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蒙娜麗莎的微笑 ─女性的溫順與覺醒


2003-12-30基督教論壇報

  【作者:石明玉】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敘述1954年,一位藝術史教師(茱麗亞蘿勃茲飾)自美國西岸的UCLA研究所畢業後,應徵進入美國東岸頗負盛名的教會名校衛斯理女子學院。身為一個培育自西岸開創﹑反傳統之嬉皮前導文化的藝術學者,她必須面對新英格蘭地區優越且重傳統的文化。

 在與全美最優秀的世家女子們互動中,她們彼此教學相長,於重重衝突﹑思想激盪﹑愛情抉擇之間,探討二次世界大戰後十年,戰爭對美國藝術思潮﹑婚姻家庭﹑基督教信仰帶來的影響,也前瞻了前嬉皮時代來臨對美國的衝擊。

 本片可與羅賓威廉斯在多年前主演的《春風化雨》(Dead Poets Society)一片對照觀看,一為男性版,一為女性版。編劇的角度算平衡,可說是鳳凰女近年來較有深度,也兼具可看性的少見佳作。

女性意識的覺醒
片中顯而易見的戲劇張力,當屬被期待女性角色的扮演與當代女性角色的覺醒。前者如出身於新英格蘭的富裕世家,進入全美頂尖的女子學院卻只為了釣個金龜婿的女學生。後者則以藝術史美女教師為代表﹔她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感情變色解除婚約,必須走一條非主流價值觀的路,繼續深造唸研究所,從而發展了女性於家庭之外的其他的貢獻,且不斷鼓勵女性們在生涯發展與婚姻家庭中二者兼顧。

 劇中老師與學生的互動相當精采,如第一堂課中,用功的學生已將教材預習的滾瓜爛熟,使照本宣科的菜鳥教師啞口無言,她淚光瑩瑩不能示弱的苦臉,令人莞爾又心疼。

 而最優秀貼心的女學生,竟然放棄已到手的哈彿法律系入學許可而私奔結婚﹗她還對老師說了一些中肯的話,表示她情願放棄自己深造而轉入婚姻,她認為是值得的,而給老師重重一擊。

富家女的傳統宿命
 另一個在學期中舉行盛大婚禮的學生,卻是母權操縱之下,傲人家世的犧牲者。她以同樣的手法操縱玩弄丈夫,於婚宴當天逼他一定要唸母親喜愛的詩,於是二人漸行漸遠。其後丈夫新婚出軌以致犯淫亂,終走向離婚一途。

 仔細看看,這些富家女子可都是傳統的基督教家庭背景,但信仰在上一輩的身上已看不見。對於循道會創辦人約翰衛斯理的金錢觀,他們似乎只保留盡力賺錢,卻忘了盡力奉獻的偉大身教。

 而窮女教師並無富裕的家世背景,單憑其智慧用功進取,掙得西席一職,卻被同儕輕視﹕「學美術的,連義大利都沒去過,米開蘭基羅在西斯汀教堂裡的畫沒看過,那行嗎﹖」甚至其專業能力也被學生質疑。

 在女性角色在傳統與當代的拉扯中,片中女教師一句重批,道盡了衛斯理女子學院辦學的目的─「我以為這是一所大學,沒想到卻是偽裝的新娘學校﹗」
女強人典範
 回到聖經中,剝下中東文化外衣來看女性的角色,首推箴言卅一篇「才德的婦女」。看看她,真的只是單單圈在家中的「家管」嗎﹖她一定要觀察家務的大小事,但她也買賣田地,經營栽種葡萄園,作細麻布衣服買賣,販賣腰帶的中盤商。

 這樣的經營之道與影片中新婚丈夫假借做生意出差之便,行外遇之實的情況,自有天壤之別。

屍體也可入畫
本片在藝術史的觀點上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向度。西岸女教師擅長且心儀的是1940年代之後,重心傾於美國的當代藝術,這和東岸傳統世家仍緬懷歐陸的古典藝術相遇時,有著迸發的火花,在課堂上她透過幻燈片,一次次地打破學生們唯一的傳統美學。

 當女教師按著講義上課時,學生對課程倒背如流之認真,使她一個學期的課,第一節就被學生背完了,接下來她只好拿出對當代藝術的專長,上些課本裡沒有列入的教材。

 第一個介紹的畫家是近代的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他是生於都柏林的英國人,有幸經歷過兩次死傷無數的世界大戰。片中選取的畫作取材於屠夫的肉案上牛的屍體,和女學生們素常欣賞的畫作如「蒙娜麗莎的微笑」,實在很不一樣,以至於她們在課堂中,對名為當代藝術的畫作殺伐之聲大起﹕「屍體都可入畫,還有什麼美感經驗呢﹖」
梵谷畫作DIY
 但隨後的課堂,女教師便用荷蘭印象派畫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來打破流行與美學的迷思。她使用一盒梵谷向日葵DIY的美勞產品,說明梵谷生前畫中率真獨特的筆觸與當時的畫風大相逕庭,以至於無人收藏也貧困潦倒終身﹔但死後身價暴漲,原本不為主流派所接受的技法,突然成為大眾流行的複製品﹔甚至,教你一筆筆畫出向日葵來─請用梵谷向日葵DIY﹗這場戲過癮的不得了,幫助這些當年的新新人類開始獨立思考。

 片中敘述50年代女性的形象淪為芭比娃娃,可聰慧﹑要讀書,但只要束腰美臀,做個賢妻良母,出社會工作是嫁不出去的老小姐不得不的選擇。而課堂中針對此點,也透過50年代女性形象的商業廣告海報,海K了主流價值觀一頓。

蒙娜麗莎的虛幻微笑
 片尾的校外教學,她們至倉庫觀賞美國當代最具份量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傑克森‧卜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於1950年發表的畫作「薰衣草迷霧」(Lavender Mist),雖然一些同學還尖叫﹕「亂潑油漆也值得看嗎﹖」女教師只教她們不要只用眼睛看,要用心看─正好是畫家另一幅畫的名字「心靈的眼睛」(Eye in the heart)。

 他特別的技法就是不用畫筆直接以油彩滴落或噴灑─Action painting,而片中海報裡四位女主角仰頭凝視的畫面,正是「薰衣草迷霧」所帶來的光影閃耀在各有所思的臉龐上。

 這部片巧妙地強調美國當代藝術對於藝術史典範轉移的影響,可能老歐洲會不太高興吧﹗結尾拘泥於傳統價值的學生,終於決定脫離母親掌控,離開外遇淫亂的丈夫,且對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的微笑」開始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評論﹕蒙娜麗莎微笑的背後是否也隱藏著深閨怨婦痛苦﹖那微笑美則美矣,但不真實﹔這也是本片片名的由來吧﹗
 對美術有興趣的朋友可對《蒙娜麗莎的微笑》做深度賞析﹔對女性角色關懷的朋友,則可以在這部片討論許多不同的觀點。

 當然,如果只是喜歡女主角茱麗亞蘿勃茲的話,也頗有看頭。雖然她經典式的笑容時空彷彿回到兩千年的現代,但演技自然內斂﹑氣質肖真,幾場感情戲的窘境,惹得全場觀眾同聲噗嗤一笑,比《永不妥協》一片獲得影后的表演要好看多多,像個真實的人了。(作者為台北靈糧堂smart藝術事奉中心傳道)
註﹕感謝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講師陳文祺弟兄擔任藝術史諮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