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流行文化刺針23】飲料魔力學~林德俊

(聯合副刊)
飲料,顧名思義,是用來喝的,與平淡無奇的白開水相較多了些「料」,這些「料」倒未必止於物質上的糖、酒精、咖啡因,有時它是童年時光的回憶,有時則是身分地位的象徵,有時甚至是一種生活態度。

追溯我個人喝飲料的歷史,最早應是從襁褓中喝奶開始,會跑會跳之後,第一次成天鬧著要喝的飲料大概是養樂多吧,養樂多受小朋友愛戴的程度,從其空瓶成為幼稚園勞作素材的常客可見一般。後來稍長一些,愛喝的飲料也跟著容量升級,跟大人去吃酒席時,心目中的主角總不是那大魚大肉,而是香吉士、黑松汽水、蘋果西打這幾款當年的飲料聖品。各式各樣的糖水飲料可說是兒童之鴉片,也不知添加了什麼,硬是逼著你上癮,記得小學放課回家我經常刻意繞遠路只為向路邊一個推車阿婆買那種五元一袋的酸梅汁,父母親抽屜裡的銅板也因此無端消失了不少。雖然至今我一直想不起阿婆的酸梅汁究竟如何美味,這類細鎖的飲料情節卻都存進了記憶匣子,不時被取出來懷舊一番。

上了大學,某日突然開竅被茶痴父親啟蒙,對於飲料就挑嘴起來,此後平日逢茶只喝鹿谷烏龍、東方美人,同一種茶還分好幾種品等,級數不夠的茶還看不上眼。成了飲料階級社會的實習生後,也開始學人家講究茶具及品茗環境,後來摸了摸口袋並環顧宿舍四璧,不得不死了這條心。茶的初體驗,讓我感受到飲料無疑是一種文化,飲料與器物、空間、禮俗、文學藝術緊緊相生,可以成就一種注入生活的美學,同時也環伺著財大氣粗的庸俗化危機。

飲料有著神奇魔力,在友朋促膝的泡茶桌上,飲料在家常閒話之間穿針引線;在昏黃色調的咖啡館,飲料是言談文思的興奮劑;在男歡女愛的小酒館,飲料是慾望的開瓶器。人們為各種理由而飲,除了解渴及味覺享樂,也追求性、提神、健康、情趣、新奇、時尚、品味、交際、美容、瘦身、懷舊、靈感觸發。

飲料有著不可思議的社會影響,其影響力正透過大量曝光的廣告繼續擴張。一九八八年的黑松沙士廣告紅了一首歌「我的未來不是夢」和一個張雨生,火熱了一個時代年輕人奮發向上的意志。三洋維士比一句「啊!福氣啦!」不知為勞工族群辛勤打拼的形象發聲了多少年。「以詩歌和春光佐茶」、「什麼最青?台灣啤酒最青」等等招牌廣告詞或反映或塑造了某種時代價值與氛圍。

飲料入喉往往能製造我們身心奇妙的變化,但有時我們喝的其實並非飲料本身,而是喝氣氛、喝想像、喝流行。雖然我對於包裝飲料的內容物早已失去興致,但仍是個十足沉浸在包裝飲料文化的人,我並不蒐藏可口可樂紀念罐,只是每天會進超商逛個十分鐘然後兩手空空離開,令我流連忘返的是不斷推陳出新的飲料變裝秀,那些瓶瓶罐罐美妙的造型、色澤及覆於其上的圖案文字。此舉終究引起了店員側目,我只好不斷走訪不同的超商重覆同樣的行徑,算一算我平日的活動範圍竟有十幾家超商之多。如此沉迷飲料的方式給我一個深刻啟示:在推銷花招百花撩亂的消費社會,飲料的包裝和內容物,大部分時候,本質上一點關係都沒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