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2月2日 星期四

反叛 不只在夏日~張鐵志

夏日是用音樂吸收人們過剩熱情與汗水的季節。紐約另類雜誌村聲(Village Voice)在今年七月,就在已年華老去的康尼島海濱遊樂園,舉辦了第三屆的免費獨立音樂祭。

音樂祭,是把搖滾文化中的一切元素酖酖音樂、藝術、社會實踐和生活方式酖酖濃縮在特定的時刻與場所。這個時代另類音樂的神聖祭典是英國的Glastonbury音樂祭。這個始於一九七悾年代的音樂祭,曾孕育出許多搖滾或電子音樂的瘋狂與極致,創造許多音樂史的神話與八卦,並且始終秉持社會理想和社運組織合作。每年夏日,Glastonbury和其他後起的音樂祭提供了一個想像的烏托邦,讓樂迷們逃離日常生活的異化。

當然,在歷史上最經典、且標誌一個時代精神的音樂節,是一九六九年美國紐約州的烏史塔克(Woodstock)。但歷史的尷尬是,過去三十年來,在美國卻一直沒有一個持之以恆的音樂祭。

但在台灣,一個新的青年音樂祭文化卻開始進入年輕人的夏日想像。今年,島嶼南方的「春天的吶喊」和台北的「野台開唱」正式滿十歲,並早已不再是一小群祕密黨徒的夏日密謀革命。而邁入第五年的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也讓「到海邊聽音樂」成為北部年輕人的夏日高潮。問題是,這些另類音樂節是只是豔陽下的消費或者反叛?而離開夏日的海邊或遊樂場之外呢?

就音樂環境來說,這些音樂祭代表這些獨立音樂人以集體的吶喊,成功地殺出了主流音樂工業以外的生路,並促使過去十年台灣獨立音樂的場景空前燦爛。不過,獨立音樂的旺盛生命似乎並未衝擊到主流音樂體制。不過是幾年前,主流樂壇出現一股「樂隊風」,不少樂隊從非主流成功地進入主流市場。當時很多人都以為這股力量會為台灣的流行音樂帶來質變,但體制的頑抗似乎遠超過反抗者的估計。現在不但這股風潮消失,連許多原來在主流體制內較有創意的優秀創作人都選擇出走。主流音樂工業似乎愈加惡質化:唱片行幾乎被少數大集團完全壟斷,唱片公司徹底集中化並且只跟隨最短視的市場邏輯,廣播和電視節目難以接觸到不同的音樂,音樂雜誌逐一崩垮。

放到更廣闊的青年文化來看,以往暑假的音樂活動都是被主流藝人的大型音樂節主導。現在,這些音樂祭卻逐漸吸引了廣大年輕人釋放他們的熱情和想像力。一種另類青年文化的可能似乎正在蔓延。例如今年的野台開唱引進了更多社會議題,包括邀請到美國知名的女權運動歌手Michel Shocked;而不少獨立樂隊也將在現場宣揚媒體公共化的理念,連結起傳播環境的改革與音樂文化的創作。

當然,這個新青年文化的面貌似乎還很模糊,畢竟我們不可能期待幾天的音樂活動就能創造新文化。真正的危機或許是一旦主流的音樂工業或商業勢力看到新萌芽的商機,必然會試圖介入。不過,目前我們仍看到他們的強硬生命力:現在雖然有的是商業贊助,有的是地方政府支持,但活動本身是由真正的音樂人完全主導,且活動內容都是不打折扣的獨立音樂。

更進一步來看,如果真有一天這些活動開始變質,那又何妨?流行音樂本來不就是這樣一部辯證的歷史嗎?當獨立的、另類的聲音爆發新的能量後,可能隨後會被主流體制給吞噬,但總是又會有新的力量不斷誕生,或者原來的戰鬥者會轉移陣地繼續戰鬥。反叛的樂聲是不會只停留在夏日豔陽下的啊!

【2004/08/07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