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寵辱若驚


國語日報「老莊解答青少年的疑惑」專欄
作者:許雅喬2007/7/11


 老子說:「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你覺得集三千寵愛於一身非常幸運嗎?你喜歡被寵愛而害怕受污辱嗎?但得寵真的就是百利而無一害嗎?

      老子說「寵辱若驚」,也就是得寵和受辱都一樣讓人感到驚懼不安,為什麼呢?因為「寵」不是一件好事,得到的時候,我們會驚訝,為什麼別人會寵愛我們,而且愈被寵,就愈害怕失去;失寵時,我們也會驚懼,因為擔憂恥辱隨之而來。這就是所謂的「寵辱若驚」。

       老子這個說法或許有些難以理解,因為一般人都認為受辱才會損傷自尊,受寵則是被肯定與快樂的事,但老子則別出心機,強調受寵不應自鳴得意,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操控在別人--由於「寵」是別人賦予的,所以受控於別人,因而失去自我的人格。
     第二:個人的貪欲--人所以喜歡被寵愛,乃是由於貪欲。當過度求寵,便招來恥辱。
     第三:名實不相副--「得寵」往往是被人過度捧高,並非確有實力,如此則虛有其名。

     由此可見,受寵受辱都不是好事,所以「受寵」時要像「受辱」一樣「驚」,這個「驚」就是驚懼,自我省思,切莫沾沾自喜,以免招來更大的禍患。

    《韓非子‧說難》的故事就說,衛君的寵妃彌子瑕得寵時,曾因為母親生病而借用國君的車子,因而得到孝順的稱讚;為了關懷君王,自己先嚐桃子,也得到愛護君王的讚賞。等到他失寵時,卻因為竊用國君的車子,及獻給君王吃剩的桃子之名而治罪。同樣一件事實,「寵辱」的結果截然不同。
   
        因此,要如何避免由寵生辱呢?老子認為必須了解我們之所以喜歡受寵愛和討厭被污辱的原因,在於我們喜歡對事物作價值判斷,不了解寵辱是相伏相倚的,更沒有體會得寵容易生辱的道理,因此對於寵辱過分重視,結果失去尊嚴與人格。

        所以我們在主觀上不要自寵,客觀上不要求被寵,將寵視為辱,將辱視為寵,在受寵或受辱時都深自警惕覺察,自然能處之泰然、心安理得。

ps. 彌子瑕何人也?他雖然是生為男子,卻受到妃子般的待遇,由於這一段故

     事,後世就以「餘桃」作為男子同性戀的代稱。這也是為何說彌子瑕是寵

     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