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9月12日 星期一


媒體相伴隨 父母費思量

2011-9-11 台灣立報   作者:鍾安淇
7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眼前螢幕光 打怪殺光光 媒體相伴隨 父母費思量


在李白對月圓與思鄉情愁的《夜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氛圍中感受媒體素養的感性教育理想。在花好月圓的氣氛下,你和孩子孩正瀏覽數位世界,還是一起體驗晒月光呢?
近日媒體出現討論「屁孩文化」的議題,引發正反面的討論。「屁孩文化」多出現在國中、小的兒童青少年身上,意指這些未成年孩子在線上遊戲中的偏差行為、不當舉止。例如:常出現不雅的暱稱,或「屁啦」、「狗屎」、「X!」在線上聊天是常用語助詞;或是拿父母給的零用錢、甚至是偷父母的錢在線上恣意消費,認為「花錢是老大」,囂張跋扈、乖張無理,難以改變其扭曲的性格。
有家長認為,這樣的行為根源於線上那些「打打殺殺」、「砍來砍去」的打怪、射擊遊戲,因為這些暴力遊戲,孩子才會受誤導並沉迷其中……;而線上遊戲玩家則認為「屁孩文化」不僅出現在線上遊戲,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都會發生,「線上遊戲」不該有原罪,家長得付出更多的時間與關心,瞭解孩子的休閒娛樂、同儕關係,滿足孩子所需要的同理與陪伴。
一直以來,筆者都認為上網、線上遊戲、電子媒體只是工具、娛樂,而非怪物猛獸,端看親子間如何引導規範,讓青少年有意識主導媒體使用,取其利避其弊,而非一味否定、圍堵,甚至貼上負面標籤。



在虛擬環境中 體驗真實世界

Facebook剛火紅時,許多家長認為:「偷菜、偷寶石真是引誘孩子犯罪,連碰都不讓孩子碰!」
筆者懷抱著帶孩子一起嘗試的心情,和孩子一起玩「開心農場」、「開心水族箱」、「 Restaurant City( 餐廳 ) 」等小遊戲,引發我和孩子對於「理財」的討論。 例如:餐廳開張時,孩子有多少錢,就花掉多少,於是告訴孩子「賺十元,花五元」的存款道理。孩子懂得存錢了,卻將錢拿去買裝飾品,無法帶來實際「效能」。於是引導孩子,資源有限時,要把錢用在「刀口」上,瞭解「需要」與「想要」的差異。
孩子開始列出想買的「目標物」,計算餐廳「進帳」速度,對於當時三年級的孩子而言,所學過的加減乘除都在裡頭,同時享受「達成目標」的喜悅,肯定自己的規劃能力。最後孩子開始設計「餐廳主題」、「動線」、「色系」等,發揮創意,學習美感,在這個虛擬的世界裡,不僅學習計畫性支出,同時也滿足孩子小小的消費慾望。

增近親子話題 種下獨立思考的種子

當我們到餐廳用餐時,「觀察餐廳」成了親子話題之一,討論餐廳的上菜速度、菜色是否豐富、位子是否足夠、動線如何改善,孩子也認識「顧客滿意度」的重要,「成本」和「報酬」的平衡,從虛擬到實體,孩子多了雙觀察的眼睛。這整個過程,就是一堂很棒的理財、行銷經營課程。
當筆者看到五年級的哥哥教二年級的弟弟:「不要把所有的錢都拿去布置水族箱,你要留錢下來買魚飼料,『需要』和『想要』要分清楚。『想要』不能當飯吃,沒了『需要』會餓死呀!」我會心一笑,這些概念的種子即是來自於讓許多父母視為「猛獸」的線上遊戲,我們怎麼引導孩子,他也會這樣傳授給弟弟或妹妹。

小遊戲大道理 俯拾皆學習

此外,筆者的孩子喜歡玩Wii,瑪莉歐賽車可以和世界連線,與來自歐、美、亞、澳等國家的玩家PK時,平面的世界地圖突然活現起來,孩子擔心技術不佳有損國威,兩兄弟私下練習技巧後,再進行連線,這不也激發孩子的榮譽感?帶領孩子在地圖上找到這些國家,搜尋這些國家的特色。我喜歡和孩子待在瑪莉歐闖關的世界裡,那個世界是孩子保護我,是為人母可以依賴他們的時刻。
當同儕流行賽爾號時,暑假期間讓孩子摸索,兩兄弟果然迷戀。但是,有一天哥哥突然告訴我:「媽咪,我玩到需要付費買東西的階段了,我知道這遊戲最後一定會希望我們從口袋掏錢,要不然這家公司賺什麼?我知道這遊戲的玩法了,到此為止,收工!」我很訝異他的反應如此成熟。

▲金車教育基金會2008年6月舉行「青少年網路休閒問卷調查發表」記者會,結果顯示青少年玩線上遊戲常遇玩家寶物被盜、怪獸被搶、被騙,主辦單位表示,由於網路具匿名性,家長應注意孩童玩線上遊戲可能形成的不良行為,並多帶孩童到郊外,以免網路成癮。(圖文/本報資料室)

然而,這正是我們在陪伴孩子時,一點一滴告訴他們這世界運作的商業邏輯。
看卡通時,孩子知道廠商最大的獲利來源是周邊商品;貼上Hello Kitty、哆啦A夢、迪士尼等圖像的用品,價格就會因為商標授權而貴上一些;兒童頻道節目後,總會有許多玩具廣告出現,因為孩子就是目標觀眾,影響父母去購買;當孩子心中早已能區別「需要」和「想要」時,他就能夠清楚地了解慾望無窮,得適可而止。
我們在孩子心中播下的種子會漸漸長成幼苗,逐漸成為大樹,抵擋這一路的誘惑與困難,長成大樹的過程中,需要家長的陪伴、關心、參與和同理。

用愛助孩子一臂之力 不要成為推力

網路上產生的「屁孩文化」,這些孩子年齡多在12至18歲之間,正處於所謂「叛逆期」,孩子期望得到同儕或父母的認同與信任,如果父母無暇陪伴,只要求成績、只負責給零用錢,相處時間已經很少,一見面又多是責罵與高壓,只會把孩子往外推。
孩子往外跑的金錢花費不少,最方便的就是在家上網,網路上結交朋友容易,在匿名保護下,容易抒發自己的情緒和壓力,快速地得到網友的安慰和支持,填補情感缺口。然而,大人常一見到孩子坐在電腦前上網、玩線上遊戲,不免又是一頓責罵。父母的推力,加上網路世界的拉力,一來一往成為惡性循環。
筆者分享自己陪伴孩子嘗試線上遊戲的「周邊效果」,不外乎想藉此提醒師長,遊戲沒有原罪,簡單的遊戲,也可以探索出有趣的創意和想法。

陪孩子探索世界 線上遊戲不是唯一

和孩子一起了解參與線上遊戲,不僅擁有共同話題,也陪孩子成長,更適時為其解惑與引導,讓孩子感到被認同與理解,「線上遊戲」只是這花花世界中被挖掘、探索的其中一項事物,而非全部。
孩子理解後將不再貪戀線上遊戲,原來這世界有太多有趣的事值得探索,讀一本好書、下一盤棋、游泳、打籃球、到沒去過的老街、大自然探險……,再加上課業、考試,寶貴的時間都不夠用了!

父母陪伴 重「質」也要重「量」

雙薪家庭是當今社會的常態,許多家長無暇陪伴孩子,孩子吃了些什麼、交了什麼朋友、下課後去了哪裡、在家做什麼都不太清楚。和孩子相處時,一股腦兒想把話問齊:「課業怎麼樣?」、「上課學些什麼?」、「比較好的同學有誰?他們父母親從事什麼工作?」孩子學到臨場考試、對好友進行身家調查,家長以為是關心,但孩子卻彷彿是被拷問的犯人,倍感壓力。
不少家長認為,陪伴孩子該「重質不重量」,筆者認為,沒有足夠的「量」,「質」將無法展現。許多對話是在沉靜的陪伴中娓娓道來,分享是在餐桌跳躍的絮語中傾訴而來。
孩子在網路世界中追求刺激、快感、釋放、友情相挺的同時,最渴望的還是來自父母的認同與關注與傾聽與陪伴。中秋節是月圓人團圓的日子,筆者期望親子間,不僅是人團圓,心更是緊緊相繫。






《關於作者》

喜歡寫作、烘焙、做料理給孩子吃的媽媽;喜歡關心媒體、和孩子聊天哈啦的媽媽;喜歡和學生親近、去上課的兼任講師;喜歡把生活過得細膩、尋找生活感動、追求幸福的女人……。在媒體工作10年,3年前決定離職,走入家庭陪伴孩子的童年,卻獲得許多感動、收穫與成長,也期望記錄這教養的細膩點滴。歡迎您蒞臨安淇的世界,分享與孩子甜蜜互動。
魚蝦媽咪─安淇的世界 http://blog.udn.com/angelchu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