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老莊解答青少年的疑惑」專欄
作者:許雅喬
(本專欄未刊登之餘篇)
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你覺得治理國家是否策略越多越好?為政者是否越有作為越好?究竟什麼樣的治國方法,才能真正為百姓帶來福祉、安定和幸福的生活?
莊子〈馬蹄〉的寓言說,上古赫胥氏帝王的時代,百姓個個安居樂業而不知道做些什麼,走路也不知道去什麼地方,口裡含著食物嬉戲,吃飽飯就到處遨遊,人們就這樣無憂無慮的生活。到了後世聖人治理天下,創設禮樂改變天下人的行為,高懸仁義道德的標準安撫天下的人心,於是百姓就開始千方百計的追求智巧,爭先恐後的競逐利祿而不知停止,這也是聖人的過失啊!
這就是說「無為而治」才是聖人之治,過度有為反而導致更多弊端。但什麼是「無為而治」呢?老子說,治國的人,如果不崇尚及刻意標榜賢能的名位,人民便不會產生爭奪之心;如果不貴重難得的財貨,人民便不會產生竊奪之心;如果不顯露一己的好惡之欲,人心就不會惑亂。所以聖人的治國之道是:淨化人心中的欲念,滿足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減弱好勇鬥狠的意志,強壯健康的體魄。經常使人民安於不逞知能、不貪求嗜慾的素樸生活。這樣,使得那些智者不敢亂用才智去爭奪名利。像這樣的無為而治,將使所有的人都能安居樂業。
莊子〈天地〉的寓言說,諄芒東行到大海,恰巧在東海旁邊遇到苑風。苑風說:「你打算去那兒?」諄芒說:「打算去大海。」苑風又問:「去做什麼?」諄芒說:「大海的本性能讓萬川流入而不會溢滿,任人取用也不會枯竭,所以我想去遨遊。」苑風說:「那麼先生無意關心百姓嗎?希望聽聽聖人之治的方法。」諄芒說:「聖人的治化,雖然設置各種官吏,也實施不同政策,但處處適宜得體,拔擢賢能而不遺漏有才華的人,讓每個人都能看清事情的真實狀況,進而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教令言行都使百姓自覺和自動的順化,所以聖人只要揮手示意,四方百姓沒有不歸心的,這就是聖人的教化。」
聖人的教化就是效法天道,不刻意有為,也就是無心於為,才能收到無所不能為的效果。這即是說,君主若「無為」,也就是不造作和妄為,便能有條不紊的成就天下的事物。所以治國者必須不斷修養自己,遵循自然無為的道理,使萬物自然地化育,人民自會歸於寧靜,那麼天下便能趨於安定,不治而自治,這豈不是「無為而不為」的道理!
莊子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雖然偏向為君主立說,但亦適用於現今的人們,因為治理國家就像治理小團體,也就是處理人與人如何相處的問題,若我們在「無為」的心態待人接物,就能處處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無入而不自得,從而「無為而無不為」了。因此,我們應靈活應用老莊的道理、觸類旁通,否則只是一池死水,泛不起任何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