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老莊解答青少年的疑惑」專欄2007/8/8
作者:許雅喬
莊子說:「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
老實說,你一定有愛戀的對象,不論那是人或物。但你知道如何表示或表達愛,才能恰如其分,從而讓對方深深體會你的愛意嗎?因為愛若無法適切表現,反而會害己損人呢!
莊子在〈人間世〉的寓言說,養馬的人,因為愛馬,所以用精細而漂亮的竹筐裝馬糞,用珍貴的蛤殼接馬尿。剛巧有一隻蚊蟲在馬身上叮咬,愛馬之人出於愛惜之心隨手拍擊。沒想到馬兒受到驚嚇,便咬斷勒口、掙斷轡頭、弄壞胸絡。他本意是出自於愛馬,結果反而造成了損失,所以我們能不謹慎嗎?
這個寓言說明了,當我們將心意過度貫注在某方面,就容易忽略另一方面,結果適得其反。這就像父母與子女、老師與學生、朋友與朋友之間的關係,有時明明是出自於愛的動機,卻有可能像愛馬之人一樣,不僅收不到愛的目的,還造成彼此的矛盾與衝突。
莊子寫過「渾沌之死」的寓言,說南海的帝王名叫儵,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渾沌。儵與忽經常在渾沌的土地上碰面。渾沌對他們很好。儵與忽為了報答渾沌的恩德,便說:「人都有七竅可以看、聽、吃和呼吸。可是渾沌卻沒有。我們不妨替他開鑿七竅。」他們每天替渾沌開一竅,七日後,七竅全開,而渾沌卻死了。
儵與忽的動機雖然是出自於愛渾沌,卻由於不了解渾沌的自然之性,以致害死了渾沌,這就是因愛而造成了莫大遺憾。可見,善意的愛也可能因為不恰當的行為而誤已誤人,也就是愛之適足以害之。
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愛,才算恰如其分呢?莊子曾提出「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是要人排除自以為是的觀念,儘量了解對方,多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不要刻意改變對方,讓對方能充分發揮自己。所以老子提出「天地不仁」的觀念,認為天地無所偏愛,任憑萬物自然生長;聖人也無所偏愛,任憑百姓自己發展,這種愛才是真正的「大愛」,使對方在毫無牽掛或負累下全然接收。
從表面看來,也許「不仁」的作法看似無情,但萬物確實因為天地的不偏愛、順其自然的生滅,才能生生不息。從這個道理,我們應該領悟,對待任何事物皆要尊重其個別性、特殊性和差異性,切莫因個人的愛欲而作過多干預,否則不僅讓自己的愛付諸流水,也限制了對方無限發展的可能性,並且讓雙方陷入無邊的痛苦和傷害中。愛意的表達也要找對恰當的時機和地點,才能讓對方完全感受和得到,否則也是徒勞無功。
如果每個人表達的愛意都能被對方完全了解及接受,世界上大概就不會有爭吵和怨懟,人間世也不會如此複雜難解。莊子所說的「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正好給我們一個機會,省思如何表達愛意才恰如其分,我們也可藉此檢討。從老莊深刻的道理中,你是否已有一番嶄新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