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醞釀新一輪教師教育改革(上)
- 2011-4-24 台灣立報 作者:陶青、盧俊勇
77
近日,美國全國教師教育認證委員會牽頭組建的「藍帶小組」向美國政府提交報告,針對當前美國教師教育存在的供需矛盾、區域和學科比例失衡困境,圍繞准入與畢業、課程設置、績效評價、機構合作、認證標準以及人員配備等,提出全國性的教師教育改革策略。
這份名為《通過臨床準備改革教師教育》的報告被視為美國新一輪教師教育改革宣言,提出美國將通過臨床型教師教育模式,促進有效教學和學生學業成績提高。
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桑頓的Eagleview小學裡,一年級的學童正在上音樂課,圖攝於2010年3月31日。(圖文/路透)
美國聯邦教育部部長鄧肯專門就報告發表講話指出,「美國教師教育需要全面的革新,而不是各自為政的家庭小作坊。藍帶小組所做的工作正在幫助美國教師教育走上正軌」。
現狀:培養不力加重師資短缺
美國總統歐巴馬曾多次指出,《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所承諾的為每一個孩子提供高品質的教師並沒有得到實現,美國教育不容樂觀。目前,美國320萬名中小學教師中,超過一半出生於嬰兒潮時期,1/3將在未來4年退休和離職。到那時,將有超過1百萬人的空缺需要新教師來填補。
如何為21世紀的課堂培養教師?美國教師教育似乎並未作好準備。教師培養與學校需求脫節導致新教師不能很好地適應工作要求,引發學區對教師培養的不滿和新教師的大量流失。在相對落後的偏遠農村和城市學校,教師流失率高達50%。美國每年由於教師流失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20億美元。在初等教育、體育和社會研究等學科領域,美國的教師培養已經過剩,而在數學、科學、特殊教育和英語學習者教育領域,教師卻十分緊缺。
由於傳統的教師教育過於強調學術性內容,忽視教學實踐,導致畢業生課堂教學能力不足。目前,僅39個州有教學實踐要求,其中一些州沒有任何規定保證教學實踐的有效開展。近年來,美國為了擴充師資,吸引大學畢業生加入教師隊伍,也制定了一些選擇性教師準備計畫,例如著名的「為美國而教」計畫。目前,選擇性教師準備計畫每年培養新教師超過6萬人,並且呈增長趨勢。最近,聯邦政府已經同意將選擇性教師準備計畫投資增加一倍,4年內達到5千萬美元。
令人不安的是,雖然投入加大了,但是由於畢業和准入門檻低、實踐環節薄弱和監督評價機制鬆散,這些計畫往往無法保證師資品質。面向美國名校畢業生的「為美國而教」計畫,僅僅要求畢業生參加5周的夏季培訓,便可直接進入中小學課堂。多數州的選擇性教師准備計畫沒有基本技能和學科知識測試要求,也沒有對教學實踐經驗作出規定。
美國政府認為,為了給21世紀的課堂準備合格教師,美國教師教育需要進行一次方向性的轉變。
探索:臨床型教師教育模式
藍帶小組報告所提出的「臨床為本」的教師教育並非空穴來風,而是以近年來美國各州革新教師教育所取得的先期成果為基礎的。這些革新計畫大多採取了臨床型教師教育模式,並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波士頓「教師駐校計畫」是波士頓公立學校系統和地方大學合作實施的項目。該項目將師範生安置在城市學校帶薪學習一年。在這一年中,師範生在優秀中小學教師的指導下逐漸參與並最終全面承擔課堂教學工作。課後,師範生還要參加由大學提供的研究生水準的理論課程學習。駐校結束,師範生可獲得教學藝術碩士學位、初級教學證書和特殊教育或英語學習者教育證書,入職後還可獲得連續3年的指導。據統計,駐校的師範生畢業3年之後留任的比例超過84%,遠高於50%的平均水準,96%的校長表示願意招聘有駐校經驗的師範生。
由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和地方學校合作的教師教育計畫,強調教師培養與學生學業成績掛鉤。該計畫通過螺旋課程和課堂錄影的方式,完成對師範生的評價。該計畫要求師範生在學習的第二年提供至少12個月的學生成績提高證明,方能獲得碩士學位。
明尼蘇達州州立聖克勞德大學採用合作教學的方式,加強師範生的臨床實踐環節。具體做法是,將一名師範生和一名指導教師安排到同一個課堂上,共同開展教學工作,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學習。結果表明,在合作教學模式下,75%的特殊教育學生在州一級的評價中表現優秀,而傳統模式下這一比例為53%。
儘管各州在教師教育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由於缺少必要的制度和經費保障,往往顧此失彼,甚至無疾而終。鑒於此,美國全國教師教育認證委員會才倡議組建藍帶小組,呼籲相關部門制定聯邦、州和地方政策,支持在全國推行臨床型教師教育模式。
(下週續,作者單位:重慶市小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重慶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4月19日7版
美國醞釀新一輪教師教育改革(下)
- 2011-5-01 22:30 信息來源: 中國教育報 作者:陶青、盧俊勇
45
■陶青、盧俊勇
構想:培養教育實踐專家
藍帶小組認為,教學是一種實踐的專業,教師教育必須培養實踐專家,應該將實踐置於教師準備的中心。作為一個龐大的教師教育改革計畫,藍帶小組的報告涉及師範生選拔、課程設置、指導教師培訓、新教師入職和機構資格認證等各方面內容。
報告指出,教師教育的基本取向應從原來的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相分離,走向理論知識與臨床經驗的內在整合。教師培養從原來的低標準、低要求、與學校需要脫節,走向高標準、高要求。相應地,教師教育課程應該更多地利用現代技術,通過模擬、案例研究和其他實踐經驗,加大臨床教學的比重。
按照構想,教師教育的服務物件不再僅僅是師範生,而是將他們可能受聘的學區納入進來。從原來的大學與學區有限合作,分別對教師培養和發展負責,走向共同負責教師培養和發展。學區不僅可以提供教學實踐機會和指導者,也可以發揮監督作用。將師範生的表現和所教學生的學業成就掛鉤,以績效責任制推動教師教育水準不斷提高。
報告還建議改革對教師教育機構的資助方式,提高資助力度。過去,教師教育專案往往是學院和大學的創收項目,收入主要源於學費、州政府資助和聯邦貸款,教師教育機構不願意開發昂貴的教學實踐計畫或對師範生進行嚴格選拔。報告認為,教師教育經費投入應利用學區資源重組,使中小學與高等教育資源在州和地方層面整合起來。而臨床型教師教育模式產生的高成本將由教師流失減少和教師專業發展水準提高來抵消。
質疑:高成本重分數 標準單一
對這份教師教育改革報告,美國各界既有好評,也有質疑。有學者提出,當前各州零星的教師教育改革嘗試,其資金大部分來自於社會,一旦大規模推行改革,聯邦、州、大學和學區應該如何分擔經費?較之於傳統大學師資培養模式,顯然臨床型教師教育耗資更大,臨床教師培養值不值得?新增的培養費用,最終將由誰來買單?報告所提出的「高成本由減少教師流失來抵消」,似乎一時還難以服眾。
針對報告極力強調的大學和學區合作,也有不同的聲音。首先是臨床實踐的質和量如何控制的問題。其次,當前美國大學的收費系統建立在課程和學分基礎上,一旦大學課程以臨床實踐為本,必然涉及合理收取學費的問題。再其次,一味強調臨床實踐,可能使教師教育退化到學徒制階段。
更重要的是,美國大學教師職位晉升的依據傳統上是發表學術論文的數量,學生教學實踐的指導工作通常是額外負擔。一旦強調學生臨床實踐,需要重新考慮大學教師職位晉升的標準。
此外,通觀整個報告,藍帶小組試圖找一種最好的教師培養模式。一些批評者提出,這樣做是不對的,這就好比醫學領域培養內科醫生和外科醫生的方法有所不同,應根據未來教師的教學科目和服務人群來決定其接受的模式,而不是一味地強調臨床經驗。
最後,也是遭受批評最多的,是報告提出的利用學生標準考試成績來評價師範生和教師教育品質。反對者指出,這無疑會進一步強化人們對考試分數的迷信,而忽略一些對學生學習更為重要的東西。
儘管面臨不同意見,在教師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上,美國聯邦、州和學區層面已經取得諸多共識。科羅拉多、馬里蘭、田納西等8個州已經簽訂意向書,加入全國教師教育認證委員會臨床教師準備聯盟。同時,美國聯邦政府作出加大教師培養經費資助的承諾,在2009年的基礎上翻一番,達到2.35億美元。這無疑也刺激了美國全國性教師教育改革運動的興起。
(作者單位:重慶市小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重慶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4月19日7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