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老莊解答青少年的疑惑」專欄2007/6/13
作者:許雅喬
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你是一個有想法和主見的人,因此無法容忍和你意見相左的人;或是因為看不慣別人的主張和行為,就固執己見或吹毛求疵?抑或因為得不到他人的認同或支持,就不自覺的高談闊論,以致形成不合群或封閉的性格?
一個人若經常為了小事爭論不休,或有過於偏激的思想和行為,可能正由於他窄化了思想,不了解事情相對的一面。老子說,當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好的,醜惡的觀念就產生了。當天下的人都知道善是大家讚美的德行,不善的觀念也就產生了。因此知道,「有」和「無」是相待而生的,「難」和「易」是相因而成的,「長」和「短」是相比而顯的,「高」和「下」是相依相存的,「音」和「聲」是相和而出的,「前」和「後」是相連相續的。
老子這些話是要告訴我們,天下的事物,從表面看來,總有真假、善惡、美醜、好壞、是非、有無、高下、前後、難易等兩個對立面,但它們都有無窮的變化,所以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為人處事當以宏觀視域省察整體,如此才能擴大認知,以及掌握事物的真相。
莊子在〈齊物論〉寓言說,齧缺問王倪:「你知道萬物間有共同的標準嗎?」王倪說:「我怎麼知道呢?」齧缺又問:「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東西嗎?」王倪回答:「我怎麼知道呢?」齧切接著又問:「那麼萬物都無法被知道嗎?」
王倪回答:「我怎麼知道呢?雖然這樣,我還是試著來回答你的問題。你怎麼知道我所說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你又怎麼知道我所說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我來先問問你:人們住在潮濕的地方,就會患風濕,甚至造成半身不遂,但泥鰍怎麼不會得病?人攀爬高大的樹木便會戰慄、恐懼,但猿猴也會這樣嗎?人、泥鰍、猿猴三者之中,誰知道真正合適的住所呢?人類吃畜牲,糜鹿吃小草、蜈蜙吃小蛇、貓頭鷹和烏鴉則愛吃老鼠,這四類動物中又有誰知道真正的美味呢?猿猴把狂狙當作配偶,麋喜歡和鹿交配,泥鰍和魚相游,毛嬙和麗姬是人們公認的美女。可是魚兒看見她們便潛入水底;鳥兒看見她們便高飛遠去,麋鹿看見她們便拔腿飛跑。這四者之中,又有誰知道天下最標準的美呢?以我的眼光來看,是非的路途,是混淆雜亂的,我哪裡有法子加以分別呢?
可見,你認為美好的事物不見得別人也有同感,動物見到美女會退避三舍,並非表示美女不美,而是因為動物與人對美的標準有差異。因此,我們必須以更寬廣的視野去認識,在心態上接受萬物的不齊,才能了解相對,從而破解相對。
當然,也切莫像莊子在〈天運〉的寓言說的:「從前西施得了心病,所以皺著眉頭在村里行走,同村的醜女看到了覺得很美,回去後也在鄰里間捧著胸口皺著眉。鄰里的有錢人看見了,緊閉家門不出來;貧窮的人看見了,帶著妻子兒女遠遠的跑開。那個醜女人只知道皺著眉頭好看,卻不知道皺眉頭為什麼美的原因。」
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唯有了然事物 的相對性,才能通達事理,與人相處融洽,成為受歡迎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