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拜公媽與孝道(The Filial Piety and Ancestor Worship)

2008-04-03基督教論壇報
 華人(漢民族)自古即具有強烈的亡魂信仰;相信人死後,靈魂依舊存在於另一個陰間的世界。陰間世界的生活與活人世界非常類似,有衣、食、住、行、娛樂的需求。陰間生活的必需品,陽世的後裔子孫有責任供應,相對的,祖靈也有義務要蔭庇他們的後裔子孫輝煌騰達。這種世界觀與佛教的六道輪迴世界顯然不同。如果亡魂得不到他們的供應,將淪落為孤魂野鬼,非常難堪,他們便會捉弄自己的兒孫,讓他們生病、遭難、諸事不順。基督教的信仰一向否定拜亡靈厲鬼,強調除了耶和華獨一的神之外,不可以拜別的神。華人很難接受基督的信仰,其關鍵亦在此。

台灣民間宗教亡魂觀的類別
 台灣民間信仰的範疇中,一個人的死亡的境遇,與後人對其喪葬處理的方式,亡魂會形成四種類別:(見附表)
第一類是「喜喪」:自然死亡,又有宗教儀式處理(做法會),壽終正寢者。有龐大的子孫群為他(她)主持超渡儀式,稱之為「喜喪」。人生七十古來稀,老人家又是在家裡斷氣。兒孫又「有孝」(這裡的「有孝」乃指供奉祭物,拜牲禮),他們的亡魂有可能往生、投胎轉世,也有可能升格「做神」。

第二類是「出煞禳解」:非自然死亡,且有宗教儀式處理者。意外事件,車禍、災難,他殺、自殺而死……者,有子孫群為他辦喪事祭拜,他們的怨氣得到舒解,稱之「出煞禳解」,亡靈就會安份守己的住在陰間。


 第三類「孤魂厲鬼」:萬一非自然死亡,且沒有後裔子孫幫忙提供祭拜儀式(超渡),他們的亡靈就會成為凶惡靈,稱之為「孤魂厲鬼」。這些厲鬼是一般基層民眾最害怕、最忌諱的對象,每年農曆七月(俗稱鬼月)「中元普渡」,整整一個月,大肆備牲祭祀之因。民眾唯恐這些無人供奉的「孤魂野鬼」搗蛋、破壞活人的世界、生活秩序。

 第四類「幽魂」:自然死亡,但無宗教儀式處理者。指那些早期孤身來台的退伍軍人,受政府照顧,住在榮民之家,活到七、八十歲。死後無人供奉香火,他們的亡魂變成幽魂,到處浮沉遊蕩。據云榮民之家,經常有幽魂鬼影到處遊動。可見對民間信仰者,人死後若不提供喪祭的禮儀,是非常嚴重的錯失。實際上基督徒過世,教會亦提供非常隆重的喪葬禮儀,但與民間信仰的喪禮最大的差別是,基督教的喪禮為活人辦的,不是為死人亡魂的往生超渡的,而是為安慰悲傷哀戚的心靈舉行。因此基督教不管提供何等隆重的儀式,對亡魂而言都不算數。

中國儒家孝道的內涵
 儒家孝道的內涵,應以論語為政篇,孟懿子(魯國大夫)問孔子的回應最為基本。孟懿子請教孔子有關孝順父母的原則,孔子僅簡單地回應兩個字「無違」。孔子的子弟樊遲為孔子駕車的時候,孔子又提起「無違」,樊遲也不明白,孔子再更詳細的說明:「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無違」即不違背事親之禮。下面分述中國孝道的精神:
 生事之以禮。父母活著的時候,要使雙親冬得暖,夏得涼;夜間服事雙親睡,晨起時問安。「父母唯其疾之憂」要好好照顧父母,不要讓雙親生病。「能養不敬何以別乎」:能奉養父母卻不尊敬,則與犬馬有何以辨?

 死葬之以禮。就如孝經喪親篇:「為之棺 衣衾而舉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雙親過世了,兒子要準備棺 ;裡外兩層的棺木,遺體要很慎重地穿衣覆被,舉行小殮和大殮,哭泣哀送出殯,選擇合適的墓穴安葬之。

 .祭之以禮。「春秋祭祀,以時思之;陳其簠 簋 而哀戚之」:用春秋二祭過年過節祭祀,時時刻刻懷念父母;用方形簠、圓形簋的容器,盛裝黍稷稻梁的穀物來祭祀哀思他們。

 前面兩項「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用聖經的原則對照,均沒有違逆真理之處。然而「祭之以禮」就有商榷的餘地,因為基督徒不會把父母的亡魂當做鬼靈來拜。實際上孔子鼓勵活人對故人要「祭之以禮」,並非相信祖靈需有飲食,所以要祭拜;孔子的原意只不過是藉著禮儀,發揮教育的功能,要後世的子女遵行孝道的倫理。但不幸的是,中國的孝道與原始宗教亡魂信仰結合之後,中國的祖先崇拜形成倫理化的宗教信仰,也使中國受過儒家思想薰染的知識份子,一致地認為「不祭拜祖先即是不孝」。面對基督信仰的挑戰,他們可以放棄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唯獨祖先崇拜(拜公媽)除外。

基督徒如何對應祖先崇拜
 面對東方文化圈的中國祖先崇拜,筆者僅提供幾項原則共勉:一、要認識中國人的「心智地圖」(mental map),認知中國人祖先崇拜的倫理化的宗教信仰,編織成一套中國人牢固的「心智地圖」。每一個文化圈均有其特殊的心智地圖,如果對應者無法解析他們的思維,兩造之間就很難溝通對話,彼此的思維也就找不到交集點。

  二、中國人對孝道的實務一向是以「慎終追遠」為原則,基督徒可用此原則切入。基督徒強調對過世的父母要以追思紀念的實際行動,表達對父母哀思。注重「敬」與「紀念」遠勝於「祭拜」;包括喪禮、家中紀念桌的擺設、清明節的掃墓……等,可以展現基督徒對「慎終追遠」孝道倫理的實踐,滿足中國人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孝思。

 三、中國的孝道注重血脈的傳承,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血脈的傳承呈現中國人對「永生生命」的渴求。面對未信者對基督信仰在「敬祖、祭祖」一事的疑惑時,向他們介紹道成肉身的耶穌是道路、真理、生命。(約十四:6)。而聖經中應許的「永生」、永恆的生命,對中國人死後世界觀的茫然,給予一道曙光,帶給他們極大盼望。

中國長遠的歷史所流傳下來的民俗、宗教、文化必然會有濁水污染的成份。面對信仰與文化或宗教的對應,要懇求聖靈的光照,賜下智慧,去蕪存菁,除去鬼靈信仰的迷信,賦予中國祖先崇拜更新的特質,使孝道更落實地實現在現代生活中。例如:有些教會會在清明節或祖先的忌日舉行「感恩追思禮拜」,值得學習參考。/台中建德浸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