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柔弱勝剛強


國語日報「老莊解答青少年的疑惑」專欄2007/1/17
作者:許雅喬


老子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當你聽到「柔弱」這兩個字時,大概在腦中連想到的除了軟弱無能、消極、畏縮等性格外,還有居後、劣勢、怯懦的感受。反之,「剛強」則獲得較正面的評價,畢竟強者勇猛有力,甚至有人因好強而激勵自己功成名就的。

雖然「剛強」者也可能變弱,但那是將來的事,只要掌握當下的強,至少目前利害平衡,何況將來是否會變弱,還是未知數,所以大多數人都會想成為強者。但這種「剛強」的法則,真的無往而不利嗎?

老子說:「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可以駕馭天下最堅強的東西。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可是能攻擊堅強的東西都勝不了水,可見表面柔弱的東西,骨子裡才是真的剛強。」

這是由於我們習慣正面思考問題,假如反面思考「柔弱」的定義,就能打破僵化與偏執的思維,進而發現:柔弱,才不會引起爭鬥,更有彈性,反而事半功倍。相反的,若是採用剛強的手段,則容易被摧毀與消滅,就像剛硬的枯木,一折即斷。即使從自然界的現象來看,有很多所謂的「強者」,發展到極點,反而滅絕了,如古代的恐龍就由於太過強壯碩大,反而無法在艱困環境下生存。反觀那些弱小的蟑螂、螞蟻,卻能延續生命。

在莊子〈人間世〉寓言中,顏回準備去勸諫衛君,孔子就告訴他,若自恃有才德,而強用「仁義道德」的言論規範暴君,就等於刻意揭露別人的缺點來彰顯自己,這不僅給別人帶來災禍,也會使自己遭殃。

這並不是要我們屈服於威權,而是說唯有懂得「守柔處下」,外在的行為自然就能柔和,內心卻能堅強無比,也才是真強。不然,若一味的好「強」,看似勇猛,往往容易樹立敵人,招致災禍;這也是老子「曲則全」的道理。

老子也一再闡釋這個道理,像是人在生時,肌膚骨骼是柔弱的;死了以後,卻變得僵硬堅強一樣,一切事物絕不能就表面現象的強弱作判斷。善用正反面的思考,明白「柔弱」與「剛強」雖然對立,若能轉化與調和,剛柔並濟,才能獲得更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