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18基督教論壇報
【作者:◎蔡麗貞】
(第四章)末底改將仇人哈曼計劃滅絕猶太人的消息告訴以斯帖,並囑咐以斯帖去見皇上,為本族人在王面前懇切祈求。
四﹑以斯帖沉著行動
以斯帖原先有些遲疑﹑為難,因為她已經有卅日未蒙皇帝召見,可能已經失寵。面對末底改強勢留給她兩個選擇﹕或是冒死去見王(四章8節)﹔或是閉口不言,使她和父家的人喪生(四章14節),二選一的局面,使得以斯帖沒有轉圜的餘地。末底改對以斯帖的態度也反映出猶太人在逆勢中的信心與爭取生存機會的決心。
1989年我在英國求學完成的前夕,正好發生天安門事件,全亞伯丁城的中國人都團結起來,預備上街示威遊行。有一天黃潁航老師來研究室找我,希望我參加這個遊行。我有些猶豫,因為學業已經進行到緊鑼密鼓的階段,不宜分心。
黃老師在我研究室門口遊說約廿分鐘,看我意志還未動搖,突然冒出以斯帖記四章14節的話﹕「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使我不得不舉起白旗投降,如今想起來仍是又好氣又好笑。
破釜沉舟的決心
四章14節「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成為以斯帖記的鑰節,不但強調人在危難﹑困頓中的責任與行動,更是凸顯神的眷顧﹑供應的作為,以及掌控全局的權柄。
本書作者一開始就表明,以斯帖被選為王后即是神用來預備拯救猶太人的方式。「從別處得解脫」(四章14節)應該就是指神的解救。
「我若死就死吧﹗」(四章16節)表明了以斯帖的順服意願以及勇敢決心。正如但以理所說﹕「即或不然」,我們也不敬拜你們的神像(但以理書三章18節)﹔即使神的拯救未及時來到,我們也必須抱著必死的決心。被燒死就燒死吧﹗這是一種破釜沉舟的決心。
猶太人有但以理兩次大難當頭蒙神拯救的驚險故事(但以理書三﹑六章),基督教有使徒彼得被天使救出監獄,以及保羅與西拉禱告唱詩震開監獄的門的神蹟故事(使徒行傳十二﹑十六章)。但是人類最寶貴的救恩卻是因為基督在危難中被神徹底離棄而完成的。
「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當耶穌在作這個痛苦的呼喊時,他離上帝最遙遠,神好像隱藏起來,好像棄絕他,可是那一刻耶穌卻最靠近我們,因為耶穌以真實的人性,親自代替人承受罪的咒詛與死亡的痛苦。表面上基督的死亡好像一敗塗地(文鮮明,史懷哲),卻是神最大的勝利,因為基督至死順服。
苦難中仍堅信神
明末清初,天主教有不少耶穌會的宣教士服務於朝廷,但是也面對不少反對聲浪,譬如康熙的輔政大臣鰲拜就不喜歡西教士。順治十七年(1660年)有地方官員誣告西教士陰謀不軌,湯若望﹑南懷仁等人被抓下監待審。
當時京城連續五天大地震,人心惶惶,朝廷大懼。世祖的母后為宣教士代求,西教士才獲開釋。我每逢教書講到此故事,就對學生說﹕碰到這種境遇時,你們恐怕都必須抱著預備殉道的決心。
日本小說家遠藤周作的成名小說《沉默》深刻地描繪大逼迫時期,日本的信徒如何面對神似乎隱藏與沉默的表現。「我若死就死吧﹗」以及「即或不然」的決心,並非是消極﹑絕望的吶喊,而是我們在關鍵時刻﹑危難當頭,仍持守信心,仍懷抱希望。
約伯曾在苦難中埋怨神,但不放棄信仰,撒但後來就消失,不再出現。苦難中仍堅信神,這對撒但是威脅。
(作者為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授﹑待續)
四﹑以斯帖沉著行動
以斯帖原先有些遲疑﹑為難,因為她已經有卅日未蒙皇帝召見,可能已經失寵。面對末底改強勢留給她兩個選擇﹕或是冒死去見王(四章8節)﹔或是閉口不言,使她和父家的人喪生(四章14節),二選一的局面,使得以斯帖沒有轉圜的餘地。末底改對以斯帖的態度也反映出猶太人在逆勢中的信心與爭取生存機會的決心。
1989年我在英國求學完成的前夕,正好發生天安門事件,全亞伯丁城的中國人都團結起來,預備上街示威遊行。有一天黃潁航老師來研究室找我,希望我參加這個遊行。我有些猶豫,因為學業已經進行到緊鑼密鼓的階段,不宜分心。
黃老師在我研究室門口遊說約廿分鐘,看我意志還未動搖,突然冒出以斯帖記四章14節的話﹕「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使我不得不舉起白旗投降,如今想起來仍是又好氣又好笑。
破釜沉舟的決心
四章14節「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成為以斯帖記的鑰節,不但強調人在危難﹑困頓中的責任與行動,更是凸顯神的眷顧﹑供應的作為,以及掌控全局的權柄。
本書作者一開始就表明,以斯帖被選為王后即是神用來預備拯救猶太人的方式。「從別處得解脫」(四章14節)應該就是指神的解救。
「我若死就死吧﹗」(四章16節)表明了以斯帖的順服意願以及勇敢決心。正如但以理所說﹕「即或不然」,我們也不敬拜你們的神像(但以理書三章18節)﹔即使神的拯救未及時來到,我們也必須抱著必死的決心。被燒死就燒死吧﹗這是一種破釜沉舟的決心。
猶太人有但以理兩次大難當頭蒙神拯救的驚險故事(但以理書三﹑六章),基督教有使徒彼得被天使救出監獄,以及保羅與西拉禱告唱詩震開監獄的門的神蹟故事(使徒行傳十二﹑十六章)。但是人類最寶貴的救恩卻是因為基督在危難中被神徹底離棄而完成的。
「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當耶穌在作這個痛苦的呼喊時,他離上帝最遙遠,神好像隱藏起來,好像棄絕他,可是那一刻耶穌卻最靠近我們,因為耶穌以真實的人性,親自代替人承受罪的咒詛與死亡的痛苦。表面上基督的死亡好像一敗塗地(文鮮明,史懷哲),卻是神最大的勝利,因為基督至死順服。
苦難中仍堅信神
明末清初,天主教有不少耶穌會的宣教士服務於朝廷,但是也面對不少反對聲浪,譬如康熙的輔政大臣鰲拜就不喜歡西教士。順治十七年(1660年)有地方官員誣告西教士陰謀不軌,湯若望﹑南懷仁等人被抓下監待審。
當時京城連續五天大地震,人心惶惶,朝廷大懼。世祖的母后為宣教士代求,西教士才獲開釋。我每逢教書講到此故事,就對學生說﹕碰到這種境遇時,你們恐怕都必須抱著預備殉道的決心。
日本小說家遠藤周作的成名小說《沉默》深刻地描繪大逼迫時期,日本的信徒如何面對神似乎隱藏與沉默的表現。「我若死就死吧﹗」以及「即或不然」的決心,並非是消極﹑絕望的吶喊,而是我們在關鍵時刻﹑危難當頭,仍持守信心,仍懷抱希望。
約伯曾在苦難中埋怨神,但不放棄信仰,撒但後來就消失,不再出現。苦難中仍堅信神,這對撒但是威脅。
(作者為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授﹑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