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消費文化衝擊教會


1996-06-30基督教論壇報

  【作者:王育新】  臺灣經濟快速的成長,再加上資訊驚人發展,帶來了許多正面的衝擊,也帶出不少負面的影響。很明顯的,隨著經濟的快速成長,臺灣人民的消費能力也以驚人的速度增加。

根據聯合報最今年六月四日第五版的一則調查報導指出,臺灣十五到廿四歲的青少年,每個月零用錢平均是四千三百九十三元,而八千元以上者占了一成五;可見一般消費大眾的驚人購買力。

新消費觀
當一般消費大眾有了購買驚人的潛力之際,再加上資訊的發達,透過各種各類的資訊觸角,例如:電視廣告、收音機廣告、報章雜志廣告、路邊看版廣告、柱子/墻壁廣告、各型態的流動廣告、各種五花八門的廣告宣傳單以及電腦網際網路上的廣告等,消費者的消費觀念與心態已快速地從過去「有需要才買」,轉變成今日的「只要我喜歡就買」、「能帶來享受就買」、「能帶來滿足感就買」、「能滿足個人的購買欲就買」、「能證明我有能力買就買」、「能提升個人品味就買」、「能突顯個人風格就買」等不一而足的新消費觀。

這種新的消費觀,無形中使臺灣社會快速地轉型成為一個以服務業掛帥的社會。不論是哪一種大大小小的行業,都開始愈來愈注重服務—的品質與效率的改進,甚至曾經姿態甚高的政黨、政府也正以提升服務的品質與效率為訴求,做為今後努力的方向與目標。所謂的「市長時間」,豈不正是一個最好的明證?總括一句,今日的臺灣社會可以說已經步人服務業的戰國時期,各行各業、各門各派,所強調的是服務第一、顧客至上。

追求自我滿足的信仰
在大家都爭相努力提升自家的服務品質與效率的當兒,消費者也同時在不斷地提升他們對這一方面的要求與期許。這無形中顯露出今日消費者的心態,即「我有錢、我有意願、我想要」我就有權使我的需求被滿足。這無疑是一種以尋求自我的肯定、自我的滿足為導向的消費型態。這種消費的心態,以及所引發出來的消費行徑,久而久之,也就自然的轉移到信仰的追尋上。

換言之,有許多人也就在無意間、無形中,按照這種能肯定自己、滿足自己,甚至能娛樂自己的模式來選擇教會,也因此,各種大大小小不同類型的教會,就在市面上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地冒立,提供給「舊的和新的信仰消費者」最廣面的選擇。

「三分鍾得道」
教會若能在正常情況下,不斷地分堂、植堂、開拓,絕對是一個好現象。可是,今日有多少教會的冒立,多少成立多年的教會改頭換面,表面上看起來是美得無比,但若深入一點去察看,不難發現,內中有許多是專門在走滿足「信仰消費者」的瞬間滿足的路線。

這種「三分鐘得道、五分鐘得釋放、七分鐘聖靈充滿、十分鐘說預言」的作法,充分符合時下信仰消費者的忙碌生活型態、心靈空虛的需要,以及精神壓力得紓解的期待。繁忙的現代人,似乎也不耐那需要時間與毅力的信仰的追尋。

面對這樣一個正在急速轉型的社會,教會界有否研擬出符合聖經教導的相應對策,使我們一方面能吸引這些新的信仰消費者,另一方面又能幫助舊的信仰追尋者,而又不至于為求快速成長而降低了真理的標準,改變了真理的本質?
「宗師」的崇拜情結
不斷的引進外國的經驗是否是最好的因應策略?筆者絕非完全排斥這種舉動,只是筆者質疑這種作法,做多了是否會與一般的歌迷與偶像歌星的擴大歌友會有所雷同?有高的社會能見度,有高的刺激度,有高的一窩蜂熱度,卻未能扎實的生根建造。嚴格說來,外來的經驗,充其量只能成為我們的借鏡與激勵,而非我們的依靠。

走筆至此,筆者必須聲明,絕無一竹竿打翻一船人的用意,只是誠心將筆者個人粗淺的觀感提出來分享。

主耶穌在世時,豈不也曾轟動一時?豈不也曾有許多人對他有強烈的「宗師」崇拜情結?豈不也是曾有一大群類似今日信仰消費者的追隨者,求福、求醫治、求釋放、求肉身生命、求飽足、求發財等?
然而,當主耶穌與這些看似熱衷又熱誠的群眾談論起生命的真理時,卻有許多人退去,不再與他同行(參約翰福音六章60、61、66節)。又當主耶穌被抓、受審、被釘在十字架上時,那些曾緊相跟隨在他身旁、環繞在他周圍的人,他們又在何處?這樣的情景,是否正是今日教會所必須防範,而非一味的促進「宗師」崇拜的情結?
如何走出「宗師」崇拜的情結,而進入真理的探索,以及如何因應今日信仰消費者的需求,需要我們共同來尋求那厚賜與人智慧的神,一起集思廣益,俾能有效地因應社會的轉型,時代的需求,而又能使人尋著道路,得著真理,享受生命。(作者為信義廣播中心傳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