感謝。在會場中,除了可以觀摩其他學校的排練外,也可以有更多時間和其他學校的指導老師交換訓練心得和流通資訊,更因為這樣的示範演出,或許可讓其他即將消滅的合唱火苗能重新燃起。
我回想到當年學音樂,因為家境關係無法選擇以器樂當作考大學音樂系主修,而選擇了聲樂,可是也因為這樣,才更深刻體認到歌唱和合唱教學對於平民音樂教育的重要,因此任職小學十多年來,總是排除萬難把學校的合唱團帶起來。自己也常常因為「人」的因素讓自己對這使命失望過,卻因為偶而聽到孩子優美的歌聲,又讓我重新找回自己的使命。
現今許多縣市和學校大力推展「器樂」團隊,而忽視不用花錢的「合唱團」,實在令人憂心,因為「器樂」第一步已經排除剝奪經濟弱勢的孩子參加音樂團隊的機會了,因此這政策實在有檢討的空間。為此,我更期待明年這活動是由各縣市教育局來主辦,且邀請比賽中未能進全國賽的「遺珠」優秀學校能一同參加,讓合唱的火苗能延續下去。
(台北縣教師會政策部主任)
(台北縣教師會政策部主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