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14日 星期六


信仰與生命 省思宗教情感抒發

2010-01-19基督教論壇報

作者:王崇堯
宗教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呈現, 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早期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是以人類實際感官賦予形狀圖畫, 並在具有宗教意涵的陶瓷瓦器藝術中表現出來。

圖畫字形發展成為具有思想體系的文字始於埃及象形文字,而早期的符號象徵也與宗教有關。

宗教情感自然抒發
當原始巫師以一些圖畫文字來表達祭儀或醫療處方時,宗教結合語言文字就具有溝通思想的魔力,也由此魔力匯聚部落發展為人類社群組織。因此, 宗教的源起與人類社群生活息息相關。

宗教經由文字表達所呈現的文學領域, 讓信仰與生命中的喜怒哀樂相連。人類與生俱來的宗教情感是一種自然抒發,在其族群共有的文學、藝術的脈絡中展現,且根源於賦予人類如此情感的歷史、地理情境。

可惜, 今日台灣教會的宗教情感,並沒有在其特有的文學與歷史脈絡中來培養形成,反而迷失於資本主義價值衝擊下的靈恩風潮。

現今台灣教會靈恩風潮所帶來的種種後遺問題,其根源就在於「宗教情感抒發不當」所導致。

「宗教情感抒發不當」的主因根源於基督教是一個外來的宗教,不曾深度根植於當地人們的歷史情境與生命困惑,於是宗教情感的抒發無法與人們的歷史根源與情感連結一起。

這也導致基督徒宗教情感的不當抒發,宗教情感只是用來滿足短視的心理需求,被抒發來應付資本主義生活中精神空虛下的短暫熱絡而已。

信仰不能脫離生命情境
思考基督徒如何讓其宗教情感的抒發根源於當地的歷史情境, 且以自己的文字、文學或藝術風格來展現,是目前台灣教會值得探討的一個信仰課題。

文學、戲劇、藝術和語文在人類文明史與宗教史上扮演重要角色。可見的藝術充滿著象徵,表現在樂器、樂音、舞蹈、故事、戲劇與文字上面。 Harold Ehrensperger在《宗教戲劇:主旨與意義》(Religious Drama: Ends and Means)書中,就曾強調崇拜與戲劇是同時產生的。

祈願的感性表現、說出的話語、走路的形態、慶祝禮儀、每一善惡力量交替衝突的故事,皆成了崇拜戲劇性表演的因素, 可見信仰不能脫離悲歡離合的生命情境。

深化宗教情懷
可惜世俗化後的世界,文字與戲劇背後的魔力已漸消逝,解構藝術背後那股神祕宰制力量,是文明進展的一種可喜現象;然而就此將藝術底層所想表達的人性終極關懷、心靈對真、善、美的祈願,及宗教情操等的丟棄, 也是現代人最大的失策。

如何讓生活底層所想表達的終極關懷、心靈祈願深度地呈現出來,且以清晰的文字來記錄,是深化基督徒宗教情懷的一個重要導向。

讓戲劇、故事等文學修養成為今日基督徒宗教情感的導引,且深入自己的歷史與信仰情境,以遊戲(play)、戲劇(drama)等故事情境來論述,來抒發宗教情感往生活的文學、藝術等風格來深化建立,而不是讓宗教情感只是用來應付資本主義重視物質下的精神生活空虛的舒解而已。

灰暗中呈現喜樂
遊戲對人們來說是一種樂趣,一種消遣性活動。在預先安排好的時間與地點進行,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運行,讓伴隨著自己久久不散的緊張感覺轉換為喜樂意識,且賦予再度應付緊張的活力。所以,英文的recreation(娛樂/再創造)適當表達了遊戲的本質。

當遊戲為未來打開一個新情境與新見解,教導人們離開舊的束縛,釋放新的活力時,在這含意上,它與信仰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實,信仰也可經由遊戲賦予一種新洞見,Rahner在《遊戲的人》(Man at Play)中就說, 在早期教父作品中,我們清晰看見上帝的兒女在世上進行著一場有血有淚的人間遊戲。

Harvey Cox在《愚人的筵席》(The Feast of Fools)中也說,教會曾經如何經由遊戲、舞蹈及音樂來對抗黑暗,在灰暗的生活中呈現喜樂。
Jurgen Moltmann在《神學與喜樂》(Theology and Joy)中更進一步闡述遊戲的現代意義。

他說:「現代資本家多學會一種遊戲,就是叫工人勞苦工作,間中放假並為其安排娛樂節目,以讓遊戲過後可搾取更多的勞力。」這種遊戲,Moltmann稱為「隔閡」的遊戲,裡面沒有真正的自由。

遊戲:對立情境
今日台灣教會所流行的靈恩運動遊戲(手足舞蹈),剛好就如同Moltmann所批判的,成為「隔閡」的遊戲。而教會就在不知不覺中鼓舞此類靈恩運動遊戲,成為資本家這套遊戲中的最大支持者。

Moltmann認為遊戲是可設置一種「對立情境」(counterenvironment),使人可以試驗另外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並進而期許新的未來。這種可以自由改造環境的遊戲,才會有自由與釋放。
目前的台灣正陷落於統冶階級所設的「傾中」遊戲, 而台灣教會內部所流行的靈恩風潮, 大多無力成就一種「對立情境」來形朔新的願景, 來成為信仰與良心的批判催化劑(critical catalyst)。

戲劇也是來自人類實際生活整體,是人們直接表達生命價值的劇場。人們藉著戲劇、身體語言將社會的矛盾與不滿表達出來,有時提升到一個緩衝充滿氣息的動態,融合演戲者與看戲者的情感與願望,期許改正的社會遠景隨時到來。

說出生活困惑
Tim Kehl在一篇〈小丑信息:基督徒信息〉(Clown Message:Christian Message)文中,認為小丑是喜樂與奴僕的象徵,扮演著讓人們快樂的奴僕角色。Harvey Cox在《愚人的筵席》, 也作過大膽的對比,認為耶穌就如同時代的小丑,一直扮演著讓人們獲得喜樂的奴僕角色。

Harvey Cox認為小丑的角色很多,有時是時尚的嘲諷者,有時像抒情詩人,有時也像歌手。

基督也是如此,他是時尚的嘲諷者,他藐視習慣,批判上位者;他也像流浪的抒情詩人,人子沒有安枕地方;他也像歌手,常參與罪人的筵席,在不安中帶來喜樂。最後,他被眾人嘲諷,被釘在十字架上。

讓信仰與生命相連
戲劇與小丑皆是一種身體語言的表達,呈現人們生活中的各種風貌與喜樂的盼望。

這些皆是信仰的題材,只不過當身體語言轉換為文字語言時,書寫者能否將戲劇與小丑所想表達的人性善惡之爭真實地記錄下來。

其實,聖經裡的故事也充滿著由戲劇及小丑人物轉換為文字的瀝血歷程,書寫者是劇中人,充分地將感同身受的事物及對上主的祈願呈現出來。
這也正是今日台灣教會的使命,將生活中的困惑及對未來的憧影說寫出來,讓信仰與生命相連。

現今台灣的基督徒情景及故事是值得書寫的, 讓宗教情懷與台灣的歷史情境相連,如同戲劇中的小丑,勇往直前地對抗社會不義、嘲諷時尚;且更有深度地在台灣文學、戲劇、藝術及文字說寫中,將對人民的愛及使命感呈現出來。

反思文化氣息
可惜,今日諸多教會皆在資本主義所設置的遊戲中生存,有時我們不得不依附這樣的時尚扮演識時務者為俊傑的角色。

在此遊戲中,我們只是記錄心不由衷的種種活動,算計教會每年的收支與盈餘,然後舉辦種種玩樂與餐會。我們在此情境衍生基督徒文化氣息,然後主宰我們的生命價值。

想想今日台灣的基督徒能否經由信仰與生命情境深度反省的相連,帶給台灣教會一個神學思考的「對立情境」:簡樸對立奢華、遠景對立短視、謙卑對立驕傲、正義對立依附;且在這樣的對立中,將基督徒的奮鬥事蹟書寫下來, 作為歷史見證。
這樣,台灣基督徒的宗教情懷才有可能有深度的抒發,才有可能與本土生命氣息融合一起。
◎王崇堯教授/長榮大學神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