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電影"戰地琴人"

戰地琴人與德國人

【郭恆鈺】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除了納粹德國之外,還沒有一個政權、一個意識形態,在短短的
四年之內,給另外一個民族──猶太人帶來如此悲痛的浩劫……

今年第七十五屆奧斯卡獎,The Pianist(逌鋼琴演奏家逡,本地譯為《戰地琴人》)
獲得「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及「最佳改編劇本」三項大獎。頒獎的第二天,
台北一家日報報導:「波蘭斯基導演的新作《戰地琴人》根據自己童年在波蘭集中營的
生活經驗,拍出了政治迫害人性,只有藝術能夠穿透人性的崇高主題。」

這項報導是一個誤解。這部影片與導演波蘭斯基的「童年」以及「波蘭集中營」毫無關
聯。在影片中可以看到砲火衝天、激烈巷戰的場面,但與「戰地」也扯不上任何關係。

這部影片敘述一個「真實故事」:主人翁波蘭華沙廣播電台有名的鋼琴演奏家史匹曼
(Wladyslaw Szpilman, 1911-2000),波蘭猶太人,在德國納粹佔領波蘭期間
(一九三九酖一九四五),在「華沙猶太人隔離社區」(Warschauer Ghetto)九死一生
的悲慘遭遇。

人性尊嚴的

一絲光輝

一九四六年,史匹曼在波蘭發表了他的回憶錄:《劫後餘生》。這是當時經過波蘭官方
檢查後的御用版本;書中的德國救命恩人,一位德國軍官,變成了「奧地利人」。因為
波蘭官方認為,德國人沒有好人。在蘇聯解體後的大氣候下,史匹曼在德國重新出版他
的回憶錄,同時更名為:Der Pianist(《鋼琴演奏家》)。波蘭斯基九歲時從波蘭克
拉高的猶太人隔離社區逃出,到處流浪。當他三年前看完這本回憶錄之後,深受感動,
認為這是拍製華沙猶太人隔離社區悲慘命運的最佳題材。在與著者史匹曼洽談劇情之後
,他委託哈伍德(Ronald Harwood)改編劇本,要突出「琴人」史匹曼在納粹暴政下,
死裡求生的悲慘遭遇。「最佳男主角」布洛迪扮演這個忍受侮辱、折磨的音樂家;在逃
出隔離社區之後,東躲西藏,從失去家人、工作、住房、安全、溫暖、朋友到人的尊嚴
,在孤獨與飢餓的煎熬下,已經接近精神崩潰的邊緣。影片中的「琴人」形象逼真,
無懈可擊。至於影片中的其他人物都是對話不多的「配角」,唯一的例外是一位德國
軍官。

 在一幢空蕩的小樓房裡,這個飢寒交迫的「琴人」碰上了一位德國軍官,也是納粹黨員
。出人意料,這位握有生殺予奪特權的德國軍人沒有鞭打,甚至馬上槍殺這個逃亡的猶
太人。當這位軍官知道「琴人」曾是「鋼琴演奏家」之後,叫他當場彈奏。在這決定生
死的緊要關頭,「琴人」彈奏的竟是在波蘭佔領地區禁止演奏的蕭邦作品--〈夜想曲〉
(Chopin- Nocturne)。在優美琴聲的緊張氣氛中,觀眾屏息待「變」。又是出人意料
,這位軍官協助「琴人」藏身屋頂,並且及時供應食物,一直到德軍撤退。臨別時,這
位軍官問了「琴人」姓名,但是「琴人」沒有回問,因為他擔心萬一被抓,在刑求之下
會說出救命恩人的姓名。一九五二年,這位德國軍官死在蘇聯紅軍俘虜營。他是德國國
防軍陸軍上尉霍森費爾德(Wilm Hosenfeld),是「琴人」絕望世界裡的一絲光芒,
它也照亮了在血腥暴政下「一息尚存」的點滴人性。在《猶太教典》中有一句話:
「誰救了一個人的生命,誰就拯救了整個世界。」

「飢餓致死」

是納粹的佔領政策

在這部影片中不時出現年月日期的字幕,係指與影片內容有關的歷史事件:華沙猶太人
隔離社區的設立、隔離社區暴動、遞解出境屠殺以及華沙「鄉土軍」暴動。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希特勒下令進攻波蘭。德軍用閃電戰術,在五個星期之內就結束
了波蘭戰事,佔領波蘭領土的西半部(東半部是蘇聯的勢力範圍)。德國佔領當局實行
「日耳曼化政策」,一年後,影片上的字幕是:一九四○年十月三十一日,首先在華沙
設立「猶太人隔離社區」,用一道長達十八公里的圍牆,劃清界限。所有華沙的三十六
萬猶太人都要遷入「隔離社區」,不准出入,「琴人」全家也不例外。「琴人」自己在
一家餐館彈奏鋼琴,賣藝為生。在「隔離社區」的猶太人每天所能獲得的熱量只有一百
八十一卡路里,是一個德國人每天獲得配給食物熱量的百分之八。「飢餓致死」是納粹
當局的佔領政策。為了求生,猶太人--多半是兒童,冒著生命危險,走私食物。悲劇不
斷上演。影片中「隔離社區」的日常生活、人物、服裝、氣氛,忠於原著,景象真實,
可以視為文獻紀錄片。

自一九四二年春天開始,波蘭佔領區的納粹當局,每天從華沙猶太人隔離社區運走一千
多人,送往附近的滅絕集中營進行屠殺。對外宣稱是:「移民東部,從事勞動」。銀幕
上打出的日期是:一九四二年八月十六日。這一天,華沙隔離社區的猶太人,包括「琴
人」全家,被塞入鐵路運輸貨車運往滅絕集中營。「琴人」自己被一位舊交波蘭輔助警
察從人群中揪出,沒有走上死亡之路。

德國人不想再談

屠殺猶太人的話題

到了一九四二年底/四三年初,華沙猶太人隔離社區還有七萬多人,大多數是二、三十歲
的年輕人。他們不想任人宰割,寧願進行「沒有希望的抵抗」,「帶著人的尊嚴死去」。
銀幕上打出的字幕是:一九四三年四月十九日。從這一天開始,華沙猶太人隔離社區的七
百五十多人,組成二十二個戰鬥小組,為了抵抗納粹佔領當局遞解出境的屠殺措施,進行
暴動,持續三個星期之久。五月十六日,納粹鎮暴小組報告說:「華沙猶太人隔離社區有
五萬六千人投降,其中有七千人就地槍決,二萬二千人直接運往附近的滅絕集中營。其餘
的人送往其他各地集中營或滅絕集中營。華沙猶太人隔離社區已不復存在。」暴動前,
「琴人」充當強制勞工。暴動後,在友人協助下,各處藏身避難。

一九四四年八月一日至十月二日,波蘭的「鄉土軍」為了配合蘇聯紅軍的攻勢,解放波蘭
,進行「華沙暴動」。但是史達林下令按兵不動,借刀殺人,要使納粹軍隊有足夠的時間
消滅波蘭的武裝隊伍「鄉土軍」。六十三天後,有一萬五千「鄉土軍」官兵投降,受難者
多達二十萬人。希特勒下令,把華沙「夷為平地」。影片中的「戰地」是隔離社區的圍牆
內外,「琴人」藏身之處。史匹曼又一次劫後餘生,而且還遇到了貴人--一位德國軍官。

波蘭斯基導演的這部《戰地琴人》榮獲奧斯卡三項大獎,也奪得去年法國坎城影展的金櫚
獎。去年十月底,《戰地琴人》在柏林首映。導演波蘭斯基攜男主角布洛迪及「德國軍官
」科瑞奇曼隨片登台。從馬路邊到影院入口的走道上鋪了紅色地毯,歡迎貴賓。波蘭斯基
在德國所能獲得到的「殊榮」,如此而已。今天的大多數德國人,不想再多談有關屠殺猶
太人這個題目或再多看這類影片。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除了納粹國德之外,還沒有一個政權、一個意識形態,在短短的四
年之內(一九四一---一九四五),給另外一個民族--猶太人帶來如此悲痛的浩劫。
「滅絕猶太人的大屠殺」是納粹政權的滔天罪行,不論願意與否,這是德國歷史上永遠無
法抹去的一個污點。

【2003/06/20 聯合報】


戰地琴人》補正 郭恆鈺 

陳彥仁先生在六月二十八日聯副「回應與挑戰」的投書中,對〈《戰地琴人》與德國人〉(刊見六月二十日聯副)提出「部分與事實不符」的「指正」,也對,也不對。 
在影片中,「琴人」在德國軍官面前演奏的,不是蕭邦的〈夜想曲〉,是「敘事曲」四首的第一首。這個「指正」是對的。但是接著陳先生指出:「該首樂曲乃是敘述立陶宛王子遭受敵人處決的故事,軍官是內行人,……當下聽出主角意欲表達的弦外之音,頗感惺惺相惜,這才起了救他的念頭。……對於他幫助主角的動機,也才有了合理的解釋。」這個「解釋」是一個「大膽的假設」。 
「琴人」史匹曼回憶錄的最後一節,即第十八節的標題就是:〈夜想曲〉("18 Nocturne cis-Moll")。在回憶錄的這一節中,「琴人」史匹曼說,他當時在德國軍官面前演奏的是蕭邦的〈夜想曲〉(Wladyslaw Szpilman: Der Pianist. Mein wunderbares 聇berleben. M椐nchen 2002. S./頁173)。 
在回憶錄的「附錄」部分,刊有這位德國軍官的部分日記。從日記的記述中,可以找出這位軍官救助「琴人」的「合理的解釋」。另外,被這位德國軍官救助過的人,不止是「惺惺相惜」的「鋼琴師」這一個猶太人;也有其他猶太人和波蘭人。 
【2003-07-31/聯合報/E7版/聯合副刊】


回應與挑戰 《戰地琴人》與蕭邦 陳彥仁 拜讀郭恆鈺先生六月二十日於貴報副刊發表〈戰地琴人與德國人〉一文,其詳盡史實背景介紹令筆者獲益良多,惟文中部分與事實不符,冀藉此提出說明:郭先生在「人性尊嚴的一絲光輝」一段中提到影片主角史匹曼(Szpilman)遇上德國軍官,軍官得知他是鋼琴師後叫他彈奏一曲,主角隨即演奏了蕭邦作品〈夜想曲〉(Chopin-Nocturne)。實際上,主角當時所演奏曲目,並非〈夜想曲〉,而是蕭邦受到波蘭愛國詩人吉米惟茲的作品啟示而作的四首敘事曲(Ballade)中的第一首(No. 1 Op. 23 in G Minor),該首樂曲乃是敘述立陶宛王子遭受敵人處決的故事,軍官是內行人(軍官即是為了彈鋼琴,才會獨自在夜裡跑到主角藏身的廢棄建築內),當下聽出主角意欲表達的弦外之音,頗感惺惺相惜,這才起了救他的念頭。而導演波蘭斯基在這段關鍵戲中,巧妙的讓一絲月光透入室內,由主角上方映射而下,使得正在彈琴的史匹曼更像是樂曲中的王子:身陷敵營的落難貴族酖酖縱使外形落魄憔悴,仍掩不住透過藝術表現出的人性尊嚴酖酖那刻,兩個分屬不同世界、立場敵對的人,經由蕭邦的音符而起了共鳴;軍官的眼神、表情,都清楚的表現出他深受感動,對於他幫助主角的動機,也才有了合理的解釋。以前述觀點來解讀這段戲,則部分媒體在介紹《戰地琴人》時,將主角彈奏蕭邦樂曲僅為證明自己是鋼琴師,而得到德軍軍官的救助的說法,其實是有待商榷的。 【2003-06-28/聯合報/E7版/聯合副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