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2月2日 星期三

百年教育系列11:百年電影演進 反映庶民生活

2011-1-30 台灣立報  作者:張舒涵
66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記者張舒涵專題報導】198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埃兄弟在巴黎咖啡廳放映電影,被公認為世界電影之始;當時,台灣正因甲午戰爭成為日本殖民地,台灣電影史脈絡從日治時期延展開來,而今剛好超過一世紀。

影片內含抗日思想

「月亮在哪裡?月亮在哪鄉?」身形被歲月壓低了的黃仁哼唱著電影《木蘭從軍》配樂,這部讓他沉迷半世紀於電影,在日軍佔領上海時放映,今年87歲的資深影評家黃仁笑說,雖然上演的是中國傳說故事,卻隱含抗日思想。
其中的一句歌詞:「太陽一出滿『天』紅」被視為象徵著日本國旗上的紅日,引發愛國人士抗議,片商巧妙改成「太陽一出滿『地』紅」,隱喻中華民國國旗,那句「月亮在哪裡?」也被認為指涉臨時政府的所在地,在大中華區叫好叫座。
▲研究台灣電影歷史超過半世紀的資深影評家黃仁,曾榮獲金馬獎特別貢獻獎,家中特別建造一間電影研究室,以收藏汗牛充棟的電影書籍,鬢髮星星的他談起電影手舞足蹈、欲罷不能。(圖/莊旻靜   文/張舒涵)

「辯士」擔任要角

早期台灣因殖民背景,電影上映時,需要「辯士」擔任說書人,辯士須通曉華語、日語、台語,甚至也得熟知歷史、地理知識,以便解讀不同地區的電影,需通過考試取得執照才能擔任。
辯士的內涵與演技更是影響電影精彩度的關鍵,也是戲院競爭的一大因素。黃仁指出,辯士要通曉民情,了解觀眾的口味。當年,台灣人對日本人心懷不滿,辯士「講」電影時,會將「日本人來了」喊成:「狗來了」,引起全場觀眾熱烈響應,名辯士還能擁有一票死忠的「辯士迷」。
日治時期的階級差異同樣發生在戲院,黃仁表示日本人專屬戲院因地利之便,集中在總督府附近西門町一帶,進入戲院須脫鞋入座塌塌米,電影播映前,還有樂隊演奏。反觀台灣人的戲院設備簡陋,觀眾須自行攜帶板凳入場看電影,環境髒亂,站在垃圾堆上看電影也不足為奇;只有通曉日語、社經地位高的台灣人才得以進入日本戲院。

日本以電影教化台民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地日本青年被徵召入伍,一名泰雅少女為日籍老師提行李行經宜蘭山區時,突遇暴風雨,少女不幸失蹤,在戰爭氣氛使然下,此意外被渲染成「愛國事件」,為了褒揚「義行」,總督府為這名泰雅少女立傳,更翻拍成電影《莎韻之鐘》,由著名女星李香蘭主演。日本政府藉此宣傳高山族從軍的光榮,推動皇民化運動。
黃仁表示,日本人善於透過電影教化民眾,日治時期,學校流行訓練學生「寫電影故事」,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由於「看電影比念書方便」,當時台灣農業、工業、礦業,礦山、警察等行業都以電影教育全面扶植產業。

政府遷台 電影引風潮

國民黨接收台灣之後,台灣經濟通膨、電影市場紊亂,國民政府帶來了官營中國電影製片廠、農教電影公司的大批人員與設備,積極倡導愛國意識,重整台灣文化,鞏固政權穩定性,直至1950年代局勢逐漸安定後才又逐步發展起來。當時張徹拍攝《阿里山風雲》,大陸恰好風雲變色,外景隊落難來台,因緣際會成了戰後台灣第一部台產國語劇情片。
1960年代,黃梅調電影掀起全台一陣狂潮,「曾見窮學生苦苦哀求媽媽把母雞賣掉,只為了看部電影。」黃仁表示,電影業的興盛導致黃牛票猖獗,卻也因此發生不少趣事。
黃仁記得當年中影公司邀行政院長看電影,本該採劃位售票,行政院長卻買到黃牛票,發生一個位子、兩個人搶的窘境,院長惱羞成怒,立即將經理免職。
當年依戲院規定1人只能買2張票,黃牛票業者常與戲院售票人員勾結,號召全家出動反覆排隊購票,業者往往站在離電影院一段距離的熱鬧大街售票,隨著戲院查票日益嚴厲,業者生意蕭條,這些荒誕的售票奇景成了1950、60年代的經典印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