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OMG 爸媽加我好友:放棄臉書跟監 親子建立互信基礎

2011-1-26 台灣立報 作者:本報訊
55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Google yahoo windows-live funp hemidemi myshare
策劃、編譯■李威撰、謝雯伃
隱私權公司TRUSTe曾對1千名父母進行調查,他們的小孩都是臉書的經常使用者。調查結果顯示,許多父母自認為應該擁有特殊權力來監督孩子,且父母們平常也會積極追蹤使用臉書的青少年,關心小孩在社交網路所張貼的資訊。
有85%的父母至少每週會瀏覽小孩的個人檔案一次;有超過1/10的父母用各種偷偷摸摸的方式取得孩子的帳號跟密碼,並偷偷登入。
另外,大多數父母都想要將自己的小孩加為好友,尤其小孩是女生時,想要加為好友的比例高達9成;男孩則是82%。

加父母為好友 評價兩極

20歲的茱莉亞使用臉書6年多,某天突然收到母親傳送的「交友」邀請,心中感到十分驚訝,心想:「這是我的世界,她只要繼續用寄信就好了呀!」
19歲的艾克士住在麻州劍橋,他曾教母親貝里如何設置自己的頁面,然後主動寄發加入好友的通知。艾克士說:「我想每個人都會覺得我媽很酷……我不會對她隱藏自己的生活。我不需要戰戰兢兢,會放在那裡的,就不會怕她知道。」
在父母這方面,有越來越多家長開始使用社交網站,部分人的使用目的與小孩一樣,想要用來當做溝通及分享的媒介;但有些人則是為了要監督小孩。有專家警告父母,如果父母不邀自來,要小孩加他們為好友時,小孩會接受到一種不信任感。
在孩子這方面,部分年輕人認為父母闖入他們的虛擬空間;但有一些年輕人則認為,這不失為一種與父母保持聯繫的方式。
消費者策略家羅賓森(Nancy Robinson)表示,一般來說,現在小孩與父母的關係,比以往的親子關係來得更好。小孩更願意同父母出門,而非躲在自己的房間裡。這種良好關係能較輕易地延伸至社交網站,作為另一種替代的溝通媒介。
許多父母認為他們有必要在線上監控小孩,部分父母認為應該使用更嚴格的隱私設定,避免青少年在網路上隨便結交陌生人。

青少年拒絕權威式控制

任教於哈特福大學的卡維斯居住在康乃狄克州,他曾要求女兒必須加他為好友,確定自己女兒沒有張貼任何不適當的東西在網路上、防止她洩漏過多個人資料,以及要求女兒刪除夾雜粗話的信息。卡維斯說:「剛開始幾乎完全像是在檢查……後來我也會在那裡留訊息,如『祝妳今天愉快,別忘記做這個』之類的東西,而她也會回覆我。」
作家高德斯坦(Anastasia Goodstein)認為,父母應該在社交網站上與小孩保持一定距離,當父母想藉此瞭解更多小孩子的興趣、認識更多小孩的朋友時,「我不認為這可以讓他們變得更緊密」,她說。
高德斯坦也指出,臉書這一社交網站經常是同儕之間的溝通平台,父母在上面不只會看到小孩的訊息內容,同時也會看到他的朋友在做啥。她說,像臉書這些網站,是青少年與朋友可以瞎混的地方,他們並不期望這裡出現日常生活中具有權威的人物。

臉書成為另種溝通管道

方克就讀紐約市的佩斯大學,她說:「如果家長申請帳號只是為了要監督自己的小孩,我真的不推薦。」她認為,如果父母認為孩子是否亂張貼東西很重要的話,應該是在現實生活中與孩子溝通。
加州州立大學多明格茲希爾分校心理學教授羅森(Larry Rosen)認為,父母也許很想知道小孩都在網路上做些甚麼事情,但交友被拒或被忽略也不要感到沮喪。畢竟多數年輕人認為臉書是年輕人的空間,父母就像是擅闖者。
羅森建議,想要與孩子「交友」的父母,應該要先為自己的網路行為設下規則,譬如父母不能去結交小孩的朋友。
茱莉亞的媽媽就是一例,她說自己玩臉書不是為了要監督女兒,也不是要加入她女兒的朋友,她不會硬闖茱莉亞的生活圈。儘管有時候她會看到一些不喜歡的訊息或圖片,但她不會出面干預,除非這些資訊內容具有危險性。
而茱莉亞也說,媽媽從未跨越這條界線,久而久之就成為電話以外的另一種溝通方式,可以輕易地與母親取得連絡,讓她可以跟母親的生活保持聯繫。

看見孩子醉態照片與留言

專欄作家梅森(Gary Mason)在加拿大《環球郵報》上,發表自己對於父母親是否要在臉書上跟兒女做朋友的想法。他回想起自己的大學歲月:這是他第一次遠離家門、第一次在這個令人感到興奮的世界裡結交到一輩子的好朋友,回憶起大學前2年在酒吧裡射飛鏢、玩沙狐球的景象。他不禁認為這是他人生中最歡愉的一段時光,也幸虧父母沒有在一旁監看著她的生活,所以才能沉醉在這種大學生應該享受的自由氣氛中。
梅森夫妻倆開使用臉書後,發現在美國念書的長子喬丹會參加很多啤酒聚會,在一些酒酣耳熱之際的照片中,發現喬丹衣衫不整、眼睛半開半闔,甚至有些狂歡的女性們還會作勢舔他的胸部。
梅森夫婦的小兒子傑夫在皇后大學念書,夫婦倆從臉書上發現,愈來愈多證據指出,他們的小兒子在周五傍晚不會去圖書館報到。他們在臉書上看見兩眼矇矓的傑夫,嘴上叼根菸,手臂環繞幾名年輕女郎,女郎們還將胸部擠到他的面前。
就在某一天,小兒子丟了封訊息給梅森:「爸,可以叫媽不要在我的狀態上張貼回應嗎?」就在收到傑夫的訊息後,梅森於當天將兩個兒子給移除好友了。他認為自己沒有權力干預孩子的每一件事、去監控他在醉茫茫的凌晨3點鐘所張貼的話語。

維繫關係 保持適宜距離

梅森確信一件事:父母為了就讀大學的孩子,正在破壞臉書。梅森認為,如果孩子仍是個高中生,跟孩子結為好友是情有可原;而出社會工作後,要跟孩子結為好友亦無不可,但大學生不一樣。
當梅森的小孩前往酒吧時,他不會先問過父母,也沒有必要這麼做。某一天,傑夫跟梅森解釋:「基於某些原因,當社交活動進入網路世界,父母與孩子間相互尊重的社會距離就瓦解了。」
親子關係一旦捲入社交生活圈,隨便一個醉態或一句隨興的言語,可能都會讓小孩感到害怕:爸媽有看見嗎?也因為這樣,所以梅森開始不再這麼臉書上追蹤孩子的動態,儘管老婆還是堅持這麼做。
梅森完全同意小兒子說的話,傑夫說:「問題不在於年輕人試圖要在父母神不知鬼不覺的狀況下,偷偷去幹一些在道德上令人感到詫異的活動;也不是孩子從父母身邊漂走的問題。只是正值大學年紀的孩子想要與他們的父母維持一種健康又合宜的距離。」
(綜合外電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