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正視新時代運動思潮


1994-02-27基督教論壇報
  【作者:吳庶深】  
 陳韻琳姊妹在「現代思潮與福音工作」一文中,對基督徒如何回應當代思潮有廣泛及全面的討論,作者為求更具體的回應,乃以美國盛行多年及臺灣正發展中的「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加以說明。我們若要有效回應當代思潮,必須要對思潮本質有所瞭解,並對後現代化中人心靈的需要有所體會,及以基督信仰的態度予以正確的回應。

分析思潮本質
我們可從思潮產生的背景、主要的內容及所產生的影響,來分析新時代運動。

新時代運動是一源於一九六O年代美國社會文化及宗教思潮的運動。由於當時社會缺乏活潑有力的世界觀,加上越戰及新進科技的廣傳,以及東方宗教思想的衝擊,為「新時代運動」提供一個良好的時機與環境,使之如野火般的蔓延發展。

新時代運動的思想、觀念包含很廣,像吸塵器似的吸收了東、西方宗教哲學觀念,並融合一些與其意識型態相同的現代科學及心理學。最早,它是集中強調個人價值和生活型態的改變,進入八O年代以後,它逐漸加強一些社會性活動,而與「人類潛能運動」、「生態環境運動」、「綠色和平運動」和「女性婦解運動」結合,其影響力已滲透至社會文化許多層面。

史密斯(Smith)(1992)在「當代神學手冊」中,指出新時代思潮主要有下列四種內容:(1)「泛神論」:萬物皆是神;(2)輪回學說:人透過自己努力便可得超越,不需要耶穌的救贖;(3)「相對主義」:認為沒有絕對的真理與道德觀;(4)神秘經歷的追求:強調意識上的改變,追求神秘的經驗,以取代上帝的啟示—聖經。所以,新時代運動的許多觀點與基督信仰是不一致的。

後現代人心特徵
某一些思潮之所以能盛行,有一個主要原因是能反映個人內心的現況及需要。蔡元雲醫師(1993)曾指出在後現代文化的洪流下,個人的心理有下列特徵:
1.追求歡樂:「現代主義」強調理性,相信人的思想能力,「後現代主義」則質疑理性,尋求感性的滿足。感性的滿足是追求現時快感,只會使人不斷追逐,以致沈溺,但內心卻仍然虛空。教會的使命不是為了使人得到感性上的片刻滿足,必須靈性、理性及感性並重,才能回應後現代人心靈的需要。

2.尋求親密:「現代社會」迷信科技,「後現代社會」洞察科技讓人疏離,於是人便尋求親密。在「後現代社會」中,一般人往往以身體的親密,取代感情上或心靈上的親密,於是造成更嚴重的疏離。教會是一群蒙神所愛的人所組成,但教會需努力落實肢體閑彼此相愛的生活,才能滿足後現代化大眾之心理需要。

3.探求靈性:史耐德(Snyder)預測未來十年有宗教大復興,「現代人」高舉科學、批判宗教,將一些神秘現象「解碼化」(decode):「後現代人」卻尋求意識上的突破,於是用各種方法尋求超然的經歷。因此,各種異端邪教興起,心理學亦產生新的學派—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超覺靜坐、坐禪大行其道,新時代運動也應運而生。

面對諸般虛假靈性的挑戰,教會應加強教導會眾與神建立真正的靈性關係。

分別為聖
以研究新時代最著名的格魯修斯( Groothuis)(1989)曾指出基督徒當以下列三種態度來回應:
1.分離(Separation):分別為聖是聖經重要的教導之一,基督徒應遠離墮落、犯罪的社會文化特質及流行思潮。新時代的世界觀是反對基督信仰,因為新時代運動強調神是種能量、不具道德性,沒有位格,同時還強調人要靠己身的努力,透過輪回才能獲得救贖,這和基督教所說神是獨一的真神,是有絕對的道德性與位格,且人一定要靠基督受死與復活得救贖,是截然不同的,故兩者在許多觀念上完全不能共存。所以一個人不能同時事奉兩個主(太六24);要事奉上帝就不能事奉新時代運動,一個基督徒應以愛心說誠實話,向新時代者表達:「不能苟同」。

2.轉換(Transformation):轉換是應用基督信仰的世界觀,面對我們所處的文化與思潮,以求榮耀上帝之名(林前十31;西三17)。在基督教歷史發展中,透過基督信仰真理的分享,促進社會產生動態性及建設性的改變,例如:強調尊重人權,支援解放奴隸、公開指責假冒為善、支援社會改革、支援教育平民化,和反對強迫接受新時代的教育觀等。

3.對話(Conversation):雖然世界上有些天化特質及思潮是邪惡的,但仍有一些是上帝所喜悅的,求上帝賜給我們屬靈的智慧能加以區別。保羅在雅典傳福音時,看到滿城都是偶像,還有人拜「未識之神」,保羅心裏著急,並向雅典人說明基督教信仰的上帝,他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他倒將自己的生命、氣息、萬物賜給人,在分享福音時,保羅也引用當時的希臘思想,加以補充說明(徒十七27~28)。

新時代思想中,雖然大部分與基督信仰不符合,仍有部分觀念與基督信仰觀念相近,例如:強調環保運動、追求全人健康、重視女性基本人權等,我們可進一步與其對話及溝通。

竭力爭辯
新時代運動在一九六O年代開始發展,並於一九八O年代盛行,當時美國教會面對新時代思潮普遍缺乏回應,認為教會的主要工作在傳福音,不需要花時間及精力去批判新時代的信仰,上帝自會保守教會。但是教會歷史告訴我們,每當教會失去回應現代思潮職責時,忘記「…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的爭辮。」(猶3)時,錯誤的教義及異端邪說就趁機興起。

因此,故美籍教派專家窩爾特·馬丁( Walter Martin)告訴我們,回應當代思潮必需要『立即性』,正如聖經所說:「只要心裏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三15)(作者為基督書院專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