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安室奈美惠旋風與社會商品化的思考 ~ 陳彥豪


1997-06-07基督教論壇報

被日本娛樂界譽為七十年來獨一無二的偶像安室奈美惠,為什麼會把象徵“大量製造”、“商品化”的條碼嵌在自己的手腕上?
隨著“小室家族”成員魚貫地進入會場,記者會的主要“焦點”——安室奈美惠也終於走了出來。站到定位之後,全身被黑衣黑褲所籠罩的安室,面無表情地時而低頭發呆、時而左顧右盼,正好與其他同門藝人極盡討好地露齒揮手形成強烈的對比。鎂光燈此起彼落之餘,媒體同業們的心中其實都暗暗叫苦(這麼喜歡臭著臉上報紙嗎?),不過,就在大家無可奈何之際,卻有一位攝影記者用長鏡頭拍到安室右手手腕上的一塊剌青,一塊以“數位條碼”?圖案的剌青。
安室的剌青
什麼是“數位條碼”?“數位條碼”其實是最近幾年百貨業者在進行“物流管理電腦化”上的一個小工具。這種以許多條粗細不同、長短一致的直線所排成的長方形圖案,通常是以貼紙的型式黏在商品上,“數位條碼”經過“光學掃瞄器”的照射解讀,便可以在連線的電腦上得到這個貨品的目前單價、貨號貨名、折扣情況……等等的資料。由於“數位條碼”是管理“大量製造”、“商品多元化”消費巿場的有效工具,目前已經廣見於本地的超巿與超商之中。不過,被日本娛樂界譽為七十年來獨一無二的偶像、事實上也的確具有獨立人格的安室,為什麼會把象徵“大量製造”、“商品化”的條碼嵌在自己的手腕上?同業們的反應不一,有的人只關心條碼上的“價錢”,然後引來一陣笑罵,也有一部份人則開始揣想:在重重的商業包裝、與相對而來的“言語、行動限制”之下,安室是否已經意識到自己是一直在被業主們“商品化”、意識到自己只是一株被迫照著商業策略與方向生長的“搖錢樹”?如果從這個聯想出發,手腕上的剌青、記者會上近乎抗議式的無言,都可能是安室奈美惠以一種更大分貝的音量,在會場之中吶喊著些什麼。
商品化邏輯充斥
“所有一切都可以商品化”的觀念,其實正以一種空前的速度在新世代的價值體系中蔓延滲透著:因為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有個價錢,也因此東西與東西之間是“相對廉價”的。要在“相對廉價”的體系之中攫取最大的利潤,一般商品的行銷大致上會採取以下三項策略:“不斷翻新”、“限量供應”、“以媒體宣傳造成“流行壓力’”。這套策略,除了在前一陣子的“喬登專用鞋”上獲得完整的應用之外,在安室“外型、曲風上的多變”(不斷翻新)、“記者會上的惜‘笑’如金、保持距離”(限量供應)、“媒體清一色地誇大報導演唱會的賣座與轟動”(以媒體宣傳造成“流行壓力”),基本上也沒有跳出上述的商品的“包裝”與“行銷”模式。
流行無罪的吊詭
“賺錢”基本上是無罪的,但是,因為行銷思考所帶出來的“所有一切都可以商品化”觀念,卻在無形之中造成社會價值觀的嚴重扭曲:既然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有個價錢,那麼“金錢”當然是衡量一切價值的最終標準了!於是,部分青少年會以穿戴名牌服飾、蒐羅流行物件來“襯托”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價值”、滿足“突顯個人存在意義”的內在需求;青少年的另一個內在需求是“與大環境取得適當的和諧”,也就是有“被團體認同”的需要,任何被冠以“流行”的現象,例如演唱會、偶像、新式餐飲……等等,也會在媒體宣傳所形成的壓力之下,成為部分青少年同儕團體中的必修課程。
不過,上面所提出來的兩個驅動力,最後都會逼使青少年面對一個最終的問題:“如何才能滿足這許多的需求,錢要從那裡來?”“錢總是不夠用!”的困擾,對於成人世界應該並不陌生,不過相同的困境對於還不能確切分辨什麼是“必需”與“非必需”的青少年而言,所能造成的沮喪感與壓力可能超乎成人們的想像。
追求個人存在的意義”、並同時“與大環境維持適度的和諧”,是青少年邁向成熟人格的兩個座標,卻也是一個不假外求的自我開發過程。每個生命的面貌本來就不同,用心發掘並實現自己的特點,才是生命的真實意義。
在巿場上以金錢買得到的物品,你有,別人也會有,如何能襯托出自己的不同?美國目前興起一股“DIY”的風潮,不但是針對“商品化”大量製造所提出來的反省,也是要由“親自動手作”的過程中來肯定“人”受造的價?;流行歌曲中被過度簡化的愛情觀、價值觀,真的是世界運作的實情嗎?青少年在接受了這些簡化的邏輯之後,是把自己帶入更成熟更理性的世界,還是讓自己與世界更格格不入?
這其中的價值取捨與判斷,值得青少年、也值得青少年的家長們,在每一次的流行文化所帶來的衝擊中詳加思考。(作者為中國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