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西元二000年之宗教趨勢


1996-10-06基督教論壇報
  【作者:陳韻琳】  
所有的思潮趨勢,一定有其相貫通的時間傳承。因此西元二000年的與宗教相關的趨勢,一定跟九O年代以後的趨勢發展密切相關。這些與宗教相關的趨勢包括有:
世界性的宗教復興
1.宗教復興
全球出現的宗教復興,有如下幾個特徵:
綜合性:企圖將各種宗教信仰,各民族文化的精華融合于一龐大體系中。

人本性:這種宗教復興可看見文藝復興以來高抬「以人為本」的影子,要將人的博愛,公義、和平的潛力呼喚出來。相信人內在的「尊貴性」
超越性:在人本主義的基礎下,現階段的宗教復興是倡導人所有的尊貴,其源頭乃是人內在的超越神性,因此企圖將人的超越性與人奉主義作一種思想的連結,並認為這種超越性的宗教探索並非「非理性」,而是「超理性」的。所以這波宗教復興仍是與理性革命以來的思想一脈相承——在以人為本的情況下講求人自身的超越。

泛靈性:訴諸超越性之後,這宗教復興透過宗教與文化的綜合,闡釋出泛靈觀點。不僅人內在有神性,大自然界也有神性,人神性與大自然神性的交會,便是人性的巔峰。

靈異性:因為大自然中有神性,所以對于大自然界的靈異膜拜,也就接納為體系的一種觀點,所以舉凡星象、占星術、蔔卦、風水、相命……,都合情合理,與人本主義式的世紀末宗教復興不相違背。

神秘性:走向完全體驗式的宗教感受。所以冥想,靜觀,內在體驗,成為一股風潮。

十字架與基督的貶抑或扭曲:在這波宗教復興中,因為以人的尊貴為本,最拒斥基督教信仰中的罪觀,把基督與十字架貶抑成壯烈的英雄形象,世界和平的推動者,烏托邦未來的建構者,或泛靈神中的一個。十字架與罪的關係消失,人的罪,不再需要上帝主動的救贖,而是要透過呼喚內在的神性而克服。而對未來世界的盼望,也是透過呼喚人內在的神性而達致。基督再來的資訊要不就是消失,要不就減損成是世界和平來臨的象徵。

2.後結構與後現代思潮的持續影響
後結構與後現代,其實基本上是同一的思潮,都源自存在哲學與新馬克斯,只是前者著重于哲學語言學,後者著重于文化社會領域。這兩者都是企圖對資本社會的理性組織結構大反撲。後現代以社會的,文化的,文學藝術的批判與嘲諷來反抗,後結構則以語言的重新建構來反抗。

後結構語言學,透過辯證所謂的「主流」,其實是掌權者透過語言文字建構的體系,企圖推翻「主流」,將之視為歷史的產物。也因此,後結構就推翻了人的「主體性」的可能,強調人的認識的主觀性,根本沒有超驗基礎的可能性。于是後結構主義宣稱是語言構成了世界,語言有其主觀性,有它本身的生命。

但這種哲學方向,最大的危機是宣稱一切皆主觀後,就解構掉人認識真理的可能,也解構掉真理。

後現代則是透過對社會文化的批判,將資本主義社會指向窮途末路。

所以後結構與後現代,在批判與解構後,非常容易蔚成完全的虛無與懷疑。這是比五O年代存在主義式的虛無懷疑,要更加的嚴重,因為它不是僅僅指出上帝與人的割裂及人在社會中的疏離,它更推翻了有真理、有信仰、有上帝的可能。

3.弱勢團體的拯救
譬如女性主義爭取男女平等,同性戀爭取尊重平權,弱勢話群爭取權益。雖然爭取平權平等用的是政治抗爭,但其背後的哲學甚而正是解構正統的後結構主義。透過質疑各類正統的合法化,弱勢群體可以爭得更合法的地位。
因為這已是有思想系統支援的抗爭,所以為弱勢請命必然是持續不斷的歷程,因為一旦某弱勢成為「正統」,它又必然要被「解構」掉。所以弱勢團體的拯救,就在各項政治性議題中突顯出來,成為一種思潮,而且雖會運動變化,重新定義「現階段的弱勢」。

4.另一種語言訴興起
這思潮的興起跟科學語言的局限性相當有關。一反文藝復興的理性主義,現在的人因著各種科學憧憬的破滅,也質疑實證自然主義的邏輯性思考是否能真的獲得真理?因此高揚另一種語言,以企圖接近真理。譬如重新發掘藝術文學語言,甚至是象徵語言。所以會宣稱:藝術也是認識世界的一種形式,它一樣的擁有真理主張,它不同于科學也不低于科學。因此詮釋、想象、象徵和判斷觀察是一樣的重要,甚至以象徵神話詮釋宗教。

5.倫理系統的繼續瓦解
自現代化過程中信仰的逐步減弱以來,倫理就持續在瓦解中。儘管世紀末出現宗教復興,但這波宗教復興刻意排除了對「罪」的探討,與「十字架」的真義,所以對倫理系統的瓦解,並沒有多少幫助。

除了一般倫理的瓦解,專業倫理,尤其是熱門的基因學、遺傳學、生化領域,會因其技術的日益精進,帶出一波又一波的難題。

6、資訊收集與雙向溝通
媒體與科技結合後的發展,對人類最大的改變就是越來越習慣雙向溝通,單方面的宣講不給回應機會,會變成是非常不吸引人的信仰傳遞模式。

此外,因為資訊大量流通所造成的資訊焦慮與資訊壅塞,會使人非常渴望聽到經過吸收消化資訊後的資訊,因此不僅接觸資訊成為重要課題,消化吸收並回應資訊,更是重要課題。吸引人的單純的信仰,必須是「返璞歸真」後的單純,而不是一無所知反智的單純。

在世界的發展趨勢
基督教信仰在世界也有若干趨勢發展值得注意:
1.開放對話
現在基督教界已醒覺:若不開放對話,只是對一切趨勢發展嚴加批判,徒然使基督教界劃地自限,對世界沒有一點影響力,所以都開始強調對話與開放。

2.發展親密關係
形式化的宗教活動,與大眾性的籠統宣道,越來越不吸引信徒,基督教會逐步打破形式化的聚會,發展各種非組織化的小群體,以建立親密關係。

3.對人性人道的新關注。所以基督教界也會關心弱勢團體,倡導世界和平,協助戰爭受難者,讓教會對社群有新關懷。

4.傾向內在論的,從深度而不是高度去探詢上帝。以這深度構成生活,關係與世界,透過現實存在,去與上帝相遇。

5.與上述有關的,是強調在世界與人類事物中活動的上帝。君主式的,形上學的有神論都不再受歡迎了。

6.神秘經驗的重視,密契經驗愈來愈多人希望去經歷。不過與泛神體系不一樣的,是基督教有一具體對象,就是有位格的神,這神秘是體驗上帝發展「我—你」的密契經驗。

從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基督教在世界的發展,跟其他的宗教復興與運動,有若干雷同性質。但基督教信仰中對上帝的主體性,對罪的透徹瞭解,對十字架救贖是信仰核心的堅持,便導致基督教與其他宗教,有根本上的差別。

信仰對話的挑戰
因此,基督教信仰若要與時代對話,需迫切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1.如何在後結構思潮「相對的,反主體、反真理」的思想體系中,維持對話,又執著于真理與傳遞真理?
2.弱勢團體的議題,尤其是女性主義議題,基督教信仰若要對話,需要重新調整其傳統對女性的看法,及傳統教會中對女性地位的輕視。因為女性主義已發展出有系統的哲學的歷史的理論,教會還需更新詮釋聖經經文中的男女關係,發展神學理論,以使女性在基督教文化中,跟男性有一合理的互動關係。

3.基督教的神學體系,基本上都是「理性語言」,現在面臨另一種語言的興起,也必須重新調整。至少要讓文學的,象徵的,故事的語言,也能成為護教語言。

4.目前在世界趨勢中明顯興起神秘主義風潮,尤其是宗教復興,更是傾向泛靈的。而基督教本身又正產生內在的,密契的經驗,所以如何使基督教信仰中的靈恩體驗與其他宗教的神秘經驗有所分別,並強調信仰不只擁有內在體驗,也有超越內在體驗的部份,甚至其超越現世的信仰內涵,正是批判現世的力量,就勢必成為走靈恩經驗的基督教教會一大挑戰。

5.為要清楚分別「獨一神」與「泛靈體系」的不同,關于基督教信仰密契的內向的經驗中,對對象的清楚陳說,如馬丁布柏的「我—你」對話經驗,而非僅止于被吸納進靈界的感受,就變得十分重要。

6.此外,基督教信仰早已遭遇的,在相對思想下對倫理道德的堅持,會愈來愈加艱難。堅持道德,又不流于被批判「不關心弱勢諸如同性戀」或被後結構觀點駁斥為:對「主流」的姑息,對「非主流」的迫害,必然成為基督教信仰對倫理觀的一大挑戰:
7.不管是大陸或臺灣,基督教信仰與中國思想的對話仍是重要課題。唯其對話按現實需要,應更多走向對「民主」對「法治」等觀點的異同處,而不直接沿用過去的「會通」方法。因為邁向民主法治的過程中,最後還是觸碰到文化的根的問題。不過,大陸曾被馬列思想強烈影響,臺灣則是被道教佛教、並文化本土化思想持續影響,所以基督教信仰在台海兩岸思想對話,應當會有不同的著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