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以斯帖記查經(7)種族衝突何時了?~蔡麗貞


2006-03-25基督教論壇報

  【作者:◎蔡麗貞】   
經文﹕以斯拉記三章5-6節,八章10-12節,九章5-6節﹑15-16節,哥林多後書五章17-9節,以弗所書二章14-18節
前言
 族群的衝突是現代最熱門﹑普遍性的普世話題。中東的戰火﹑非洲的族群衝突﹑東歐巴爾幹半島塞爾維亞與克羅埃西亞之戰爭,不計其數的人已經喪生在這些衝突中,而宗教信仰也常是捲入紛爭中的主因之一。非洲盧安達(Rwanda)雖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是天主教徒,卻在一九九四年歷經最悲慘的屠殺。

 二○○四年三月台灣總統大選,族群的對立再度升高。華神六月的院訊以及臨時舉辦的研討會,都針對政治撕裂族群的主題,幫助台灣教會持守住在基督裡的合一與團契。

促進族群的融合
 當時我人正在英國進修,每天透過外子的電話轉播,仍可感受到那種沸騰﹑緊張的氣氛。那時接到學院給我的任務,邀請我為二二八事件寫稿,因為學院老師計畫針對族群對立的長久現象,合作寫一本有關二二八事件的書籍。

 我的任務是為此書寫第一篇有關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背景,然後其他老師再根據這篇歷史真相去建構其各自領域的議題,最終的目標是希望促進族群的融合。

 我曾請教一位研究灣台歷史的前輩的意見,他建議我先到二二八紀念館去感受一下氣氛。那天當我去參觀二二八紀念館時,流了不少眼淚,為這個寶島上曾經流過許多無辜人的血而悲嘆。

由歷史傷痕開始
 民族主義對鄉土和本族的認同常使群體心胸狹隘,對他人無情無義。每個族群衝突的後面都有一個歷史傷痕的故事,再加上墮落人性中自我為中心的強化,使得歷史傷痕不易得醫治,反倒遇縫插針,伺機掀起另一波危機。

 以斯帖記的故事情節正是由歷史傷痕開始,且以族群衝突結束,顯示人類歷史中,罪作王的事實。

哈曼惱怒末底改
(三章1-6節)
 哈曼與末底改之間的仇恨可以追溯到出埃及的時候。猶太傳統認為哈曼是亞瑪力王亞甲的後代,亞瑪力人是以色列人遠古時的敵人(參出埃及記十七章8-14節)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在利非訂與亞瑪力人爭戰,摩西舉手禱告,以色列人就得勝,摩西的手何時下垂,以色列人就何時被打敗﹔(參申命記廿五章17-19節)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亞瑪力人抵擋他們,趁機擊殺後邊疲乏軟弱的人。

 亞甲王則是掃羅王時的仇敵,掃羅因為未遵照神的吩咐,將亞瑪力人完全除滅,導致他的江山易手﹔末底改卻是便雅憫人,與掃羅同宗族。

 因此兩人的宿怨可以遠溯到亞甲王與掃羅王。猶太史家約瑟夫的《古史記》認為,哈曼惱恨末底改是因為猶太人滅掉自己的宗族。

末底改拒絕跪拜哈曼
 至於末底改拒絕跪拜哈曼,據他自己所言,因他是猶太人(三章4節),跪拜人有跪拜偶像的嫌疑。這理由可能只是表面藉口,因為有很多神的百姓也有跪拜君王之例(撒母耳記上廿四章8節大衛向掃羅跪拜﹔撒母耳記下十四章4節﹔列王記上一章16節﹔另外,尼希米﹑但以理在外邦人的朝廷中做事,必定向君王跪拜),尤其是當末底改後來也榮升高位,他自己不可能不向波斯王跪拜。

 猶太傳統的舊約註釋他爾根(Targum)認為,末底改拒絕跪拜哈曼是因為他的驕傲,不願向世仇的後裔跪拜。而哈曼顏面受挫的情緒使他將對末底改的憤怒轉移到猶太全族。

 那就是將對手趕盡殺絕,不留活口,免得對手後代再前來報復,這正是中國武俠小說典型的劇本,練成一身的功夫就是為報復上一代的血債。

掣籤擇定報仇日
(三章7-15節)
 亞哈隨魯王十二年(三章7節)是以斯帖當皇后第五年。哈曼掣籤擇定報仇日「普珥」(Pur)可能是亞喀得(Akkad)文字,掣籤(lot)則是希伯來文對此字的解釋。

 用抽籤方式來選擇黃道吉日或辦理大事(三章7節)是當時波斯的風俗,以色列歷史中也採用此方法尋求神的旨意,包括分配土地(民數記廿六章55節﹔約書亞記十四章2節)﹑找出犯罪的人(約書亞記七章14節﹔撒母耳記上十四章42節﹔約拿書一章7節)﹑選出第一個王掃羅(撒母耳記上十章19-21節)﹑平息爭端(箴言十八章18節)﹑決定聖殿服事人員的班次(歷代志上廿四章5節,廿五章8節﹔路加福音一章9節)﹑決定居住京城名單(尼希米記十一章1節)﹑決定取代猶大的人選(使徒行傳一章26節)。

 沒有想到原來仇敵擇定的殺戮日子,後來卻成為以色列人復仇的日子(以斯帖記九章),正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亞哈隨魯王絲毫沒有明察真相,就隨意下達殺戮命令,再次證明他是一個殘忍﹑情緒性的暴君。神的選民無法依賴地上君王的公義審判,唯一的生路是仰望來自神的憐憫與救拔。(詩篇一一八篇8-9節,一四六篇3節)(作者為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授﹑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