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焦元溥】 2010.10.31
論起二十世紀上半的作曲家,俄國大師史特拉汶斯基或許最和時代脈動緊密連結。史特拉汶斯基當學生時,作品平淡無奇,誰知日後卻脫胎換骨。他樂思大膽出奇,更以神乎奇技的管弦樂法聞名於世,就是要使盡各種花招,創造千變萬化且前所未聞的音色音響,讓世人聽得瞠目結舌。
比方說,在芭蕾舞劇《火鳥》的〈魔王之舞〉中,史特拉汶斯基就用了長號滑奏。透過這個滑奏,作曲家在繁弦急管中表現魑魅魍魎起鬨鬧事的紛亂,不懷好意卻又帶著一絲滑稽,十足呈現童話故事精神。
不過當人問起這段長號級進滑奏,史特拉汶斯基倒是誠實,說這並非他的原創構想:原來他的老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早已用過,拉威爾在歌劇《西班牙時光》,荀貝格在交響詩《佩麗雅與梅麗桑》中也都用過,只不過沒有《火鳥》此段搶眼就是。至於在《火鳥》中,史特拉汶斯基本人最得意的管弦樂技法設計,則在開頭弦樂器自然泛音的級進滑奏。這個原創點子可是新銳出奇,當年連理查史特勞斯聽到都嘖嘖稱道。
不過,無論是哪一段,這兩者都是不折不扣的經典樂段,而且都很有史特拉汶斯基的作曲風格。即使那長號滑奏不是首創,也沒有人會認為史特拉汶斯基抄襲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拉威爾或荀貝格。就像在巴爾托克之前,並無「雙鋼琴與打擊樂器」如此配器。但自從他寫了《為雙鋼琴與打擊樂器之奏鳴曲》後,短短五十年間就有上百部作品以相似編制問世。他的《管弦樂團協奏曲》,曲名與概念更為眾多作曲家仿效。但即使都叫「管弦樂團協奏曲」,也沒有人會認為波蘭作曲家魯托斯拉夫斯基的同名作品是抄襲巴爾托克,因為他們寫出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創作。
這也就是為何,面對許多流行歌曲「抄襲」風波,我總是格外審慎小心,特別現在只因編曲用了相似樂器,或用了類似音效,都有人以「抄襲」稱之:是否「抄襲」,要從作品本身判斷,怎能看到黑影就開槍?如果不能學習如何分析作品,那麼所有創作,大概都是巴哈的變奏,大家也就不用繼續作曲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