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01基督教論壇報
【作者:趙庭輝】
雖然戲劇的本質是「虛構」,所呈現的都是有意造成的效果,包括攝影的角度﹑燈光﹑剪接,都有導演和劇務人員努力的痕跡﹔然而,藉著它所呈現的情感和故事卻是「真實」的。
尤其以《受難記》這部影片而言,它的服裝﹑語言都經過嚴加考證,描述的正是耶穌受難的寫實景象。或許有教會兄姊會以信仰的超越性為由,排斥將人類的救主用好萊塢式地包裝﹑具像化,然而,這種分別其實可以有程度上的差異。
若說是具體表演舊約聖經中所稱的「耶和華」上帝,甚至是演繹耶穌復活升天後神性的一面,將其影像化當然便不見得恰當。然而另一方面,「道成肉身」的拿撒勒人耶穌確曾行走在歷史中,用言語教我們許多道理,也因肉身限制而流血﹑受苦,這些就都是電影﹑戲劇所能表現的。
不少基督徒都體認,雖然這部片的上映是很好的傳福音機會,不過片子本身的福音性較弱,需要謹慎地做許多相關配套預工。其實,除了閱讀聖經之外,影像傳播確實可以達成文字所不及的感染力,使慕道者和信徒更對基督的受苦留下鮮明印象﹗
除此之外,若我們更了解梅爾吉勃遜導演個人的不堪過往(酒癮﹑毒癮),和他苦痛的悔改歷程,或許就更能體會他藉電影表達他回歸真理的心志,也更了解他的電影表現手法了。(作者任教於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
【言論】
尤其以《受難記》這部影片而言,它的服裝﹑語言都經過嚴加考證,描述的正是耶穌受難的寫實景象。或許有教會兄姊會以信仰的超越性為由,排斥將人類的救主用好萊塢式地包裝﹑具像化,然而,這種分別其實可以有程度上的差異。
若說是具體表演舊約聖經中所稱的「耶和華」上帝,甚至是演繹耶穌復活升天後神性的一面,將其影像化當然便不見得恰當。然而另一方面,「道成肉身」的拿撒勒人耶穌確曾行走在歷史中,用言語教我們許多道理,也因肉身限制而流血﹑受苦,這些就都是電影﹑戲劇所能表現的。
不少基督徒都體認,雖然這部片的上映是很好的傳福音機會,不過片子本身的福音性較弱,需要謹慎地做許多相關配套預工。其實,除了閱讀聖經之外,影像傳播確實可以達成文字所不及的感染力,使慕道者和信徒更對基督的受苦留下鮮明印象﹗
除此之外,若我們更了解梅爾吉勃遜導演個人的不堪過往(酒癮﹑毒癮),和他苦痛的悔改歷程,或許就更能體會他藉電影表達他回歸真理的心志,也更了解他的電影表現手法了。(作者任教於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
【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