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我可以是「蝴蝶」,也可以是「芭樂」


國語日報「老莊解答青少年的疑惑」專欄2007/1/24
作者:許雅喬


莊子說:「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胡蝶之夢為周與?」
      如果有人問你:「我為什麼不是一隻蝴蝶?」或者「我為什麼不是一顆芭樂?」相信一般人都會認為這是開玩笑,不然就是神經錯亂。
     蝴蝶、芭樂和「我」,確實有所不同,這是毫無疑問的。若硬要說「我」與蝴蝶或芭樂相同,無疑是顛倒是非,黑白不分。
     但是,若我們從更寬廣和更根源的角度來看,說實在,誰又敢說「我」絕對不是蝴蝶或芭樂?「我」與蝴蝶和芭樂真的沒有相同的地方嗎?
     莊子〈齊物論〉結尾有個寓言說,以前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像蝴蝶栩栩然的翩翩飛舞,感到無比快樂與自由,已經不知道自己是莊周!突然間,他從夢中醒來,卻又驚覺自己是莊周,剛才不過是作夢罷了!究竟是莊周在夢中變成蝴蝶,還是蝴蝶在夢中變成莊周?
事實上,莊周與蝴蝶一定有分別,卻能「物我」相與而化,這是所謂的「物化」,也就是莊周可以是莊周,又可以是蝴蝶;蝴蝶可以是蝴蝶,也可以是莊周的道理。當然也是為何我可以是蝴蝶,也是芭樂的答案。
      為什麼我們不能像莊子一樣,把「物」與「我」的界限完全破除而視之為「一」?關鍵就在於我們沒有把封閉的「我」破除,把成見所拘限的「我」消冺
     因此,我們只能墨守「我」就是「我」,蝴蝶就是蝴蝶,芭樂就是芭樂的看法。然而,這種直線的思維模式運用在其它事理方面,就會產生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見樹不見林的遺憾,也因而無法認識真理的整體。
     當然,客觀來看,人、蝴蝶或芭樂是不可以不分的;但主觀境界上,則人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蝴蝶,更可以是芭樂。後者的功夫就是透過涵養修持,去除成心成見,以超脫彼我、是非、得失、貴賤、美醜、對錯、大小、好壞、生死等相對價值,從而洞覺萬物具有無限的開放性和延展性,心靈便能自由的優遊於天地萬物間。
      也因此知道,人若固執於小知小見,就會局限了認識,不是定於「此」,就是定於「彼」,進而以「此」為好,以「彼」為惡,以致困陷在矛盾與對立中,競逐於外在的比較而迷失了自我,無法開展出精神自由的生命境界。唯有承認雙方的矛盾與不同,才能轉化和互換立場,超越現象上的相對與差別,在心境上突破個我的「迷」與「執」,獲致萬物齊一的智慧。
     就像莊子另外一個寓言故事說,有一天他和惠施在濠水的橋上遊玩。
莊子說:「那尾魚悠哉的游來游去,真是快樂啊!」
惠施問:「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回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曉得呢?」
惠施回辯:「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那麼你不知道魚的快樂,就可以確定了。」
莊子回說:「我們從問題的開始說吧!你說:『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這句話,那是已經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才來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啊!」
     這就是本於藝術情懷,而非意識混亂,或是阿Q精神的自欺欺人。藉由「知識」與「德性」的不斷修養,消解心智上的限制,因而在思維上轉化萬物的相對性,以開放的心靈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與美感,從而臻於萬物一體,那麼「我」、蝴蝶與芭樂自然能夠不同而自同,同又不同。
    其實,我真的是一個「蝴蝶芭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