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網路慎言有禮貌 媒體素養最知道

2011-4-10 台灣立報 作者:張春炎
27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自然現象,亦是處世警語。從傳播科技的發展史與教育科技的聯動性來觀察,不難看出現在的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基礎教育,而教師與家長給與孩子什麼樣的學習環境--「媒體素養教育必須從小扎根與灌溉。」正當我們享受數位科技帶來的學習便利性與即時性,更需要小心謹慎的培養孩子成為媒體公民,而非淪為媒體難民!請跟著我們一同關懷媒體素養教育的最新議題,網路即將成為虛擬世界中的社會新型態!


網路有好有壞 必須適當使用

網路逐漸成為全球教育最便利的學習工具,伴隨網路的蓬勃,種種負面資訊相應出現,例如色情、謠言、網路霸凌、錯誤訊息流竄、網路成癮,成為學生使用網路時所潛伏的嚴重問題。 
此外,當學生使用網路時容易因缺乏法律常識使用不當,誤觸法律規定,如發表不法(當)言論、侵犯著作財產權、利用網路煽惑他人犯罪等。因此,從政府、學校到家長均關心如何讓孩子適當使用網路,避免受到網路負面效應影響。

▲儘管網路如此便利,假如不適當使用,可能衍生出許多嚴重問題。圖為YAHOO!奇摩推出「兒童網安計劃」,透過部落格、校園推廣等方式,強化孩童對時間管理、網路交友、個資外洩等問題的觀念。(圖/唐紹航、文/張文馨)

當資訊科技與生活越來越貼近,就更需要從媒體素養中全面性的讓孩童及每位公民認識傳播公民權、近用(access)媒體的法治與品格等重要議題,有賴社會、學校和家長時時能在生活中各種學習場所裡,共同增強媒體素養。現在,就讓我們從善用網路禮儀開始。

「網路發言請慎重」教案 

一、教案編寫人:毛俞婷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領域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社會六上,第二單元「社會規範」,第二課「法律與生活」。
▲南一版國小社會六上,第三單元「法治與生活」,第二課「法治的社會」。
▲翰林版國小社會六上,第四單元「法治你我他」,第三課「法律就在你身邊」。
五、對應能力指標:
【九年一貫能力指標】4-3-4反省自己所珍視的各種德行與道德信念。
【九年一貫能力指標】6-3-3 具備生活中所需的基本法律知識。
【媒體素養能力指標】3-1 反思個人的媒體行為
六、主題: 
網路言論等於現實言論 要小心別觸法(http://news.chinatimes.com/tech/171704/132011040100678.html)
PO過必留痕 當心惹禍上身(http://news.chinatimes.com/society/50304400/112011033100124.html)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
1.網路言論等於現實言論 要小心別觸法(日期:20110401/刊登媒體:中廣新聞)
2.PO過必留痕 當心惹禍上身(日期:20110331/刊登媒體:中國時報 /記者:陳育賢)
八、教學目標:
在未來教室中,每位同學都可透過網路與其他同學、老師,甚至是全世界的網友互動,然而,當電腦和網路成為方便的學習輔助工具時,學生應該也要具備正確使用這些設備的概念和素養,才能讓這些輔助工具發揮最佳的功效,而不是成為干擾學生學習的障礙。
根據調查顯示,有6成以上青少兒,不清楚網路上的一些行為可能觸犯法律,因此本篇教案以鼓勵學生了解不良網路言論可能帶來的危機作為出發點,期望學生反思自己使用電腦、使用網路之際的行為是否妥當,建立正確之網路互動禮儀。教學目標如下:
1.了解網路言論如現實世界的言論,也有觸法可能。
2.引導學生認識在網路上恣意發布訊息或是影像可能觸犯的法律內容。
3.建立學生重視網路禮儀之概念。
九、教學重點建議: 
【教師課前準備】
* 準備上網與投影之數位設備。
* 將學生分為4組進行課程。
* 準備4張籤條(兩張標為網路正面示範,另兩張標為負面示範)。
【課程實施】
一、引起動機---情境劇動動腦
1.教師設計一情境問題:「王小明同學與張大強在下課時發生爭執,王小明氣不過,便在班級留言板上匿名說張大強的壞話」,並以下列問題考考班上同學,以了解其對於網路言論之認知。
①如果你是張大強,看到王小明的留言有什麼感受?
②對於王小明的網路使用行為,你覺得妥不妥當,原因是什麼?
③如果你覺得王小明的行為不妥,你會怎麼勸導他?
2.藉由上述問題共同討論,現實生活中真的存在有類似王小明的事件,透過今天的課程來了解這樣的行為可能帶來的影響和後果。
二、發展活動
1.發下「網路言論等於現實言論 要小心別觸法」之新聞(第一則),或利用投影方式請學生詳讀。
2.新聞閱畢,請學生利用「5W1H」的方式來解析新聞(第一則)。
①WHO—這新聞的主角是誰?(青少年和兒童)
②WHAT—發生了什麼事?(6成以上青少年和兒童不知道在網路上散佈不實的言論,或是張貼不雅影片和照片可能違反法律)
③WHEN—什麼時候發生的?(新聞中未說明確切的時間點,但這些違法案件是近期發生的)
④WHERE—在哪裡發生的?(網路上)
⑤WHY—造成事件的原因為何?(青少年和兒童誤以為網路上的言論與現實中的言論沒有不同,而在網路上發佈不實、不雅的言論與影像)
⑥HOW—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了解正確且合法的網路言論使用方式,建立良好的網路發言禮儀)
3.教師提供新聞(第一則)中的相關題目,並請學生提供意見以加深學習印象:
①新聞中提到的不實謠言和不雅照片案例有哪些?
②發佈這些謠言和不雅的影像可能觸犯哪些法律?
※教師可使用以下法條內容之連結協助學生了解該法案的意義:
刑法第309條公然侮辱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Content.aspx?pc=C0000001&k1=%e5%85%ac%e7%84%b6%e4%be%ae%e8%be%b1&k2=&k3=&k4=&kwid=437&cd=2011/4/6)
刑法第310誹謗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Content.aspx?pc=C0000001&k1=%e8%aa%b9%e8%ac%97%e7%bd%aa&k2=&k3=&k4=&kwid=3590&cd=2011/4/6)
刑法第235條散佈猥褻物品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Content.aspx?pc=C0000001&k1=%e7%8c%a5%e8%a4%bb%e7%89%a9%e5%93%81&k2=&k3=&k4=&kwid=3660&cd=2011/4/6)
③教師詢問學生,在網路上公然對某人進行人身攻擊、製作並散播他人的移花接木照、在網路上散佈令人不舒服的猥褻物品或影像、發表關於某人的不實言論等4個狀況,可能觸犯哪些法律呢?
④教師可輔以「網路發言三思 涉人身攻擊恐吃官司」之影音新聞以加強學生對於網路言論可能觸法的認知。(http://www.youtube.com/watch?v=GFzvJo8UGHI&feature=related) 
4.請學生分組討論有關網路言論的相關問題,並推派代表發表結論。
①你覺得在網路上發言或是發佈照片應不應該受法律限制和管束。
②你覺得使用匿名的方式留言或是散播影像,留言者的真實身分有可能被發現嗎?(教師可輔以第二則新聞講解,強調即使是匿名方式發言,但透過IP追查,一樣可以找到發言者)
5.教師說明,網路空間雖然處於虛擬世界,但我們在網路上的一言一行仍會被記錄下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認為是錯的、是不禮貌、是會令人感到不舒服的事情,一樣不能在網路上展現這些行為。因為每個人都希望使用網路時能夠開開心心與對方互動,所以,在我們希望獲得別人的尊重之前,要記得先尊重別人。
6.請各組討論出2項符合禮儀的網路互動原則,並與全班分享,教師將這些討論內容匯集成班級網路使用禮儀,製作成海報,張貼於教室中,隨時提醒同學在網路上應有的正向互動態度。
三、綜合活動
1.教師請各組派代表抽籤,兩組演出可能觸法或不良的網路言論互動情境劇,另外兩組則演出符合網路禮儀的正向網路互動,每組演出3至5分鐘。
2.每部情境劇演出完畢,請該演出組別說明哪些情境為不良示範,哪些情境值得學習。
3.課程結束前,教師再度強調在網路上互動時應持有的禮儀,請同學們發佈網路訊息之前多想一想,自我檢視即將傳送出去的內容是否妥當,呼籲從自身做起,共同營造友善平等網路世界。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