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知足常足


國語日報「老莊解答青少年的疑惑」專欄2007/2/28
作者:許雅喬


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你羨慕別人用的是名牌,住的是豪華別墅,吃的是山珍海味,乘坐的是進口名車,而感嘆自己只能買地攤貨,住老舊公寓,吃路邊攤,乘坐二手摩托車嗎?這些東西真的值得羨慕與自卑嗎?或者它們只是人心不「知足」的反映呢?

     人生來有各種層次的欲求,是人存在的動力,也是邁向成功的因素。但是為何「欲求」會帶給人負面的感受?問題就在於人的欲求是無止盡的,人心一旦有所欲,就會使盡各種方法和手段來達成,而其途徑不外兩種:

     一種是孜孜不倦的往正途求取。但是事物往往推陳出新,為了擁有更美好、更新奇的事物,常常會越求越好、越求越多,於是在追求過程中,不自覺的喪失自我,剩下的是求不得、求不滿足的痛苦。

     另一種是不擇手段,不走正道地求取。人苦於求不得或不滿足後,只好巧取豪奪,這將不單導致個人的痛苦,還會造成多數人,甚至整個社會痛苦。

     所以不管是哪一種方法,都顯現人常因為不知足而衍生災禍。就像想要得到金銀財寶、名牌、美食、華廈、名車,在沒有得到前,不免忐忑不安,既已得到,又怕失去,甚至感到不滿足,而讓自己成為物欲的奴隸。何況一個欲求的滿足,卻是另一個欲求的開始,這種不知足的心態,如何能使人「常樂」?
  
     在莊子〈山木〉寓言中,莊周到栗園遊玩,看見一隻怪異的鵲鳥從南面飛來,翅膀有七尺寬,眼睛直徑有一寸,經過時碰到莊周的額角而停在栗樹林中。

     莊周覺得奇怪,便問道:「這是什麼鳥?翅膀大而不高飛,眼睛大卻目光遲鈍?」於是好奇的追過去,拿起彈弓伺機射牠。

     就在這時,他看見了一隻蟬,正隱在樹蔭,忘了自身的安危。後頭卻有一隻躲在樹葉暗處的螳螂,正虎視眈眈地看著蟬,也忘了自身的安危。而最後方的鳥鵲也等著乘機搏擊螳螂,也忘了自身的安危。

     莊周看了,自我警惕說:「唉!這都是貪圖眼前的利欲,所以引來了禍害。」說來他掉頭就走。可是栗園的管理員卻以為他偷了栗子,緊追在後責問他。

     這個故事正好說明了:人若不適切地處理欲望的問題,往往奔求物欲而迷失了純樸的真心,最後恐怕連性命都不保。

     因此,想真正邁向幸福之路,便須轉化和疏解欲求,也就是在心性上達到純淨樸實,少私寡欲的境界。當然,寡欲要到什麼程度,又要如何培養健康而適度的欲求,活得知足自在,則端視個人的修為。

     莊子〈讓王〉的寓言中,孔子問顏回:「顏回呀!你家庭貧困,又住在陋巷,為什麼不做官呢?」

    顏回回答:「我有城外的五十畝田,種稻收成,足夠煮稀飯吃;城內的十畝田,種桑栽麻,足夠做衣服穿。彈琴可以消遣,跟著老師學道,又可以愉悅心志,所以我不願意出仕做官。」

    孔子臉色緩和地說:「很好呀!顏回有這樣的心志。我聽說:『知足的人不因利祿而勞苦自己;心意自得的人,遇到損失也不恐懼;修養內心的人,沒有得到爵位也不羞愧。』」

    可見,顏回像聖人一樣心如止水,欲於所該欲,止於所當止,自然就能安於平淡,甘之如飴,這才是知足之足,故能常足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