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4-05基督教論壇報
主談人﹕(依姓氏筆劃順序)
王偉強牧師(浸信會神學院老師)
高肖梅女士(國家電影資料館展覽組組長)
董世平教授(中原大學應用數學系教授)
主持人﹕林意玲社長(基督教論壇報社長)
地點﹕基督教論壇報讀者俱樂部
時間﹕二○○○年三月廿九日下午四時
紀錄﹕湯曉晶
編按﹕電影「美麗境界」探討數學家約翰‧奈許的研究生涯,在追求數學的原創性及理性思考的過程中,他發現在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三個人﹕大學的室友﹑室友的姪女﹑國防部的官員,都是他自己幻想出來的人物,於是,在他的生命中起了很大的變化。
導演用特殊的手法讓觀眾跟著主角的眼光走,也和他一起陷入分辨真假與幻境的迷失中,最後,主角因著妻子的愛,使他獲得了超越理性思考的救贖,因為愛讓他可以不理會持續出現在他生活中的幻想人物,而持續他的研究生活,最後獲得諾貝爾經濟獎。
主持人(開場白)﹕討論這部電影的原因,第一是這部電影有相當的藝術成就,也得到奧斯卡金像獎,既然是部好電影就值得討論。第二個原因是,這部電影的內容牽涉數學及醫學的專業,也牽涉到人性的掙扎及生命中愛的問題,值得我們從信仰的角度去解讀。
第三個原因是真的很多人都去看了,本報的立場是針對社會所矚目的議題,從信仰的角度提出一些回應,讓弟兄姊妹更深刻地欣賞這部的電影。
以男性為中心的電影
王偉強﹕我有個朋友在香港,她唸女性主義,她說,她本來很想看,後來她說不要看,因為有人告訴她這是一部以男性為中心的電影。
我們的確可以從性別的角度來看它,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常常是一個很痛苦的女人,所以她說,香港的片名翻譯是「有妳終生美麗」,這句話是男主角得諾貝爾獎時對女主角講的,從另一個角度講,女主角有了這個男主角,是不是終生不美麗呢﹖
其實,我還滿喜歡這部電影的,從電影的表達來說,有許多東西值得探討,到後面可以再來補充。
董世平﹕我覺得我自己是個很理性的人,但這個電影真的感動了我,主角奈許這個角色,對數學家來講一點都不陌生,我們或多或少都知道這個人。雖然,對於他個人的生活我們比較少接觸,我們看見的只是他發表的論文。
奈許這個人,從某個角度講是一個典型的數學家,什麼事情都要找出理由,問題都是應該被解決的,而非只是接受它。奈許從頭到尾,都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
剛開始看這部電影時我也看不太懂,一直到後面,才知道那些人全部是他幻想出來的。以一個數學家的角度來說,連自己眼睛看到的東西,都必須說是假的,而他還願意去研究數學這類人看不見的東西,這當中的確有一些是出於他自己對生命的執著及信念,這是從一個數學家的角度而來的看法。
承認他所看到的一切
高肖梅﹕剛才董教授說到電影的手法,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男主角專一的個性﹑工作上的執著,與他人之間格格不入,是非常明顯的。除了格格不入之外,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在這當中,我們看到了三個人物,一個是國防部的官員﹑一個是他的室友及室友的姪女。
我們開始都是跟奈許站在同一個角度,承認他所看到的一切,及他所做的事情﹔後來,導演非常巧妙地把觀眾帶到另一個角度,告訴觀眾說,其實他是不對的,他看的是幻象,就是這樣的幻象,讓人覺得他瀕臨瘋狂,讓觀眾醒悟到,原來他看到的是別人看不到的。
後來,這三個幻象一直沒有離開過奈許,只是他不去理會,它還是存在他的幻想世界裡。這部電影的導演讓觀眾跟著這個男主角,用不同的角度走出來,探討什麼是真實,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
王偉強﹕「靈異第六感」這部電影的手法也是一樣,到最後才發現主角原來是死去的人。透過這部電影,導演給我們一個很深的啟發,就是說,我們剛開始聽到那個心理醫生說,他看到的人實際上都是不存在的時候,我自己都覺得不可能,從頭到尾,都讓我們很難相信,直到後面證實了是假的,我便產生了戒心,開始懷疑所有後面出現的人,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腦中的意念是真的﹖
還是假的﹖
以至於到最後有一幕,諾貝爾獎提名時,有人要來跟奈許談的時候,他還問旁邊的人,這個人是真的﹖還是假的﹖導演把我們帶到一個點,讓我們去省思,到底我們看到的是真的﹖還是假的﹖怎麼去確定它,這是導演很大的功力。
在「靈異第六感」中談的是所謂世界與靈界的關係,而這部電影則討論真實世界中的真與假,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部電影的意義要大過「靈異第六感」。這部電影讓我更多地思考及反省,去想我所看到的﹑或想到的,是不是都是對的,都是真的。去想我們腦中的意念是真的﹖還是假的﹖
主持人﹕我們進入第二題,這部電影讓你最感動的情節或最感動的一幕是什麼﹖或讓你覺得最有意義的是什麼﹖
董世平﹕讓我印象最深刻是,最後主角在領獎時講的那番話。他一直以非常理性的角度生活著,而最後,他可以感受到他太太的愛及價值。尤其有一幕,他太太拉著他的手,按在他的心上說﹕「這是真的。」然後按在他的頭上說﹕「這不是真的。」他可以走過這個歷程,他太太的愛對他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高肖梅﹕我覺得最感動的是,當他太太把他接回家,不讓他回醫院,並且讓他去找他的老同學,在學校裡找個工作做。有一次,他跟一個東方的年輕人在圖書館裡講話,當時,他的老同學叫他太太來圖書館,看見他和三個學生坐在那裡談數學的理論,他太太知道,原來他是可以這樣子工作的。
這讓我發現,人與人之間是多麼地不同,他可能在某種行為上是正常的,或是病態的,可能在台上無法上課的,但是在台下聊天時,卻是一個言語很精采的老師。
現在我們的教育﹑教條﹑規定的東西,可能抹煞了許多人原本要表達的東西,其實在上帝所創造的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很美的寶貝。
我不要再理你了﹗
奈許年輕時,看到有位老教授在餐廳裡,很多人送他筆,這是一種榮耀的表徵。而當他得到諾貝爾獎提名時,坐在餐廳裡,當時也有很多人走過來送他筆,那一刻真的就是走過所有的痛苦,到了上帝獎賞的時候。這兩個地方是讓我最感動的地方。
王偉強﹕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他跟幻想中的室友還有那位小女孩說﹕「我以後不能再理你們了。」然後,那個小女孩很難過地哭了。那三個幻象裡的人物,是他生命裡最熟悉的,某個角度來說是他自己的一部份﹕小女孩的媽媽因車禍過世,爸爸酗酒不管她,而他的室友有愛心接待她,所以,她本來就是弱勢中的弱勢。
男主角為了過正常的生活,他不得不切斷這個關係,那些人可能只是他心理的投射,對他來講,卻都是真實存在的。他的確看過小女孩,抱過她,她也跑到他面前來抱他,可是他現在竟然要對小女孩說,我以後不能再理你了。
我覺得我們生命裡面最難的事情就是,哪怕是某個虛妄的意念,跟著我們很久了,又那麼可愛,我們怎能丟棄她呢﹖連理都不能理她呢﹖它讓我想到我生命裡面,是否也有我跟她很熟,我很愛她,而我現在也要跟她說NO的人或是幻覺。所以,我看到那一幕的時候,我非常受感動,讓我有想哭的衝動。
高肖梅﹕我想問一個問題,董教授,那個密碼解讀是不是專業,他要解碼,然後破除敵人的攻擊是不是﹖
董世平﹕如果從數學家眼光來看,就可以知道他那時候就已經出現精神問題了。的確,密碼學裡用到很多的數學,但並不是用他那樣的方式表示。
我自己也查一些資料,奈許在一家叫做RAND(藍德)的公司任事,算是美國政府的一個智庫。在冷戰的時候,跟蘇俄用對局論﹑用各樣的方式,可以得到最正確的情報。他本人其實沒有做到跟密碼相關的工作,他本身的理論跟密碼學其實是差得滿遠的。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那時候他可能就出問題了,光看那些數字是看不出有什麼奧妙的,所以那部分完全是他的幻想。
電影還原真實
高肖梅﹕您在看電影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他是幻想﹖我是等看到,他後來發現他的晶片不見了,才知道這些全部是他的幻想。
董世平﹕因為我事先知道結果,所以,至少那些方法我知道是不可行的。
主持人﹕主角還活著,電影拍攝時,會不會有些顧忌,比較不容易還原事實的真相﹖他自己也參加這屆奧斯卡頒獎,劇情會不會有些保留﹖
董世平﹕我看過一些資料,知道他的太太已經和他離婚了,在電影裡並沒有提到這一點,所以,的確會有這樣的問題。在電影裡,奈許有一些不被大家喜歡的地方,並沒有提出來,在傳記裡其實都有寫,電影是把一些事實美化了。
高肖梅﹕我想說的是,當一個東西變成一部電影時,不要說是真人真事,就算是一篇小說,也會和原來的小說有出入,導演和作家會有兩個不同的解讀法。
任何創作不要跟真的事實相比較,不太可能完全相合的,他可能在精神上相合,在實質上並不一樣﹔一件事情都有很多面,更何況這麼複雜的一個情形。所以,如果只從看電影的領域來講,我們並不需要要求一定要忠於原著,忠於真人真事。
不可否認地,這部片子在奧斯卡頒獎的時候,有些人對奈許這個人提出異議,這些東西對於傳播的手法而言,反而是助長票房最好的東西。假如我們是比較專業的去談電影的話,就比較不會去注意這樣的問題。
我覺得人的個性在這部電影裡面呈現的,關於作者是雙性戀的部分是有可能的,不然他怎麼會對他的室友那麼的依戀,他對異性反而沒有這麼強的依戀。
誰有一顆美麗的心
王偉強﹕我同意這個看法,電影就是電影,當它拍完之後,和原來的奈許完全不同了,他就是另一份文本了。主角有超高的解碼能力,但卻對自己的生命反而沒有辦法解,我覺得這是很大的諷刺。而最後如何解,則是靠他妻子對他的愛,他才能夠走出來,當然有一部份是他意志的能力。
詮釋這部電影,最好從片名入手─Beautiful Mind,可說是「美麗的頭腦」﹑「美麗的心思」﹑或是「美麗的境界」。但最關鍵的是,誰有這樣的Beautiful mind,我想,第一個是他太太,在最糟的時候,她不斷地支持他,她自己安慰自己,哪怕他先生不理他。
醫生是不是也有個Beautiful mind﹖因為他也沒有強迫奈許住院,並且鼓勵他,很有愛心地跟奈許太太講,他要殺你的時候趕快逃跑。或是這顆Beautiful mind 是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可以接納奈許在圖書館裡面吃三明治,接納奈許通宵在那裡做研究。
或是他的同學或是男主角本身。男主角本身其實不正常,但是他那種追求原創性的執著﹑專注,卻又值得我們敬佩。或是國防部那個老大哥,他的使命很大,要拯救美國﹑破解德軍﹑又破解蘇聯,他有顆Beautiful mind,儘管他是個國家主義者。
鼓勵原創的美國價值
或是他幻想的室友﹖他一來就跟奈許很親密,給奈許喝酒,鼓勵他。或是那個小女孩有Beautiful mind﹖她很單純地接納奈許﹕「別人說你很有名﹑很凶,但是我已經知道你了,你對我很凶,我還是可以忍受的﹗」這種純真是很不容易的。
或是導演﹖真正有Beautiful mind的是導演,他不談男主角跟妻子離婚的事,不談他是雙性戀,也不談他反猶太人,在詮釋男主角的生命時,他只抓住人性裡最美麗的一面來傳達,是非常積極進取,鼓勵原創的典型美國價值。
看電影後,有人在電影院裡鼓掌。其實,Beautiful mind是很難翻譯的,或許最後真正有Beautiful mind 的是觀眾。我們看了這部電影覺得很溫暖,很想回家跟身邊親密的人分享這部電影,這是一個非常美的片名,點出整部電影的主題。
高肖梅﹕這個電影裡最弔詭﹑最值得人思考的地方,就是這三個幻想人物。這三個人物一個是國家主義者,一個孩子,一個是他的好朋友,這個空間是非常特別的,都不會太壞。
他為什麼會幻想自己是這個樣子,這是非常有趣的地方。我們勉強解釋,美國情報局的人物對奈許來說,在這個領域自我要求這麼高,對自己期許這麼強,那是他在幻想中肯定自己的價值,他幻想自己可以為國家做點什麼事情,這個解釋還有點說服性。
可是,我覺得那個孩子跟朋友的感覺,那裡面溫暖的感覺高過於功利性,那裡面沒有什麼太多的恨,或者是罪惡的東西。這樣的東西,假如我們說是一個雙性戀者,假如他跟他的室友有點問題的話,確實鏡頭一開始,在教室裡就有一個特別的鏡頭呼應他們兩個人的眼光。
我們也感覺那個室友是個非常飛揚的人,他有非常飛揚﹑跋扈的一面,任性的一面﹑喝酒的一面﹑狂放不羈的感覺,跟奈許完全不一樣,在個性上極端的不同是一種極端的誘因。
至於那個孩子,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吸引你的事情是小時候的事情,比如有的人到某個年齡會特別喜歡老的電影﹑老歌﹑老明星,很多人會這樣。
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8節﹕「愛是無可比的,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不算得什麼。」
這麼一個用功﹑有天份﹑這麼好的一個人,他假如沒有愛的話實在是不算什麼,在他空虛的時候這三個人物會出現,我覺得是非常有可能的。對於一個導演來講,他就是要我們去想,他可能沒有一定的答案,想像的空間就很大。(待續)
王偉強牧師(浸信會神學院老師)
高肖梅女士(國家電影資料館展覽組組長)
董世平教授(中原大學應用數學系教授)
主持人﹕林意玲社長(基督教論壇報社長)
地點﹕基督教論壇報讀者俱樂部
時間﹕二○○○年三月廿九日下午四時
紀錄﹕湯曉晶
編按﹕電影「美麗境界」探討數學家約翰‧奈許的研究生涯,在追求數學的原創性及理性思考的過程中,他發現在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三個人﹕大學的室友﹑室友的姪女﹑國防部的官員,都是他自己幻想出來的人物,於是,在他的生命中起了很大的變化。
導演用特殊的手法讓觀眾跟著主角的眼光走,也和他一起陷入分辨真假與幻境的迷失中,最後,主角因著妻子的愛,使他獲得了超越理性思考的救贖,因為愛讓他可以不理會持續出現在他生活中的幻想人物,而持續他的研究生活,最後獲得諾貝爾經濟獎。
主持人(開場白)﹕討論這部電影的原因,第一是這部電影有相當的藝術成就,也得到奧斯卡金像獎,既然是部好電影就值得討論。第二個原因是,這部電影的內容牽涉數學及醫學的專業,也牽涉到人性的掙扎及生命中愛的問題,值得我們從信仰的角度去解讀。
第三個原因是真的很多人都去看了,本報的立場是針對社會所矚目的議題,從信仰的角度提出一些回應,讓弟兄姊妹更深刻地欣賞這部的電影。
以男性為中心的電影
王偉強﹕我有個朋友在香港,她唸女性主義,她說,她本來很想看,後來她說不要看,因為有人告訴她這是一部以男性為中心的電影。
我們的確可以從性別的角度來看它,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常常是一個很痛苦的女人,所以她說,香港的片名翻譯是「有妳終生美麗」,這句話是男主角得諾貝爾獎時對女主角講的,從另一個角度講,女主角有了這個男主角,是不是終生不美麗呢﹖
其實,我還滿喜歡這部電影的,從電影的表達來說,有許多東西值得探討,到後面可以再來補充。
董世平﹕我覺得我自己是個很理性的人,但這個電影真的感動了我,主角奈許這個角色,對數學家來講一點都不陌生,我們或多或少都知道這個人。雖然,對於他個人的生活我們比較少接觸,我們看見的只是他發表的論文。
奈許這個人,從某個角度講是一個典型的數學家,什麼事情都要找出理由,問題都是應該被解決的,而非只是接受它。奈許從頭到尾,都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
剛開始看這部電影時我也看不太懂,一直到後面,才知道那些人全部是他幻想出來的。以一個數學家的角度來說,連自己眼睛看到的東西,都必須說是假的,而他還願意去研究數學這類人看不見的東西,這當中的確有一些是出於他自己對生命的執著及信念,這是從一個數學家的角度而來的看法。
承認他所看到的一切
高肖梅﹕剛才董教授說到電影的手法,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男主角專一的個性﹑工作上的執著,與他人之間格格不入,是非常明顯的。除了格格不入之外,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在這當中,我們看到了三個人物,一個是國防部的官員﹑一個是他的室友及室友的姪女。
我們開始都是跟奈許站在同一個角度,承認他所看到的一切,及他所做的事情﹔後來,導演非常巧妙地把觀眾帶到另一個角度,告訴觀眾說,其實他是不對的,他看的是幻象,就是這樣的幻象,讓人覺得他瀕臨瘋狂,讓觀眾醒悟到,原來他看到的是別人看不到的。
後來,這三個幻象一直沒有離開過奈許,只是他不去理會,它還是存在他的幻想世界裡。這部電影的導演讓觀眾跟著這個男主角,用不同的角度走出來,探討什麼是真實,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
王偉強﹕「靈異第六感」這部電影的手法也是一樣,到最後才發現主角原來是死去的人。透過這部電影,導演給我們一個很深的啟發,就是說,我們剛開始聽到那個心理醫生說,他看到的人實際上都是不存在的時候,我自己都覺得不可能,從頭到尾,都讓我們很難相信,直到後面證實了是假的,我便產生了戒心,開始懷疑所有後面出現的人,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腦中的意念是真的﹖
還是假的﹖
以至於到最後有一幕,諾貝爾獎提名時,有人要來跟奈許談的時候,他還問旁邊的人,這個人是真的﹖還是假的﹖導演把我們帶到一個點,讓我們去省思,到底我們看到的是真的﹖還是假的﹖怎麼去確定它,這是導演很大的功力。
在「靈異第六感」中談的是所謂世界與靈界的關係,而這部電影則討論真實世界中的真與假,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部電影的意義要大過「靈異第六感」。這部電影讓我更多地思考及反省,去想我所看到的﹑或想到的,是不是都是對的,都是真的。去想我們腦中的意念是真的﹖還是假的﹖
主持人﹕我們進入第二題,這部電影讓你最感動的情節或最感動的一幕是什麼﹖或讓你覺得最有意義的是什麼﹖
董世平﹕讓我印象最深刻是,最後主角在領獎時講的那番話。他一直以非常理性的角度生活著,而最後,他可以感受到他太太的愛及價值。尤其有一幕,他太太拉著他的手,按在他的心上說﹕「這是真的。」然後按在他的頭上說﹕「這不是真的。」他可以走過這個歷程,他太太的愛對他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高肖梅﹕我覺得最感動的是,當他太太把他接回家,不讓他回醫院,並且讓他去找他的老同學,在學校裡找個工作做。有一次,他跟一個東方的年輕人在圖書館裡講話,當時,他的老同學叫他太太來圖書館,看見他和三個學生坐在那裡談數學的理論,他太太知道,原來他是可以這樣子工作的。
這讓我發現,人與人之間是多麼地不同,他可能在某種行為上是正常的,或是病態的,可能在台上無法上課的,但是在台下聊天時,卻是一個言語很精采的老師。
現在我們的教育﹑教條﹑規定的東西,可能抹煞了許多人原本要表達的東西,其實在上帝所創造的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很美的寶貝。
我不要再理你了﹗
奈許年輕時,看到有位老教授在餐廳裡,很多人送他筆,這是一種榮耀的表徵。而當他得到諾貝爾獎提名時,坐在餐廳裡,當時也有很多人走過來送他筆,那一刻真的就是走過所有的痛苦,到了上帝獎賞的時候。這兩個地方是讓我最感動的地方。
王偉強﹕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他跟幻想中的室友還有那位小女孩說﹕「我以後不能再理你們了。」然後,那個小女孩很難過地哭了。那三個幻象裡的人物,是他生命裡最熟悉的,某個角度來說是他自己的一部份﹕小女孩的媽媽因車禍過世,爸爸酗酒不管她,而他的室友有愛心接待她,所以,她本來就是弱勢中的弱勢。
男主角為了過正常的生活,他不得不切斷這個關係,那些人可能只是他心理的投射,對他來講,卻都是真實存在的。他的確看過小女孩,抱過她,她也跑到他面前來抱他,可是他現在竟然要對小女孩說,我以後不能再理你了。
我覺得我們生命裡面最難的事情就是,哪怕是某個虛妄的意念,跟著我們很久了,又那麼可愛,我們怎能丟棄她呢﹖連理都不能理她呢﹖它讓我想到我生命裡面,是否也有我跟她很熟,我很愛她,而我現在也要跟她說NO的人或是幻覺。所以,我看到那一幕的時候,我非常受感動,讓我有想哭的衝動。
高肖梅﹕我想問一個問題,董教授,那個密碼解讀是不是專業,他要解碼,然後破除敵人的攻擊是不是﹖
董世平﹕如果從數學家眼光來看,就可以知道他那時候就已經出現精神問題了。的確,密碼學裡用到很多的數學,但並不是用他那樣的方式表示。
我自己也查一些資料,奈許在一家叫做RAND(藍德)的公司任事,算是美國政府的一個智庫。在冷戰的時候,跟蘇俄用對局論﹑用各樣的方式,可以得到最正確的情報。他本人其實沒有做到跟密碼相關的工作,他本身的理論跟密碼學其實是差得滿遠的。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那時候他可能就出問題了,光看那些數字是看不出有什麼奧妙的,所以那部分完全是他的幻想。
電影還原真實
高肖梅﹕您在看電影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他是幻想﹖我是等看到,他後來發現他的晶片不見了,才知道這些全部是他的幻想。
董世平﹕因為我事先知道結果,所以,至少那些方法我知道是不可行的。
主持人﹕主角還活著,電影拍攝時,會不會有些顧忌,比較不容易還原事實的真相﹖他自己也參加這屆奧斯卡頒獎,劇情會不會有些保留﹖
董世平﹕我看過一些資料,知道他的太太已經和他離婚了,在電影裡並沒有提到這一點,所以,的確會有這樣的問題。在電影裡,奈許有一些不被大家喜歡的地方,並沒有提出來,在傳記裡其實都有寫,電影是把一些事實美化了。
高肖梅﹕我想說的是,當一個東西變成一部電影時,不要說是真人真事,就算是一篇小說,也會和原來的小說有出入,導演和作家會有兩個不同的解讀法。
任何創作不要跟真的事實相比較,不太可能完全相合的,他可能在精神上相合,在實質上並不一樣﹔一件事情都有很多面,更何況這麼複雜的一個情形。所以,如果只從看電影的領域來講,我們並不需要要求一定要忠於原著,忠於真人真事。
不可否認地,這部片子在奧斯卡頒獎的時候,有些人對奈許這個人提出異議,這些東西對於傳播的手法而言,反而是助長票房最好的東西。假如我們是比較專業的去談電影的話,就比較不會去注意這樣的問題。
我覺得人的個性在這部電影裡面呈現的,關於作者是雙性戀的部分是有可能的,不然他怎麼會對他的室友那麼的依戀,他對異性反而沒有這麼強的依戀。
誰有一顆美麗的心
王偉強﹕我同意這個看法,電影就是電影,當它拍完之後,和原來的奈許完全不同了,他就是另一份文本了。主角有超高的解碼能力,但卻對自己的生命反而沒有辦法解,我覺得這是很大的諷刺。而最後如何解,則是靠他妻子對他的愛,他才能夠走出來,當然有一部份是他意志的能力。
詮釋這部電影,最好從片名入手─Beautiful Mind,可說是「美麗的頭腦」﹑「美麗的心思」﹑或是「美麗的境界」。但最關鍵的是,誰有這樣的Beautiful mind,我想,第一個是他太太,在最糟的時候,她不斷地支持他,她自己安慰自己,哪怕他先生不理他。
醫生是不是也有個Beautiful mind﹖因為他也沒有強迫奈許住院,並且鼓勵他,很有愛心地跟奈許太太講,他要殺你的時候趕快逃跑。或是這顆Beautiful mind 是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可以接納奈許在圖書館裡面吃三明治,接納奈許通宵在那裡做研究。
或是他的同學或是男主角本身。男主角本身其實不正常,但是他那種追求原創性的執著﹑專注,卻又值得我們敬佩。或是國防部那個老大哥,他的使命很大,要拯救美國﹑破解德軍﹑又破解蘇聯,他有顆Beautiful mind,儘管他是個國家主義者。
鼓勵原創的美國價值
或是他幻想的室友﹖他一來就跟奈許很親密,給奈許喝酒,鼓勵他。或是那個小女孩有Beautiful mind﹖她很單純地接納奈許﹕「別人說你很有名﹑很凶,但是我已經知道你了,你對我很凶,我還是可以忍受的﹗」這種純真是很不容易的。
或是導演﹖真正有Beautiful mind的是導演,他不談男主角跟妻子離婚的事,不談他是雙性戀,也不談他反猶太人,在詮釋男主角的生命時,他只抓住人性裡最美麗的一面來傳達,是非常積極進取,鼓勵原創的典型美國價值。
看電影後,有人在電影院裡鼓掌。其實,Beautiful mind是很難翻譯的,或許最後真正有Beautiful mind 的是觀眾。我們看了這部電影覺得很溫暖,很想回家跟身邊親密的人分享這部電影,這是一個非常美的片名,點出整部電影的主題。
高肖梅﹕這個電影裡最弔詭﹑最值得人思考的地方,就是這三個幻想人物。這三個人物一個是國家主義者,一個孩子,一個是他的好朋友,這個空間是非常特別的,都不會太壞。
他為什麼會幻想自己是這個樣子,這是非常有趣的地方。我們勉強解釋,美國情報局的人物對奈許來說,在這個領域自我要求這麼高,對自己期許這麼強,那是他在幻想中肯定自己的價值,他幻想自己可以為國家做點什麼事情,這個解釋還有點說服性。
可是,我覺得那個孩子跟朋友的感覺,那裡面溫暖的感覺高過於功利性,那裡面沒有什麼太多的恨,或者是罪惡的東西。這樣的東西,假如我們說是一個雙性戀者,假如他跟他的室友有點問題的話,確實鏡頭一開始,在教室裡就有一個特別的鏡頭呼應他們兩個人的眼光。
我們也感覺那個室友是個非常飛揚的人,他有非常飛揚﹑跋扈的一面,任性的一面﹑喝酒的一面﹑狂放不羈的感覺,跟奈許完全不一樣,在個性上極端的不同是一種極端的誘因。
至於那個孩子,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吸引你的事情是小時候的事情,比如有的人到某個年齡會特別喜歡老的電影﹑老歌﹑老明星,很多人會這樣。
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8節﹕「愛是無可比的,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不算得什麼。」
這麼一個用功﹑有天份﹑這麼好的一個人,他假如沒有愛的話實在是不算什麼,在他空虛的時候這三個人物會出現,我覺得是非常有可能的。對於一個導演來講,他就是要我們去想,他可能沒有一定的答案,想像的空間就很大。(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