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2-06基督教論壇報
在本文開始以前,讓我先講一個五十多年前,我出糗的笑話。那是我剛到美國以後的第一個暑假,我決定用積蓄好好地玩一玩。於是,我到銀行去買旅行支票。
銀行的出納問我:「你要怎樣的denomination﹖」
我脫口而出:「Baptist。」
她說:「先生,我不是問你的宗教信仰,我要知道你這500塊錢要怎樣分配,例如需要幾張50元、20元等等。」
天啊,我怎麼知道denomination可以作那個解釋呢﹖等我回家找一找字典,Mr. Webster居然把她的解釋,編列在我的了解─宗教的宗派之上。我明白了,宗派就是一個整體中的小單位。
宗派的形成
一、 歷史的探討
1.耶路撒冷會議
早期的教會已經有分宗派的傾向。聖經上是這麼說的:有些人從猶太來到安提阿,開始教導信徒們說:「除非你們遵照摩西的法律接受割禮,不能得救。」為了這個問題,保羅和巴拿巴兩個人跟他們發生了劇烈的爭辯。因此,大家決定派保羅、巴拿巴和當地教會的幾個人上耶路撒冷去,向使徒和長老們請示這件事。(參使徒行傳十五章1-2節)
幸好在耶路撒冷開會的時候,雙方獲得共識,教會沒有分裂,各方的意見得到整合。當時這兩個教會雖然沒有分開,但是我們看到中間的確有問題存在。
2.希臘和拉丁語系的教會
在教會的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東西兩個地區,東方用希臘話,西方用拉丁話;再加上各地區的民族性不同,好比東方重思考,好靜思默想,而西方重組織,好紀律守法。兩者都好,但終會走在兩條不同的道路上。
主後三二五年康士坦丁召開的尼西亞會議,雖為亞流糾紛而開,出席人士多為東方教會,西方教會僅象徵性的出席。但在耶穌受難的日期上,西方教會卻大獲全勝。西方教會主張在星期五記念,而東方教會卻堅持在尼散月的十四或十五日,會議中爭論不休。嗣後,東方的政治力量集中於康士坦丁堡,而在西方,羅馬教會儼然在政治及宗教上都取得領導的地位。
東方教會不斷在教義上爭辯,而西方的羅馬卻在教會發展上增長。直到第四次大公議會在迦克墩召開,西方教會僅教宗之代表及少數人士出席,但是因為教宗利歐的「大卷(Tome)」在最後的迦克墩信經中佔了絕對優勢的地位,西方教會再一次獲得勝利。從此,希臘、拉丁語系教會獲得了一次整合,承認這信經的內容是基督論的正統教義,連後世更正教也如此承認。但是東西兩方的教會雖不能稱之為宗派,但是已然形成兩個分支則是不能否認的事實。
3.更正教的興起
一五一七年十月卅一日,馬丁路德在威登堡城教堂大門張貼了「九十五條」意見,希望能與同道作學術的研究,研討會沒有成功,竟成了改教運動的導火線。
今天我們不準備討論這眾所週知的路德運動,因為到那時為止,至多只有三派:希臘語系的東正教,拉丁語系的羅馬大公教和路德的抗議宗。在討論更正教的許多宗派的時候,在區利赫(Zurich)的慈運理的運動十分重要。因為那才是更正教宗派的開始。
因為對主餐的看法不同,路德主張基督的身體臨在,而慈運理卻把主餐當作記念性質,雙方各自表態而未獲協議,終致各奔前程。以後,我們看到重洗派、瑞士南部法語系統改革的加爾文、英國的國家教會等等,那時正是百花齊放,非專攻這門學問的人不得知其梗概。
二、 宗派興起的原因
1.地區性、民族性和個性不同
地區、語言及民族性的不同,可能促成宗派的形成,上面已約略提及,不再贅述;但是領導人的個性也有極大的關係。好比路德和慈運理個性不同,經驗、觀點不同,實在很難相處,勉強在一起,還不如分開各做各的,較少摩擦,而有利事工。
2.教義的差別
上面所舉路德和慈運理是在主餐上看法分歧,但是後世的發展,許多教義的不同了解都足以使教會分裂。如耶穌基督釘十字架是為萬人,還是為救他所揀選的人﹖應該在安息日禮拜還是在主日禮拜﹖還有好些局外人認為不值得爭辯的議題,正因為他們都是熱心人士,他們認為非辯清楚不行,使得彼此間壁壘分明,成為不同的宗派。
3.教制(polity)的分別
說來奇怪,教會所愛好的教會組織竟然那麼像政府。我們有君主立憲制,如天主教;有諸侯分治制,如聖公會;有代議制,如長老會;有地方自治制,如浸信會。這是舉其顯著的,其中還有許多不同的差別,形成了不同的宗派。
4.個人的恩怨
這是我最不喜歡看見的,但竟然常常出現。因為在教會中,個人的恩怨是多麼不屬靈的事,所以經常有體面堂皇的包裝,那就是教義。當然存心分手,何患無詞,這是最令人痛心的事。
宗派的功過
一、宗派的功
從這次研討會所舉辦的「近代中國的基督教宗派」琳瑯滿目的論文就知道,宗派之功不可磨滅。近代的宣教運動都是由這些宗派帶動的,每一個宣教士的奉獻蒙召都有可歌可泣的事蹟,他/她們的見證,在許多地方的孤軍奮鬥,尤其值得佩服。
今天許多在大陸的教會仍是這些宗派所差遣的宣教士所種植的果子。我們一定要歸功給他們。包括今天我們所用的聖經也是他們的傑作─宗派的人才和宗派的經濟。
普世基督教運動(Ecumenical movement)的名字,ecumenical是從希臘文「家」而來,這個家太大了,很難使人效忠。雖然大家都呼籲要成全大我,為國家、為社會,但是除非在國家生死存亡關頭,其效果不彰;但是人人對他的小我、自己的家,一般說來,還是習慣地會照顧的。
宗派是小我,有它的歷史性、地域性、文化性。在某個環境中生長了某一宗派:信義會之於歐洲及北歐和美國之那地區之移民,安立甘會之於英國,美南浸信會之於美國南方的鄉鎮,屢試不爽。
宗派在某地之蔓延,當地人民之接受,從人的觀點,這是非常重要的。宗派之功就在於此,使人有「歸家」的感覺,連一首歌、一篇講道都讓人有認同感。當這個「家」受感,要差派宣教士的時候,自會有最優秀的信徒應召,需要禱告及經濟支援的時候,也有最佳的回應。
二、宗派的過
上一段我講功的時候,我要用的英文是denomination,而這一段請允許我在那字上加一點附件,那是denominationalism,宗派主義。無論哪一個宗派,它最主要宣揚的是基督,但若有一天,他們惟我獨尊,有意宣揚自己的基督,也就是「信義會『記』」基督,「安立甘『記』」基督,或是「美南浸信會『記』」基督的時候,就有問題了。信徒過分愛自己宗派的時候是會形成這種傾向的。我得說這是人之常情,要隨時警惕,方能避免;因為每個人在特定的環境中長大,很難看到另一方面的「景色」。
宗派的本身是帶有文化色彩的。宣教士到一個新的國家,面臨另一種文化,對他來說是很大的衝擊。拿上述的三個宗派來說,中國人不大講法律(即使在法律的領域,我們還要加一句「法律不外乎人情」),我們的鄉紳不是英國的鄉紳,我本人是浸信會的教友,但我很難成為美南浸信會的教友,因為我沒有生在美國的南方,我的祖父沒有參加過美國的南北戰爭。
我要說的是:基督是人人需要的,但是穿某一種外衣的基督會令人陌生。宣教士是宣揚文化,還是宣揚基督﹖他們的答案一定是基督,我也相信他們的答案是誠懇的,但是帶著自己文化的基督是難免的。從我的觀點來說,我們要的是基督,不要文化。
宣教士不但有宗派,還有國籍,他是用護照到我們的國家。假如他的國家利益跟中國的國家利益有衝突時,真的很難。他會無意間成為自己國家「殖民」政策的幫凶嗎﹖他會不會有「白種人的責任(white man's burden)」的心態。某些讚美詩表現得相當露骨。我們是感激,還是敬謝不敏﹖
中國基督教宗派的未來
中國基督教已經沒有宗派。雖然有些信徒願意在星期六(安息日)禮拜,有些信徒喜歡在星期日下午擘餅;各人可以按照各人的喜好,仍是一個教會。中國的教會是蒙福的。這正是聖經所說的:「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八章28節)
每當在中國旅行,一位主的老僕人或使女告訴我,他或她是「某某會『底』」的時候,我都心痛,心痛的原因是沒有宗派的他,是在福中,他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但是我再思考的時候,我發覺也許是我的多慮,他或她僅是「君子不忘本」。但是如果那某某會有一天來了,也可自由地組織教會,或暗暗地組成教會,那才真正使我傷心了。不知道有多少的宗派在等那一天的來臨。他不知道沒有外來宗派,而發展自己的教會,是多美的事。
國內的教會常把宗派的離開中國視為剪斷「臍帶」的時刻。既然我們已經獨立成長了,不要再去認「乾爹」、「乾媽」了;至於主內的幫助,則是隨時需要的,因為我們是「一家人」啊!
至於海外的教會大部分已相當獨立,經濟上、治理上、傳揚上都相當成熟,毋須依賴另一個教會(宗派)。許多教會已經夠成熟,可以討論某些教義、禮儀、傳統等的意義和其在本地的可行性,大可不必墨守成規。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只有基督和祂的教會,沒有宗派。
再回到我的笑話。當那位行員女士把旅行支票交給我的時候,我固然關心我的denomination,可是更重要的是整數!不是denominations,是Church!那時,我彷彿聽到一個微小而肯定的聲音在禱告:「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約翰福音十七章22-23節)(作者為亞洲浸信會神學研究院院長)
銀行的出納問我:「你要怎樣的denomination﹖」
我脫口而出:「Baptist。」
她說:「先生,我不是問你的宗教信仰,我要知道你這500塊錢要怎樣分配,例如需要幾張50元、20元等等。」
天啊,我怎麼知道denomination可以作那個解釋呢﹖等我回家找一找字典,Mr. Webster居然把她的解釋,編列在我的了解─宗教的宗派之上。我明白了,宗派就是一個整體中的小單位。
宗派的形成
一、 歷史的探討
1.耶路撒冷會議
早期的教會已經有分宗派的傾向。聖經上是這麼說的:有些人從猶太來到安提阿,開始教導信徒們說:「除非你們遵照摩西的法律接受割禮,不能得救。」為了這個問題,保羅和巴拿巴兩個人跟他們發生了劇烈的爭辯。因此,大家決定派保羅、巴拿巴和當地教會的幾個人上耶路撒冷去,向使徒和長老們請示這件事。(參使徒行傳十五章1-2節)
幸好在耶路撒冷開會的時候,雙方獲得共識,教會沒有分裂,各方的意見得到整合。當時這兩個教會雖然沒有分開,但是我們看到中間的確有問題存在。
2.希臘和拉丁語系的教會
在教會的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東西兩個地區,東方用希臘話,西方用拉丁話;再加上各地區的民族性不同,好比東方重思考,好靜思默想,而西方重組織,好紀律守法。兩者都好,但終會走在兩條不同的道路上。
主後三二五年康士坦丁召開的尼西亞會議,雖為亞流糾紛而開,出席人士多為東方教會,西方教會僅象徵性的出席。但在耶穌受難的日期上,西方教會卻大獲全勝。西方教會主張在星期五記念,而東方教會卻堅持在尼散月的十四或十五日,會議中爭論不休。嗣後,東方的政治力量集中於康士坦丁堡,而在西方,羅馬教會儼然在政治及宗教上都取得領導的地位。
東方教會不斷在教義上爭辯,而西方的羅馬卻在教會發展上增長。直到第四次大公議會在迦克墩召開,西方教會僅教宗之代表及少數人士出席,但是因為教宗利歐的「大卷(Tome)」在最後的迦克墩信經中佔了絕對優勢的地位,西方教會再一次獲得勝利。從此,希臘、拉丁語系教會獲得了一次整合,承認這信經的內容是基督論的正統教義,連後世更正教也如此承認。但是東西兩方的教會雖不能稱之為宗派,但是已然形成兩個分支則是不能否認的事實。
3.更正教的興起
一五一七年十月卅一日,馬丁路德在威登堡城教堂大門張貼了「九十五條」意見,希望能與同道作學術的研究,研討會沒有成功,竟成了改教運動的導火線。
今天我們不準備討論這眾所週知的路德運動,因為到那時為止,至多只有三派:希臘語系的東正教,拉丁語系的羅馬大公教和路德的抗議宗。在討論更正教的許多宗派的時候,在區利赫(Zurich)的慈運理的運動十分重要。因為那才是更正教宗派的開始。
因為對主餐的看法不同,路德主張基督的身體臨在,而慈運理卻把主餐當作記念性質,雙方各自表態而未獲協議,終致各奔前程。以後,我們看到重洗派、瑞士南部法語系統改革的加爾文、英國的國家教會等等,那時正是百花齊放,非專攻這門學問的人不得知其梗概。
二、 宗派興起的原因
1.地區性、民族性和個性不同
地區、語言及民族性的不同,可能促成宗派的形成,上面已約略提及,不再贅述;但是領導人的個性也有極大的關係。好比路德和慈運理個性不同,經驗、觀點不同,實在很難相處,勉強在一起,還不如分開各做各的,較少摩擦,而有利事工。
2.教義的差別
上面所舉路德和慈運理是在主餐上看法分歧,但是後世的發展,許多教義的不同了解都足以使教會分裂。如耶穌基督釘十字架是為萬人,還是為救他所揀選的人﹖應該在安息日禮拜還是在主日禮拜﹖還有好些局外人認為不值得爭辯的議題,正因為他們都是熱心人士,他們認為非辯清楚不行,使得彼此間壁壘分明,成為不同的宗派。
3.教制(polity)的分別
說來奇怪,教會所愛好的教會組織竟然那麼像政府。我們有君主立憲制,如天主教;有諸侯分治制,如聖公會;有代議制,如長老會;有地方自治制,如浸信會。這是舉其顯著的,其中還有許多不同的差別,形成了不同的宗派。
4.個人的恩怨
這是我最不喜歡看見的,但竟然常常出現。因為在教會中,個人的恩怨是多麼不屬靈的事,所以經常有體面堂皇的包裝,那就是教義。當然存心分手,何患無詞,這是最令人痛心的事。
宗派的功過
一、宗派的功
從這次研討會所舉辦的「近代中國的基督教宗派」琳瑯滿目的論文就知道,宗派之功不可磨滅。近代的宣教運動都是由這些宗派帶動的,每一個宣教士的奉獻蒙召都有可歌可泣的事蹟,他/她們的見證,在許多地方的孤軍奮鬥,尤其值得佩服。
今天許多在大陸的教會仍是這些宗派所差遣的宣教士所種植的果子。我們一定要歸功給他們。包括今天我們所用的聖經也是他們的傑作─宗派的人才和宗派的經濟。
普世基督教運動(Ecumenical movement)的名字,ecumenical是從希臘文「家」而來,這個家太大了,很難使人效忠。雖然大家都呼籲要成全大我,為國家、為社會,但是除非在國家生死存亡關頭,其效果不彰;但是人人對他的小我、自己的家,一般說來,還是習慣地會照顧的。
宗派是小我,有它的歷史性、地域性、文化性。在某個環境中生長了某一宗派:信義會之於歐洲及北歐和美國之那地區之移民,安立甘會之於英國,美南浸信會之於美國南方的鄉鎮,屢試不爽。
宗派在某地之蔓延,當地人民之接受,從人的觀點,這是非常重要的。宗派之功就在於此,使人有「歸家」的感覺,連一首歌、一篇講道都讓人有認同感。當這個「家」受感,要差派宣教士的時候,自會有最優秀的信徒應召,需要禱告及經濟支援的時候,也有最佳的回應。
二、宗派的過
上一段我講功的時候,我要用的英文是denomination,而這一段請允許我在那字上加一點附件,那是denominationalism,宗派主義。無論哪一個宗派,它最主要宣揚的是基督,但若有一天,他們惟我獨尊,有意宣揚自己的基督,也就是「信義會『記』」基督,「安立甘『記』」基督,或是「美南浸信會『記』」基督的時候,就有問題了。信徒過分愛自己宗派的時候是會形成這種傾向的。我得說這是人之常情,要隨時警惕,方能避免;因為每個人在特定的環境中長大,很難看到另一方面的「景色」。
宗派的本身是帶有文化色彩的。宣教士到一個新的國家,面臨另一種文化,對他來說是很大的衝擊。拿上述的三個宗派來說,中國人不大講法律(即使在法律的領域,我們還要加一句「法律不外乎人情」),我們的鄉紳不是英國的鄉紳,我本人是浸信會的教友,但我很難成為美南浸信會的教友,因為我沒有生在美國的南方,我的祖父沒有參加過美國的南北戰爭。
我要說的是:基督是人人需要的,但是穿某一種外衣的基督會令人陌生。宣教士是宣揚文化,還是宣揚基督﹖他們的答案一定是基督,我也相信他們的答案是誠懇的,但是帶著自己文化的基督是難免的。從我的觀點來說,我們要的是基督,不要文化。
宣教士不但有宗派,還有國籍,他是用護照到我們的國家。假如他的國家利益跟中國的國家利益有衝突時,真的很難。他會無意間成為自己國家「殖民」政策的幫凶嗎﹖他會不會有「白種人的責任(white man's burden)」的心態。某些讚美詩表現得相當露骨。我們是感激,還是敬謝不敏﹖
中國基督教宗派的未來
中國基督教已經沒有宗派。雖然有些信徒願意在星期六(安息日)禮拜,有些信徒喜歡在星期日下午擘餅;各人可以按照各人的喜好,仍是一個教會。中國的教會是蒙福的。這正是聖經所說的:「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八章28節)
每當在中國旅行,一位主的老僕人或使女告訴我,他或她是「某某會『底』」的時候,我都心痛,心痛的原因是沒有宗派的他,是在福中,他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但是我再思考的時候,我發覺也許是我的多慮,他或她僅是「君子不忘本」。但是如果那某某會有一天來了,也可自由地組織教會,或暗暗地組成教會,那才真正使我傷心了。不知道有多少的宗派在等那一天的來臨。他不知道沒有外來宗派,而發展自己的教會,是多美的事。
國內的教會常把宗派的離開中國視為剪斷「臍帶」的時刻。既然我們已經獨立成長了,不要再去認「乾爹」、「乾媽」了;至於主內的幫助,則是隨時需要的,因為我們是「一家人」啊!
至於海外的教會大部分已相當獨立,經濟上、治理上、傳揚上都相當成熟,毋須依賴另一個教會(宗派)。許多教會已經夠成熟,可以討論某些教義、禮儀、傳統等的意義和其在本地的可行性,大可不必墨守成規。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只有基督和祂的教會,沒有宗派。
再回到我的笑話。當那位行員女士把旅行支票交給我的時候,我固然關心我的denomination,可是更重要的是整數!不是denominations,是Church!那時,我彷彿聽到一個微小而肯定的聲音在禱告:「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約翰福音十七章22-23節)(作者為亞洲浸信會神學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