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不出戶知天下的博士


國語日報「老莊解答青少年的疑惑」專欄2007/7/18
作者:許雅喬

老子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誰都想成為博學的人,但如何才能博學多聞,是否要行萬里路或飽覽詩書?若答案是否定的,那究竟要透過什麼方式呢?

      老子說,有學問的人,不必出遠門,就能推斷天下的事理;不必看窗外,就能了解自然變化的道理。若不能如此,越向外在世界奔逐追求,反而認識得愈少。所以說,真正有學問的人,不需要出外追逐事物,卻能覺察通曉道理;不必見到事物的形象,也不刻意有所作為,便能有所成就。

      大家都聽過「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這句話,所以對老子這種說法不免感到迷惑,足不出戶的做學問,豈非閉門造車,成了井底之蛙,如此又如何能知道天下事呢?
    
       其實,不管是誰都要「出戶」,也要「行動」,更需要有外在的經驗,才能得到知識。老子的深意在於勸人將經驗知識提升為智慧和德性,從而把握事物的總原則,自然就能知道天下萬物的變化和發展,因為萬物總不離其宗,否則心思不斷外求,只會讓思緒紛擾,精神散亂,這又如何能知天下?

      莊子在〈大宗師〉的寓言說,南伯子葵問於女偊說:「你的年齡已經很大了,可是你的容貌卻如同嬰兒,這是什麼緣故呢?」女偊說:「我得道了。」

      南伯子葵問:「道可以學習嗎?」女偊說:「不,怎麼可以呢!你不是可以學習的人啊!就像卜梁倚有聖人的聰明才智,可是沒有聖人的謙虛恬淡心境。我有聖人的謙虛恬淡心境,可是沒有聖人的聰明才智。我想用謙虛恬淡的心境教導他,或許他立刻可以成為聖人吧!然而不是這樣的,把聖人謙虛恬淡的心境告訴具有聖人才氣的人,看似容易。可是我還是告訴他,唯有固守心性的修養功夫才能得道。」

      女偊接著說:「我得道的經過是這樣的;守了三天便能把天下置之度外;既已置之度外,我又守了七天,以後就能夠把一切事物置之度外;我又守了九天,以後就能遺忘自身的存在,將生死置之度外;既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後心境就像朝陽般清明,便能體悟那絕對的大道;既已得到絕對的大道,就能夠沒有古今的時間限制與分別;既已超越古今的差別,就能進入無所謂生和死的境界。達到這樣的境界,就能夠對萬物的變化沒有什麼不歡送,也沒有什麼歡送,萬物的變化沒有什麼不是毀壞,也沒有什麼不是生成,這就叫『攖寧』,意思就是保持絕對寂靜的心境,不受外界事物的變化紛擾。」

       從這個寓言中,我們知道做學問就要像女偊習道的過程,從而達到「攖寧」的境界,也就是說,除了有聰明才智,尚要有寬厚的德性,否則過多的知識而沒有德性,所知的也只是利害的關係,結果愈出戶反而所知愈少,其實真理就在我們身邊,又何必出戶呢?就像豬行千萬里,回來還不是豬!「牛牽到北京還是牛(刊登版本用這句話)」,沒有思辨,是不會有收穫的。


      老子絕不是要我們不去追求知識,或呆坐家裡就能成為有知識的人,而是強調真正的知識是「知」和「德」的結合。也就是說,除了吸收知識外,還得在心上作功夫,反躬覺察省思,認識自己的內在,進而掌握整體的原則來衡量事物,能做到這樣,即使不出門,也能徹底掌握萬物的變化規律了。

      可見出不出戶並非重點,重點在於如何知天下,不出戶只是對「知」的一種反省,若能了然這層道理,您就可成為「不出戶知天下」的博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