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副刊)
這是一個說不交友太落伍的時代,上網交友最近在十幾二十幾歲的年輕族群當中時興起來,對這些六、七、八年級的網路世代而言,上網交友倒未必是不甘寂寞,追求新鮮玩樂或許才是令他們一栽進去的主因。
網際網路當初以資訊的多元豐富和傳遞效率受到矚目,後來,各式各樣的虛擬社區在線上蔓延開來,或以個性網站、或以興趣社區的形式,突顯了網路的情感聯誼功能,生活風格相近的同好在網路上相遇、聚集,穩固為一種日常連帶關係。
一般而言,網路人際交往較之傳統模式具有快速、跨地域、匿名性等特徵,如今幾個入口網站所大力推銷的交友服務,直線飆快了網路人際交往的速度感,只要輸入理想對象的性別、年齡、職業、星座、血型、外型、地區、想要擁有的關係類型,不出數秒,「速配」人選便一長串表列在你眼前。更炫的是人氣排行榜、告白留言版等設計,而上傳照片的功能在鼓吹敢秀愛現的同時,也創造了更多對數位攝影配備和影像處理軟體的需求。
網路交友一舉揉合了多樣次文化特色:素人自拍、同儕化創意語彙、個性化圖文表達風格、留言版分行短句敘事,有時還夾雜著偷窺、明星欲和fans文化,即使有些人已經麻吉、換帖一籮筐了,還是忍不住好奇加入這種狂歡式場景,場景中每個人既非單純演員也非單純觀眾,有些人偏向積極的行動派,有些人則沉浸於於觀看的趣味。
除了情感宣泄、尋找歸屬、認識自我等等傳統人際交往所能滿足的基本需求之外,網路交友帶來了史無前例的自由感,不必背負沉重的交往倫理和繁文縟節,你可以直截了當地把交往目的突顯出來,以此為中心去選擇交往條件、制定交往目的、控制交往時間,看某人不順眼可以隨時把他列入黑名單甩到一邊,沒什麼後顧之憂,進入線下交往之前,大家都保持著一種安全距離的親密感,在私密的空間參與著公共的生活。網路交友也把人們帶離了工業時代單調、機械的日子,你可以同時輕易地跟很多人交往,朋友範圍的拓展讓生活顯得多采多姿。
這難道不是一個前所未有的交往世界嗎?可是,為何大家還是那麼在意對方的學校、職業、外貌身材等等傳統刻版的擇友條件?為何到了網路,令人們趨之若鶩的依然是帥哥美女?當健康陽光的外型大受歡迎的同時,為何我找不到「氣質沉鬱」這個選項來勾選,制式的分類似乎總有些後遺症。
不過既然是來玩的,遊戲規則是一套,怎麼操弄它又是另一套,我的鄰居L為了衝人氣,瞎掰自己是個現居北美的華裔來製造神秘感,配上經過修飾加工的氣質美女大頭貼,想盡辦法為自己進行網路增值,這大概就是匿名性及身份不確定所帶來的趣味吧。這個見光死的例子卻讓我想到,誰知道哪個大剌剌貼出恐龍照的網友不是逆向操作,搞不好這隻才是貨真價實的大美女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