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無情顯真情


國語日報「老莊解答青少年的疑惑」專欄2007/8/15
作者:許雅喬



莊子說:「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人是有情的動物,但如何把情發得合宜中節,往往是人生難題。莊子對情的看法異於常人,他認為在應對人事物方面最好是「無情」,因為「無情」反而能顯現真情。為何這麼說呢?

    在莊子〈德充符〉寓言中,惠施對莊子說:「人真能沒有情嗎?」莊子說:「能。」惠施又說:「人若真的無情,怎能稱為人?」莊子回答:「道給了人容貌,天給了人形體。怎麼不能稱為人?」

     惠施又說:「既然稱為人,怎麼能無情?」莊子回答:「你指的情,不是我所謂的情。我所謂『無情』的意思,乃是說人們不要以個人好惡的情感而傷害自己的本性。應該要順任自然,也就是不刻意和過度增益生命。」

       惠施說:「不增益生命,怎麼能保存身體呢?」莊子回答:「道給了人容貌,天給了人形體,不要用好惡的情感來傷害身心。現在你的心神都向外奔馳,一再的勞神費力。唉!你與其靠在大樹旁和我辯論得氣喘不已,倒不如靠在梧桐樹上閉目休息來得逍遙。」

         事實上,人非草木,豈能沒有情感。但莊子之所以提出無情的觀點,就是因為他了解一般人的情有所增益或減損,無法如實的反映在事物上,情有所偏,無法協調,就會陷入煩惱與困惑中。所以他要我們忘掉俗情,而昇華到更高層次,使情能真實顯示出來,而非否定情感的作用。
        莊子在〈養生主〉寓言中又說,老子去世時,秦失去弔喪,哭三聲就離開。老子的弟子感到奇怪,就問他:「你不是我老師的好朋友嗎?」秦失回答:「是啊!」弟子又問:「可是你這樣輕率的弔喪,怎麼可以呢?」

      秦失回答:「可以的。開始時,我以為老子是人,可是現在我覺得他已不是人了。剛才我進去弔唁的時候,看見有老年人哭他,好像哭自己的兒子一樣。有少年人哭他,好像哭自己的母親一樣。老少都哭得這麼悲傷,恐怕是不想說卻不能不說,想不哭也不能不哭。他們這種對老子的哀傷之心,是逃遁天理和違背實情,忘掉生命長短是自然所賜予的。老子來到這個世間,是應時而生;現在他離開人間,也是順著時間的變化而死。如果我們能安於『時』的變化,順著變化而走,一切悲哀和快樂的情緒便不會進入我們心中,古人稱之為解脫了『倒懸』之苦。」

     在一般人眼理,秦失可說是無情至極,因為面對至親好友的去世,誰都會哀慟不已,但他不僅輕率的弔喪,還批評那些難過哭泣的弔喪者,認為他們的行為是「遁天倍情」,也就是過度表現情感,以致活在「倒懸」的痛苦中。其實,莊子闡釋的是:死亡只是大化的流行,而且是回歸自然的休息,何用悲傷?逍遙自適才是真情流露,也才能解除「倒懸」之痛。

     當然,莊子所謂的「無情」,或許一時難以完全付諸實現,但我們從中應該得到一些啟示,那就是--人人都得學習情如何抒發情感。人雖然是動物,卻是高等的動物,可以透過不斷的練習自我控制與調節,學會不濫情,從而展現真情,了解到情不在多,而在於自然,而愈自然的情感表現出來愈像是無情,這樣你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