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老莊解答青少年的疑惑」專欄
作者:許雅喬
(本專欄未刊登之餘篇)
莊子說:「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
作夢與醒覺是兩種截然不同狀態,夢中明明真實存在,醒覺後卻是幻象,但我們要如何分辨這兩個世界呢?究竟那個是真實,那個是虛幻?我如何知道我現在不正在作夢呢?
莊子在〈齊物論〉的寓言說,睡夢中飲酒作樂的人,天亮醒來後卻碰到倒楣的事而痛哭流涕;睡夢中傷心哭泣的人,天亮醒來後卻快樂的打獵遊玩。當他們作夢的時候,不知自己在作夢。在夢之中又作了另一個夢,醒了之後,才知道一切都是夢。尤其人要等到有了「大覺」之後,才知道人生是一場大夢。可是有些愚笨的人,自以為醒著,好像什麼都很清楚,整天分判國君與臣子、高貴與貧賤的差別,真是固執極了!其實孔子和你都是在作夢,我說你在作夢,也是一種夢話。這樣的說法,眾人聽了似乎會認為是一種詭辯的談論。只有等萬世之後遇到大聖人,指點我的迷津,才能解開這個謎,但恐怕可遇不可求吧!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誰也無法回答「我是醒覺或作夢」的提問,畢竟人生如一場大夢,在大夢的整體概念中包含無限多的小夢,就像故事中說飲酒是夢、哭泣是夢、田獵是夢、夢中作夢是夢、醒覺也是夢。也許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了悟人生的大夢,但是誰又能保證這個有大智慧的人,不是也正在作夢呢!
莊子這種說法或許讓人感慨萬千,因為人生的一切若都是夢,那麼我們的努力又有何意義呢?〈大宗師〉的寓言提到,顏回問孔子說:「孟孫才的母親死了,他哭泣時沒有一滴流淚,心中不覺得悲傷,居喪期間也沒有哀痛。為何仍以善於處理喪事而聞名魯國?」
孔子回答說:「孟孫才處理喪禮的作法,確實盡善盡美,已經比懂得喪葬禮儀的人更進一層。因為孟孫才不知什麼是生,不知什麼是死,不知迷戀生前是什麼?不知死後是什麼?把生死視為自然的變化。只有我和你都在夢中未曾覺醒啊!我們每個人都以暫時擁有的形軀而互相和對方說,這就是『我』,可是誰又能知道我們所謂的『我』,其實並不是真的『我』。比如你作夢是一隻鳥翱翔在天上,或作夢變成一條魚在水底遊玩。現在,在這裡和我談話的你,不知道是覺醒的呢,或是在夢中呢?
可見,人生許多事就像夢和醒一樣難以分辨,如真假、好壞、貴賤、是非、有無、生死的世俗對立。假若我們困限在此,就會對人生感到虛妄與痛苦。因此,必須從一般事物的認識提升到更高層次的智慧,也就是說,我們要了然萬物都在不斷變化中,我也是變化的一物,切莫過於執著與獨斷,唯有在心靈上通達情理的順任自然,才能轉化人生的痛苦,從而活得逍遙自在。
尤其重要的是,既然人生如夢般的變化與不可預料,可知人生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所以人若能發揮創造力將夢想化為理想,勇敢追求夢想,你就是一個偉大的夢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