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2日 星期一

哈拿的喜樂


1986-09-07基督教論壇報
  【作者:黃兆綬】  在撒上一:7~16,多次提到愁苦、哭泣、痛痛哭泣、不吃飯……以致很容易被一般信徒,誤認為哈拿是一位終日愁苦的婦人。但當我們更換一個角度,並且深入的觀察哈拿,她實在是一位極喜樂的女子。不錯,哈拿曾有過愁苦的日子、時期,但她的愁苦只是短暫而有限,不久即煙銷雲散,而她的喜樂卻是長久直到永遠的;她的愁苦,祇是出現于第一章部份聖經經節,而她的喜樂,卻隱藏在一、二、三章更多的篇幅裡;她的愁苦,祇是一些俗世方面、家庭方面,在她並不介意的一些小問題,而她的喜樂,卻是屬靈方面的,是神親自賜給她的,也是沒有人能奪去的。我們不能否認,一個靈裡真有喜樂的人,才是真正喜樂的人。

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哈拿的愁苦與喜樂,正好與一般信徒所想像的完全相反。

首先必須認清,她丈夫另有一個妻子—毗尼拿,在一般婦女,很可能成為愁苦的原因,但在哈拿根本不成問題。從信心之父亞伯拉罕開始往下數,很多是多妻的(以掃、雅各、摩西、大衛……),這是摩西律法時代許可的(申廿一:15~17),況且哈拿的丈夫以利加拿深愛哈拿,毗尼拿生了子女後,仍深愛她,我想未徵得哈拿的同意,她丈夫是絕對不會娶毗尼拿的。

另外一方面,哈拿不生育,這在以色列族,是莫大的羞辱,並且她將在上帝所應許的福祉上無份。我們如溫習一下舊約歷史,好多女子不生育,都是主動鼓勵丈夫納妾生子,聖經最早的例子:撒萊就求亞伯蘭納使女夏甲為妾(創十六:1~3),我想哈拿她自己不生育,至少限度,絕對不會反對她丈夫另行娶妾生子。

其次毗尼拿作她的對頭,丈夫激動她,要使她生氣(一:6),表面上看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使她愁苦,其實哈拿並非如此。她深知道,屬世方面講,激動是由她丈夫引起的,不該給哈拿兩份祭肉,過份的愛(一:8),我們好多時候,祇知道對方得罪於我,而不知道自己已先得罪了對方;但哈拿並不是這樣,她清楚知道,聖靈使她有冷靜的頭腦,聖靈也使她能參透萬事。一:5記載:「無奈耶和華不使哈拿生育」,她知道,使她不生育的是耶和華,毗尼拿的激動,也是上帝許可的,雖然一:16說:「我因被人激動,愁苦太多」,但她並未因此懷恨毗尼拿,因為使她真正愁苦的原因是自己不能生育,不然她早可不客氣對付毗尼拿了,以利加拿深愛哈拿,也一定會聽她的話,至少在她生撒母耳後,可以叫毗尼拿離去,創世記廿一章,當撒拉生了以撒以後,夏甲所生的兒子以實瑪利祇是戲笑而已,不是將夏甲和她兒子都趕出去了嗎?當時亞伯拉罕祇是給了他們餅和一皮袋水,就打發他們走了。毗尼拿得罪哈拿,激動她,但聖經上完全沒有一些痕跡,顯示哈拿要設法去對付毗尼拿,她祇是有話向神講—禁食禱告。

她的丈夫以利加拿深愛哈拿,但不可否認,他實在太不瞭解她了,因此可能反使她愁苦,表面上看來,以利加拿是信神的。一:3「這人每年從本城到示羅敬拜祭祀萬軍之耶和華」,他自己也以為很愛地妻子哈拿:上文曾提過,但兩份祭肉(一:5),祇是代表物質方面的,有他比十個兒子還好(一:8),代表的是精神方面的;但如果是真愛他妻子,應當在屬靈方面:與妻子同走這條屬靈的道路,與哀哭的人同哭,與妻子同心合意的禱告,這樣才是真正愛妻子的表現,她丈夫以利加拿,實在不了解他妻子,也可以說,她丈夫沒有真正愛她。夫妻二人好多時候,最痛苦的事,就是屬靈的程度相差懸殊,哈拿與以利加拿就是如此。她丈夫想,已經盡了一切力量愛護他的妻子,以為這樣可以使她喜樂,殊不知哈拿反為此愁苦,好在哈拿知道她丈夫的靈程,並且愛自己,實在是出乎真誠,因此在這一方面,她會原諒她丈夫,亦不致構成太多的愁苦。

以上所述一些小問題,可能一時會引起哈拿心海中起一些愁苦的微波,但絕不致使她大大愁苦,以致哭泣、不吃飯。

最最使哈拿愁苦的,也是真正使她愁苦的主因,乃是她清楚看到以色列國,當時是如此敗壞,全國人民幾乎都敬拜外邦的神,偏行己路,被外邦欺壓;大祭司以利又昏聵無能,當了四十年士師,一片空白,毫無建樹,像哈拿這樣一位聖潔、虔誠且被聖靈充滿,神特別揀選的使女,心裡為以色列族愁苦,向神默默傾心吐意禱告,卻以為她喝醉了酒(一::14),不獨如此,且年甚老邁,後繼無人(三:1),他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又是惡人,不認識耶和華(二:12),他們藐視耶和華的祭物(二:17),與會幕門前侍候的婦人苟合 (二:22),敗壞到如此地步的人,尚且都作祭司,他們的父親志以利,竟無法管教、制止(二:23~25),哈拿生在這樣一個世代—士師的末後時代,怎不叫她愁苦,大大愁苦、痛痛哭泣、不吃飯?
現在讓我們看一下,她生撒母耳前向耶和華的禱告,也是她向耶和華誠心所許的願:「萬軍之耶和華阿!你若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於耶和華,不用剃頭刀剃他的頭。」(一:10、11)。我不敢說這是哈拿惟一向耶和華所求的,但至少限度,這是她向天上的真神最迫切最崇高的祈求和願望。

「賜我一個兒子」,這是完全順服神的禱告,她完全沒有為自己設想,如果照自己的意思,最好多生幾個兒子,比毗尼拿所生的更多,可以反激動她,至少限度,亦應生兩個兒子,一個獻給神,一個留在自己身邊。生一個兒子,是神的旨意,神要她生一個兒子,她就順服神,求一個兒子。

「終身歸耶和華,不用剃頭刀剃他的頭」,就是完全分別為聖作拿細耳人:根據民數記第六章記載,作拿細耳人要放棄一切世界之樂,過完全聖潔的生活,且甘心為主受苦,走十字架的道路,這是何等難的事,難怪整本舊約聖經,真正作拿細耳人的是這樣的少,終身作拿細耳人的更少,神要她這樣禱告,在她肉體和魂方面講,這是何等難順服的事,因為祇求一個兒子,自從斷奶以後,每年祇能見見一面;我們大家知道,斷奶以後的孩子,是最可愛、亦最需要照顧的時期,因此也是最難斷開的時期;但在屬靈方面講,她絕對阿們,因為將要生的是一位以色列的復興者、拯救者,她實在可以心滿意足了,更重要的是能滿足神的心意。

所以當以利對她說:「你可以平平安安的回去,願以色列的上帝允許你向祂所求的」,哈拿說:「願婢女在你眼前蒙恩」於是婦人走去吃飯,面上「再不」帶愁容了(一:17、 18)。老以利是受聖靈感動,才說出以上的話,我想聖靈也同時感動了哈拿,所以她能立刻起了一百八十度大轉變,不獨當時而已,「再不」表示以後「永不」帶愁容,這是何等大的信心?
不要忘記,哈拿本是不能生育的(恐怕連她自己也忘記了),如果萬幸能懷孕,還不知生男或生女,如果幸而生男,將來的事,還遠得很,怎能預料?但大有信心的人,她屬靈的眼睛,已經預先看見了未來的一切,從此,她最愁苦的大問題,完全解決,此時的喜樂,以及今後的喜樂,如何能用筆墨形容?
等到孩子斷了奶,表示要去獻給耶和華時,哈拿對以利說:「我祈求為要得這孩子,耶和華已將我所求的賜給我了,所以我將這孩子歸於耶和華,使他終身歸於耶和華,於是在那裡敬拜耶和華」(一:27、28),在這裡看到她的信心更堅定,順服的心更偉大;她靈裡清楚知道,「這孩子」,就是她所求的,也正是耶和華所賜的。她的信心和順服,真是經得起極嚴厲的考驗,過去的信心許願,實在不易,但現今順服的行動更難。「所以」和「於是」都隱藏著無比的喜樂。

現在請再看她讚美的禱告(二:1~10),整篇詩,乃一首得勝的凱歌,充滿了感謝與讚美,是聖靈充滿的禱告,也是喜樂滿溢的讚美。第一節一開始就說:「我的心因耶和華快樂……我因耶和華的救恩歡欣」,正與馬利亞的禱告相仿:「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上帝我的救主為樂」(路一:46)。

哈拿每年要為孩子撒母耳作一件小外袍,因為肉眼看不見她兒子,他們在靈裡相聚,我想她為撒母耳所獻上的禱告,別離時遠比在身邊時多,特別是安靜縫製小外袍時,恐怕不斷有感恩喜樂的熱淚滴在衣襟上。她的喜樂,在每年獻年祭。將小外袍親手交給兒子時,達到最高潮(二:19)。

以後孩子撒母耳漸漸長大,但請特別注意聖經的記載二:22,那孩子撤母耳在耶和華面前漸漸長大,所有的孩子都會漸漸長大,但在耶和華面前漸漸長大,是何等的不同?試問在全部聖經中有幾處這樣的記載?並且二:26說:「……耶和華與人越發喜愛他。」更是極難能可貴,此時分析地喜樂的成份,為以色列的前途,真不啻千百倍於單得一個屬靈的兒子。

不獨是得神看顧、喜愛,並且得祂器重:先有耶和華借神人所述的應許:「我要為自己,立一位忠心的祭司,他必照我的心意而行,我要為他建立堅固的家,他必永遠行在我的受膏者面前。」(二:35),接著下去,就是耶和華親自四次呼喚撒母耳,並且親自啟示他 (三:1~18)。到撒母耳長大,耶和華與他同在,使他所說的話,一句都不落空,從但直到別示巴,所有的以利列人,都知道耶和華立撒母耳為先知(三:19、20)。至此哈拿最初的禱告、許願(一:10、11),完全依次應驗。撒母耳的成就,雖然是神的恩典、憐憫、揀選、造就,也因撒母耳自己的禱告,但絕對不可忽視的是他母親哈拿為他不住的禱告托住他。我想她的禱告,絕對是感謝、讚美多於祈求,並且所流的眼淚,不再帶愁苦,而是感恩喜樂的熱淚。

二:21記載:「耶和華眷顧哈拿,她就懷孕生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在一般信徒想,因此可以使哈拿得到很大的安慰,增加她許多喜樂,但哈拿並不如此,她的安慰與喜樂,完全寄託在撒母耳一人身上,因為惟有他是以色列的拯救者,從他所得喜樂,是至高無上屬靈的喜樂;但她對三子二女,也盡了撫養的本份,因為他們也是神所賜的,即使也有一些喜樂,那祇是屬世方面的。她完全沒有向毗尼拿稍存誇耀、報復的念頭,得那一份低級、卑劣的喜樂,因為她深知道,這一切都是神極大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