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4-12基督教論壇報
主談人﹕(依姓氏筆劃順序)
王偉強牧師(浸信會神學院老師)
高肖梅女士(國家電影資料館展覽組組長)
董世平教授(中原大學應用數學系教授)
主持人﹕林意玲社長(基督教論壇報社長)
地點﹕基督教論壇報讀者俱樂部
時間﹕二○○二年三月廿九日下午四時起
紀錄﹕湯曉晶
典型的數學家
王偉強﹕請問,一個典型的數學家是什麼樣子﹖
董世平﹕在劇中有一幕,約翰‧奈許到最後能夠知道他看到的東西是假的,原因是小女孩一直沒有長大,所以,他是用他的理性判斷,這個事情一定是假的。甚至他無法相信他自己的眼睛,最後他還是用理性來做分辨,他也知道什麼應該是真的,什麼應該是假的。
數學對很多人來講是抽象的,但對數學家來說,他能夠判斷什麼是正確的。就像他可以說,小女孩沒有長大,這件事情是錯的。所以,他能夠從這個地方,跳脫他的幻想,這是個滿重要的關鍵,所以他還是用他的理性去做判斷。不論怎樣,他還是需要一個理性上的解答,才算滿意。
所以,奈許一直認為精神科醫生騙他,而他最後意識到事情的真相,對他來講,理性的判斷是個滿重要的關鍵。對數學家來說,數學是真的,但是對很多人來說,數學只是腦子想出來的東西。
其實,諾貝爾獎對於奈許而言是比較次要的,數學是沒有諾貝爾獎,但是數學有一個獎叫做Field's Medal,它的榮譽等同於諾貝爾獎。對他來講,得諾貝爾獎純粹是意外,他比較在乎的是這個獎項中同行的肯定,整個電影裡,也看到他很期望得到別人的肯定。
罪是善的虧缺
王偉強﹕整個來講,男主角是個非常自大的人,他甚至會說,為什麼刊登得獎雜誌的封面照片裡,除了他還有其他人,他覺得其他人寫的論文都沒原創性。其實,是他的同伴幫助他﹑妻子支持他,如此,他的原創性及智慧才可以發揮功用。所以,Beautiful mind原來是一個更大的﹑共生的﹑互助的﹑扶持的,互相配搭的人性社會。
什麼東西讓他不正常,就是國防部的老大哥,提出超高的要求,叫他不要結婚﹑不要有孩子,為了理想統統要捨棄掉。真正讓他正常的是他的室友,因為室友完全接納他。讓他不正常的是那個超我,而讓他正常的是本我﹑真我,而那個小女孩的角色是最特別的。
奈許的小學老師告訴他﹕「你有兩個頭腦,卻只有半個心。」所以,我們可以用這句話來詮釋那三個人物─兩個頭腦,一個是他的室友,很聰明,是他的同學,很接納他﹔一個是國防部的派翠,救國救民的。半個心就是那個小女生,是會觸摸到他內心世界的人。
直到他太太出現,成為他的救贖。結果,讓他正常的是幻想,讓他不正常的也是幻想。其實從神學的角度來看,在伊甸園以外的人,沒有一個是正常的,所以,我們都需要救贖。罪本來就不是神所創造,奧古斯丁說,罪是善的虧缺,善本來完全,而罪是缺的那一小塊。
那三個「人」是最關心男主角的人,不管他到哪裡都跟著他,不管他多落魄﹑多得意,他們都沒有離開過他。可是他身邊真實的人,他的同學都想離開他,覺得他很奇怪﹔他的太太也想過離開他﹔醫生想要把他送到精神病院,其他人都把他當成異類。
不過,如果把這三個幻覺人物看成是罪的話,就有很深的神學意義就是罪永遠在你身邊,你也看到它,但是它其實是不存在的,因為它是善的欠缺。
愛才是救贖
可是如何得到救贖,就是愛,愛才是救贖﹗哪怕罪會一輩子跟著我們,還是可以靠著神給我們的理性和意志,是有愛的支持和鼓勵,不理它﹑拒絕它。拒絕它並不是消滅它,因為它本來就不存在,所以你沒辦法消滅它。可是看到它的存在,你只能不理它﹑離開它,所以,你就跟它說,「我不會受你影響。」
就是那句老話﹕你無法阻擋一隻鳥飛到你頭上拉一把屎,可是你可以不讓牠在你頭上築一個巢,這部電影詮釋了奧古斯丁說的話,「惡不過是善的虧缺。」
董世平﹕奈許這個人還在,我自己在想,像這樣的人大概也只有在數學界,才能夠讓他活著,因為像他這樣的人,任何一個社群都不會接納他。他在普林斯頓的數學系裡活了卅年,這個數學系非常接納他,他在學校裡不用教課,還給他辦公室,其實他的行為,他的思想,不會有人喜歡,但是大家會珍惜他裡面好的東西。
大家會在乎他的理念,雖然那些東西是眼睛看不見的,可是我們想要知道那些東西背後真正的道理,發現這個人有這方面的才能,裡面的人都對他滿客氣的,都滿接納這個人的。
而我們社會裡面滿難找到這樣的環境。我自己最大的收穫是認知到,的確很多人就是不一樣,他看的東西跟你看的東西就是不一樣,這也提醒我自己,有些人的想法本來就是跟你的不一樣。我還是要表達,這個電影如果背後是一個真實故事的話,對我來說會更有價值,在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美好的東西。
邏輯是真的
主持人﹕在信仰上,這部電影對你的啟示是什麼﹖
董世平﹕數學給人是很玄的感覺,的確都是數學家腦子裡面想的,他不用去做實驗,以我的理念來說,我們人是按神的形象造的,當神造人的時候,的確把理性放在我們的裡面,讓我們可以思考。
而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完全靠理性不是一個完全的人,一個人其實也有他的心,而電影裡面強調是
Beautiful mind,是一個心智,能夠看到世界背後的東西。我們常說眼見為真,可是在這個電影裡,每個人看見的,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可是奈許所證明的東西,卻被認定為是真的,所以也提到為什麼邏輯會是真的。
現在的社會最被排斥的是理性,大家比較在乎的是感覺,而這些感覺有他的重要性。我覺得神把思想的能力放在我們裡面,所以,我們要「盡心﹑盡性﹑盡力愛主你的神。」人不是只靠哪一個方面而活著。
高肖梅﹕數學家極度用理性分析之後,好像有某一部份不入世,好像有某一部分沒有長大…。
董世平﹕數學家都希望自己所做的是一件不朽的事,不是偉大而已,因為數學的真理,你發現它﹑證明它,再過兩千年也存在。這對許多人是滿迷人的,奈許要證明這樣的原理Riemann Hypothesis,他後面的研究都是跟這些相關的。
愛和理性都是神給的
王偉強﹕照這麼說,Beautiful mind還可從另一個更高的層次來了解,那就是一個美麗的心,一個美麗的境界,必須是理性與感性並重,邏輯與信心並存的。
我舉片中三個例子。第一個是奈許下圍棋的時候,他輸了,他說﹕「不可能輸的,因為每一步都很完美。」然而在真實的人生中,每一步都很完美是不是就一定贏﹖這是人生一個很大的問題,他每一步都很完美,但是他輸了,因為人生不只是邏輯,還有感受與需要。
奈許求婚的時候,他太太問他﹕「宇宙有多大﹖你怎麼知道﹖你如何證明﹖」他說﹕「我沒有辦法證明,我只是相信。」這裡已經進入某種信仰的層次,他相信。他太太問,這是否和愛一樣﹖愛就跟宇宙一樣,你沒有辦法證明,可是你可以相信。所以在邏輯裡面,無法看見的東西,我們還是要用到信心的。
當精神科醫生要他太太簽名同意把他送進醫院,她不願意簽,醫生走了。奈許對太太說,我也不能保證不傷害你,不能保證一定有好結果。然而他太太說,那我只好相信一些extraordinary(意想不到)的事會發生。所以,最後的結局也不是憑邏輯了,如果是憑邏輯的話,就是最好送他去醫院﹑最好跟他離婚﹑保護孩子,不要跟他在一起…。
其實,邏輯和感覺都是神給的,愛和理性都是一體兩面的,都是神給我們的,我們要兩方面兼顧,如此,我們才能得到這麼好的結局﹑這麼一個美麗的境界。
對幻想視而不見
高肖梅﹕太太的愛就是救贖,這種愛使超過常理的事情發生,而這種愛唯有在信仰裡體會得到的。因為真正的愛,他才能對於一直在他身邊的三個幻想人物,可以視而不見,並讓他得到更多的榮耀。
董世平﹕我是想到希伯來書十一章1節﹕「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未見之事的確據。」
有時我們似乎把眼睛等感官強調得非常重要,這部電影裡面,似乎有種感官之超越。其實對基督徒來講,我們的信心也是這樣,不是用我們的感官,而是用我們的信心。
王偉強﹕在我們一生中都會問很多的為什麼。我們教會裡有個吳媽媽,他先生就是教數學的,她自己是個護士,經歷許多的艱辛,後來他先生也信主了,吳媽媽講了一句話非常激勵我﹕「沒有過去的委屈,就沒有今天的偉大。」剛好可做這部電影的結語。奈許的太太付上很多代價,如果沒有他太太多年來的委屈,就沒有後來得諾貝爾獎的那個偉大。
高肖梅﹕我想到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3節﹕「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賜華冠與錫安悲哀的人,代替灰塵,喜樂油代替悲哀,讚美衣代替憂傷之靈。使他們稱為公義樹,是耶和華所栽的,叫他得榮耀。」
主持人﹕今天的結論是,要好好的看一部電影,可以從信仰的角度去看它﹑從生命的角度去看它﹑從人性的角度去看它﹑從福音的角度去看它,我們就可以有一些啟發,而不只是娛樂而已。因為看電影也可以是一種培靈,人對了,看的東西就會有一些自己的反省和思考。今天謝謝大家的光臨。
王偉強牧師(浸信會神學院老師)
高肖梅女士(國家電影資料館展覽組組長)
董世平教授(中原大學應用數學系教授)
主持人﹕林意玲社長(基督教論壇報社長)
地點﹕基督教論壇報讀者俱樂部
時間﹕二○○二年三月廿九日下午四時起
紀錄﹕湯曉晶
典型的數學家
王偉強﹕請問,一個典型的數學家是什麼樣子﹖
董世平﹕在劇中有一幕,約翰‧奈許到最後能夠知道他看到的東西是假的,原因是小女孩一直沒有長大,所以,他是用他的理性判斷,這個事情一定是假的。甚至他無法相信他自己的眼睛,最後他還是用理性來做分辨,他也知道什麼應該是真的,什麼應該是假的。
數學對很多人來講是抽象的,但對數學家來說,他能夠判斷什麼是正確的。就像他可以說,小女孩沒有長大,這件事情是錯的。所以,他能夠從這個地方,跳脫他的幻想,這是個滿重要的關鍵,所以他還是用他的理性去做判斷。不論怎樣,他還是需要一個理性上的解答,才算滿意。
所以,奈許一直認為精神科醫生騙他,而他最後意識到事情的真相,對他來講,理性的判斷是個滿重要的關鍵。對數學家來說,數學是真的,但是對很多人來說,數學只是腦子想出來的東西。
其實,諾貝爾獎對於奈許而言是比較次要的,數學是沒有諾貝爾獎,但是數學有一個獎叫做Field's Medal,它的榮譽等同於諾貝爾獎。對他來講,得諾貝爾獎純粹是意外,他比較在乎的是這個獎項中同行的肯定,整個電影裡,也看到他很期望得到別人的肯定。
罪是善的虧缺
王偉強﹕整個來講,男主角是個非常自大的人,他甚至會說,為什麼刊登得獎雜誌的封面照片裡,除了他還有其他人,他覺得其他人寫的論文都沒原創性。其實,是他的同伴幫助他﹑妻子支持他,如此,他的原創性及智慧才可以發揮功用。所以,Beautiful mind原來是一個更大的﹑共生的﹑互助的﹑扶持的,互相配搭的人性社會。
什麼東西讓他不正常,就是國防部的老大哥,提出超高的要求,叫他不要結婚﹑不要有孩子,為了理想統統要捨棄掉。真正讓他正常的是他的室友,因為室友完全接納他。讓他不正常的是那個超我,而讓他正常的是本我﹑真我,而那個小女孩的角色是最特別的。
奈許的小學老師告訴他﹕「你有兩個頭腦,卻只有半個心。」所以,我們可以用這句話來詮釋那三個人物─兩個頭腦,一個是他的室友,很聰明,是他的同學,很接納他﹔一個是國防部的派翠,救國救民的。半個心就是那個小女生,是會觸摸到他內心世界的人。
直到他太太出現,成為他的救贖。結果,讓他正常的是幻想,讓他不正常的也是幻想。其實從神學的角度來看,在伊甸園以外的人,沒有一個是正常的,所以,我們都需要救贖。罪本來就不是神所創造,奧古斯丁說,罪是善的虧缺,善本來完全,而罪是缺的那一小塊。
那三個「人」是最關心男主角的人,不管他到哪裡都跟著他,不管他多落魄﹑多得意,他們都沒有離開過他。可是他身邊真實的人,他的同學都想離開他,覺得他很奇怪﹔他的太太也想過離開他﹔醫生想要把他送到精神病院,其他人都把他當成異類。
不過,如果把這三個幻覺人物看成是罪的話,就有很深的神學意義就是罪永遠在你身邊,你也看到它,但是它其實是不存在的,因為它是善的欠缺。
愛才是救贖
可是如何得到救贖,就是愛,愛才是救贖﹗哪怕罪會一輩子跟著我們,還是可以靠著神給我們的理性和意志,是有愛的支持和鼓勵,不理它﹑拒絕它。拒絕它並不是消滅它,因為它本來就不存在,所以你沒辦法消滅它。可是看到它的存在,你只能不理它﹑離開它,所以,你就跟它說,「我不會受你影響。」
就是那句老話﹕你無法阻擋一隻鳥飛到你頭上拉一把屎,可是你可以不讓牠在你頭上築一個巢,這部電影詮釋了奧古斯丁說的話,「惡不過是善的虧缺。」
董世平﹕奈許這個人還在,我自己在想,像這樣的人大概也只有在數學界,才能夠讓他活著,因為像他這樣的人,任何一個社群都不會接納他。他在普林斯頓的數學系裡活了卅年,這個數學系非常接納他,他在學校裡不用教課,還給他辦公室,其實他的行為,他的思想,不會有人喜歡,但是大家會珍惜他裡面好的東西。
大家會在乎他的理念,雖然那些東西是眼睛看不見的,可是我們想要知道那些東西背後真正的道理,發現這個人有這方面的才能,裡面的人都對他滿客氣的,都滿接納這個人的。
而我們社會裡面滿難找到這樣的環境。我自己最大的收穫是認知到,的確很多人就是不一樣,他看的東西跟你看的東西就是不一樣,這也提醒我自己,有些人的想法本來就是跟你的不一樣。我還是要表達,這個電影如果背後是一個真實故事的話,對我來說會更有價值,在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美好的東西。
邏輯是真的
主持人﹕在信仰上,這部電影對你的啟示是什麼﹖
董世平﹕數學給人是很玄的感覺,的確都是數學家腦子裡面想的,他不用去做實驗,以我的理念來說,我們人是按神的形象造的,當神造人的時候,的確把理性放在我們的裡面,讓我們可以思考。
而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完全靠理性不是一個完全的人,一個人其實也有他的心,而電影裡面強調是
Beautiful mind,是一個心智,能夠看到世界背後的東西。我們常說眼見為真,可是在這個電影裡,每個人看見的,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可是奈許所證明的東西,卻被認定為是真的,所以也提到為什麼邏輯會是真的。
現在的社會最被排斥的是理性,大家比較在乎的是感覺,而這些感覺有他的重要性。我覺得神把思想的能力放在我們裡面,所以,我們要「盡心﹑盡性﹑盡力愛主你的神。」人不是只靠哪一個方面而活著。
高肖梅﹕數學家極度用理性分析之後,好像有某一部份不入世,好像有某一部分沒有長大…。
董世平﹕數學家都希望自己所做的是一件不朽的事,不是偉大而已,因為數學的真理,你發現它﹑證明它,再過兩千年也存在。這對許多人是滿迷人的,奈許要證明這樣的原理Riemann Hypothesis,他後面的研究都是跟這些相關的。
愛和理性都是神給的
王偉強﹕照這麼說,Beautiful mind還可從另一個更高的層次來了解,那就是一個美麗的心,一個美麗的境界,必須是理性與感性並重,邏輯與信心並存的。
我舉片中三個例子。第一個是奈許下圍棋的時候,他輸了,他說﹕「不可能輸的,因為每一步都很完美。」然而在真實的人生中,每一步都很完美是不是就一定贏﹖這是人生一個很大的問題,他每一步都很完美,但是他輸了,因為人生不只是邏輯,還有感受與需要。
奈許求婚的時候,他太太問他﹕「宇宙有多大﹖你怎麼知道﹖你如何證明﹖」他說﹕「我沒有辦法證明,我只是相信。」這裡已經進入某種信仰的層次,他相信。他太太問,這是否和愛一樣﹖愛就跟宇宙一樣,你沒有辦法證明,可是你可以相信。所以在邏輯裡面,無法看見的東西,我們還是要用到信心的。
當精神科醫生要他太太簽名同意把他送進醫院,她不願意簽,醫生走了。奈許對太太說,我也不能保證不傷害你,不能保證一定有好結果。然而他太太說,那我只好相信一些extraordinary(意想不到)的事會發生。所以,最後的結局也不是憑邏輯了,如果是憑邏輯的話,就是最好送他去醫院﹑最好跟他離婚﹑保護孩子,不要跟他在一起…。
其實,邏輯和感覺都是神給的,愛和理性都是一體兩面的,都是神給我們的,我們要兩方面兼顧,如此,我們才能得到這麼好的結局﹑這麼一個美麗的境界。
對幻想視而不見
高肖梅﹕太太的愛就是救贖,這種愛使超過常理的事情發生,而這種愛唯有在信仰裡體會得到的。因為真正的愛,他才能對於一直在他身邊的三個幻想人物,可以視而不見,並讓他得到更多的榮耀。
董世平﹕我是想到希伯來書十一章1節﹕「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未見之事的確據。」
有時我們似乎把眼睛等感官強調得非常重要,這部電影裡面,似乎有種感官之超越。其實對基督徒來講,我們的信心也是這樣,不是用我們的感官,而是用我們的信心。
王偉強﹕在我們一生中都會問很多的為什麼。我們教會裡有個吳媽媽,他先生就是教數學的,她自己是個護士,經歷許多的艱辛,後來他先生也信主了,吳媽媽講了一句話非常激勵我﹕「沒有過去的委屈,就沒有今天的偉大。」剛好可做這部電影的結語。奈許的太太付上很多代價,如果沒有他太太多年來的委屈,就沒有後來得諾貝爾獎的那個偉大。
高肖梅﹕我想到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3節﹕「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賜華冠與錫安悲哀的人,代替灰塵,喜樂油代替悲哀,讚美衣代替憂傷之靈。使他們稱為公義樹,是耶和華所栽的,叫他得榮耀。」
主持人﹕今天的結論是,要好好的看一部電影,可以從信仰的角度去看它﹑從生命的角度去看它﹑從人性的角度去看它﹑從福音的角度去看它,我們就可以有一些啟發,而不只是娛樂而已。因為看電影也可以是一種培靈,人對了,看的東西就會有一些自己的反省和思考。今天謝謝大家的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