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20基督教論壇報
【作者:吳子平】
這是一部在美國轟動半年的宗教電影,但卻是叫許多好萊塢人士大跌眼鏡的影片。由著名影星梅爾吉勃遜自掏腰包﹑出資兩千五百萬美元拍攝,自上片以來,兩個星期一直維持最佳票房記錄,文化界與宗教團體對它讚譽有加,更獲得教會鼎力的支持。
故事一氣呵成
《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台灣譯名︰《受難記︰最後的激情》)劇情描述耶穌被釘十字架前十二小時的經歷。梅爾吉勃遜強調全片自始至終﹑每一個情節都經過縝密考證,並且是以如履薄冰的心情拍攝完成。應邀參加試片會的一些文化界與宗教團體在散場後表示,全片氣氛感人﹑故事一氣呵成,是近年罕見的歷史大片。
劇情描述耶穌在耶路撒冷受難的最後一天,也是祂到世間成為人(道成肉身)所遭受到的最殘酷最痛苦的折磨,直到祂釘死在十字架上。
從電影藝術的層面,「耶穌的受難」確實是一部相當有感染力的電影,我們完全可以接收到其感性表達。而基督徒從聖經背景的角度來詮釋耶穌的受難,也似乎就真的能夠感同身受當日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痛苦。所以,這部電影獲得許多教會正面的評價,許多教牧也給予大力推薦和高度的支持﹔但我們仍然不可忽略電影中與聖經四福音書之間的差異,並其他聖經以外存在的情節素材。
強調馬利亞的地位
導演梅爾吉勃遜的天主教背景非常保守,他甚至拒絕接受天主教VaticanⅡ〈梵二大公會文獻〉中針對現代社會課題的一些公告。在他接受媒體訪談中他公開相信馬利亞為女中保(Coredemptrix),這顯然是不合乎聖經的。甚至有浸信會神學院的新約教授指出,電影中隱約著馬利亞為中保的觀點。
除此以外,他在電影中採用了大量的天主教信仰的素材和作風。例如導演讓馬利亞在背十字架的耶穌跌倒時出現,重疊年幼的耶穌摔倒時,馬利亞急忙去扶持的畫面,來刻畫他們母子的關係。
他也非常成功地重現米開朗基羅的作品「聖母慟子像」,就是馬利亞抱住死去的耶穌一幕。這些也似乎在強調馬利亞有一種特殊的地位(耶穌的母親─天子之母─聖童貞)。
留意在影片中彼得和約翰在稱呼馬利亞為母親,但在英語字幕則翻譯成「聖母」。另外,當彼得不認主之後,他兩次告訴馬利亞不要碰他,因為聖潔的馬利亞令他感到不配,這與聖經正典不符合。
靈感來自「苦路」
在編寫劇本的時候,導演Mel Gibson 曾說他的靈感材料乃是來自天主教觀點中的「苦路」(Via dolorosa),那是基督被釘十字架之路程,共有十四站。傳統上耶路撒冷城內的方濟會士,每星期五都會舉行紀念聚會。現在此路平日成了基督徒朝聖的目標之一,受難節則有大巡行。
這十四站中只有九個確實出現在四福音書,其他五站則屬於非正典聖經的資料。例如,耶穌因為十字架的重量而摔倒在地上﹑瑪利亞在耶穌摔倒時來會耶穌﹑在半路上有一位婦人Veronica前來用手帕抹耶穌的面貌﹑在十字架山上耶穌摔倒第二次,以及耶穌第三次倒在地上都沒有出現在福音書裏。有關與耶穌的苦路和其細節,可以參考Lamar C. Berrett 所編的《Discovering the World of the Bible》。
非正典素材
除了天主教的資料,導演也引用了一本兩百年的老書《Dolorous Passion of Our Lord , The Dolorous Passion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Venerable Anne Catherine Emmerich(1774-1824)所著。這位修女的作品有神話的性質成份,其中包括了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撒但的出現﹑耶穌背重重的鎖鏈對猶大的責問﹑本丟彼拉多的妻子拿衣服給馬利亞﹑群眾把十字架上犯人的眼睛給挖出來﹑耶穌的肋旁被刺時噴出鮮血。這些都不是聖經裏的記載。
從電影的表達方式,導演確實也發揮了許多創意空間,但這對嚴謹的聖經內容和立場,可能會有負面影響﹔所以,我們還是需要留意其中的不同點。
電影的表達方式非常強調耶穌的人性,看重傳達耶穌所經歷的痛苦,這是電影的強項,也是困難的地方。因為上帝的兒子模糊了,電影中的耶穌變得軟弱了─祂是如此懼怕。祂的復活似乎不是重點,復活的能力﹑盼望似乎缺乏了。
整部電影或許給人一種很沉重的氣氛,從靈性的角度而言,卻實在可以讓人體會耶穌如何為我們受苦。看見血淋淋﹑滿身鞭痕的耶穌,讓人覺得電影有過分強調耶穌人性軟弱之嫌,勇敢的耶穌不見了,神兒子耶穌的尊嚴消失。
救主的形象模糊
教會中一位來自菲律賓的弟兄告訴我,電影中受苦難的耶穌,非常類似他國家宗教天主教背景的耶穌─耶穌的受難變成一種神秘的宗教行為,用來認識上帝或接近神的手段,甚至用此來換取恩典和禱告得蒙垂聽。有一句天主教會的宣傳單這樣子說﹕「聖週五受難節那天,你寧願去看美國職業棒球,還是去拜苦路﹑參加聖週五的禮儀呢﹖」
從一個中立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除了登山寶訓極為簡單的一幕,其中的教導成份確是薄弱。因此,耶穌所傳揚的愛,與受苦的甘地先生和德蕾莎修女的犧牲精神也就看不出有多大分別。若是如此,一個沒有聖經背景的人就更加無法明白耶穌赦免的意義,也無法知道耶穌的愛有什麼特別之處。因為在這部電影中,耶穌救主的形象已經模糊了。
由於導演花大部分的時間,來強調耶穌所承受的酷刑和周圍眾人對他的殘忍,相對地,對於耶穌的教導和復活的耶穌就處理得過於簡短。
我不禁要提出來,電影太多的暴力血腥的內容表達,是否因為導演擅長暴力影片的背景﹖因此,若他的目的是要說明耶穌曾為我們流多少的血,那麼他對流血﹑赦罪的觀念可能與聖經的觀點有些出入。
耶穌最大的苦楚
從正典神學的意義而言,我所認識的耶穌基督是有一個重要的生命表現,就是神兒子的尊嚴和身份。祂不會懼怕,我認為祂是勇敢的,一生的目的就是要走向耶路撒冷上的十字架﹔這原本就是福音書的那位人子,上帝的兒子,不懼並且完全順服天父為祂所預備的道路。
那麼,祂最大的苦楚是什麼呢﹖就是在十字架上所說的﹕「父啊﹖你為什麼離開我﹖」是那種與天父的隔離,為了承擔世人的罪孽而面對的結果。如果你真是明白耶穌所經歷的,與天父上帝的隔離,你就會明白耶穌真正的苦楚,你也能多體會一點那罪惡的可怕和耶穌寶貴的愛。
我並不會反對基督徒前去觀賞這一部好的電影製作,只是,我們需要提醒自己,要知道電影中的耶穌與福音書的救主耶穌有什麼不同。(作者為洛杉磯國語浸信會牧師)
【影視娛樂】
故事一氣呵成
《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台灣譯名︰《受難記︰最後的激情》)劇情描述耶穌被釘十字架前十二小時的經歷。梅爾吉勃遜強調全片自始至終﹑每一個情節都經過縝密考證,並且是以如履薄冰的心情拍攝完成。應邀參加試片會的一些文化界與宗教團體在散場後表示,全片氣氛感人﹑故事一氣呵成,是近年罕見的歷史大片。
劇情描述耶穌在耶路撒冷受難的最後一天,也是祂到世間成為人(道成肉身)所遭受到的最殘酷最痛苦的折磨,直到祂釘死在十字架上。
從電影藝術的層面,「耶穌的受難」確實是一部相當有感染力的電影,我們完全可以接收到其感性表達。而基督徒從聖經背景的角度來詮釋耶穌的受難,也似乎就真的能夠感同身受當日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痛苦。所以,這部電影獲得許多教會正面的評價,許多教牧也給予大力推薦和高度的支持﹔但我們仍然不可忽略電影中與聖經四福音書之間的差異,並其他聖經以外存在的情節素材。
強調馬利亞的地位
導演梅爾吉勃遜的天主教背景非常保守,他甚至拒絕接受天主教VaticanⅡ〈梵二大公會文獻〉中針對現代社會課題的一些公告。在他接受媒體訪談中他公開相信馬利亞為女中保(Coredemptrix),這顯然是不合乎聖經的。甚至有浸信會神學院的新約教授指出,電影中隱約著馬利亞為中保的觀點。
除此以外,他在電影中採用了大量的天主教信仰的素材和作風。例如導演讓馬利亞在背十字架的耶穌跌倒時出現,重疊年幼的耶穌摔倒時,馬利亞急忙去扶持的畫面,來刻畫他們母子的關係。
他也非常成功地重現米開朗基羅的作品「聖母慟子像」,就是馬利亞抱住死去的耶穌一幕。這些也似乎在強調馬利亞有一種特殊的地位(耶穌的母親─天子之母─聖童貞)。
留意在影片中彼得和約翰在稱呼馬利亞為母親,但在英語字幕則翻譯成「聖母」。另外,當彼得不認主之後,他兩次告訴馬利亞不要碰他,因為聖潔的馬利亞令他感到不配,這與聖經正典不符合。
靈感來自「苦路」
在編寫劇本的時候,導演Mel Gibson 曾說他的靈感材料乃是來自天主教觀點中的「苦路」(Via dolorosa),那是基督被釘十字架之路程,共有十四站。傳統上耶路撒冷城內的方濟會士,每星期五都會舉行紀念聚會。現在此路平日成了基督徒朝聖的目標之一,受難節則有大巡行。
這十四站中只有九個確實出現在四福音書,其他五站則屬於非正典聖經的資料。例如,耶穌因為十字架的重量而摔倒在地上﹑瑪利亞在耶穌摔倒時來會耶穌﹑在半路上有一位婦人Veronica前來用手帕抹耶穌的面貌﹑在十字架山上耶穌摔倒第二次,以及耶穌第三次倒在地上都沒有出現在福音書裏。有關與耶穌的苦路和其細節,可以參考Lamar C. Berrett 所編的《Discovering the World of the Bible》。
非正典素材
除了天主教的資料,導演也引用了一本兩百年的老書《Dolorous Passion of Our Lord , The Dolorous Passion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Venerable Anne Catherine Emmerich(1774-1824)所著。這位修女的作品有神話的性質成份,其中包括了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撒但的出現﹑耶穌背重重的鎖鏈對猶大的責問﹑本丟彼拉多的妻子拿衣服給馬利亞﹑群眾把十字架上犯人的眼睛給挖出來﹑耶穌的肋旁被刺時噴出鮮血。這些都不是聖經裏的記載。
從電影的表達方式,導演確實也發揮了許多創意空間,但這對嚴謹的聖經內容和立場,可能會有負面影響﹔所以,我們還是需要留意其中的不同點。
電影的表達方式非常強調耶穌的人性,看重傳達耶穌所經歷的痛苦,這是電影的強項,也是困難的地方。因為上帝的兒子模糊了,電影中的耶穌變得軟弱了─祂是如此懼怕。祂的復活似乎不是重點,復活的能力﹑盼望似乎缺乏了。
整部電影或許給人一種很沉重的氣氛,從靈性的角度而言,卻實在可以讓人體會耶穌如何為我們受苦。看見血淋淋﹑滿身鞭痕的耶穌,讓人覺得電影有過分強調耶穌人性軟弱之嫌,勇敢的耶穌不見了,神兒子耶穌的尊嚴消失。
救主的形象模糊
教會中一位來自菲律賓的弟兄告訴我,電影中受苦難的耶穌,非常類似他國家宗教天主教背景的耶穌─耶穌的受難變成一種神秘的宗教行為,用來認識上帝或接近神的手段,甚至用此來換取恩典和禱告得蒙垂聽。有一句天主教會的宣傳單這樣子說﹕「聖週五受難節那天,你寧願去看美國職業棒球,還是去拜苦路﹑參加聖週五的禮儀呢﹖」
從一個中立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除了登山寶訓極為簡單的一幕,其中的教導成份確是薄弱。因此,耶穌所傳揚的愛,與受苦的甘地先生和德蕾莎修女的犧牲精神也就看不出有多大分別。若是如此,一個沒有聖經背景的人就更加無法明白耶穌赦免的意義,也無法知道耶穌的愛有什麼特別之處。因為在這部電影中,耶穌救主的形象已經模糊了。
由於導演花大部分的時間,來強調耶穌所承受的酷刑和周圍眾人對他的殘忍,相對地,對於耶穌的教導和復活的耶穌就處理得過於簡短。
我不禁要提出來,電影太多的暴力血腥的內容表達,是否因為導演擅長暴力影片的背景﹖因此,若他的目的是要說明耶穌曾為我們流多少的血,那麼他對流血﹑赦罪的觀念可能與聖經的觀點有些出入。
耶穌最大的苦楚
從正典神學的意義而言,我所認識的耶穌基督是有一個重要的生命表現,就是神兒子的尊嚴和身份。祂不會懼怕,我認為祂是勇敢的,一生的目的就是要走向耶路撒冷上的十字架﹔這原本就是福音書的那位人子,上帝的兒子,不懼並且完全順服天父為祂所預備的道路。
那麼,祂最大的苦楚是什麼呢﹖就是在十字架上所說的﹕「父啊﹖你為什麼離開我﹖」是那種與天父的隔離,為了承擔世人的罪孽而面對的結果。如果你真是明白耶穌所經歷的,與天父上帝的隔離,你就會明白耶穌真正的苦楚,你也能多體會一點那罪惡的可怕和耶穌寶貴的愛。
我並不會反對基督徒前去觀賞這一部好的電影製作,只是,我們需要提醒自己,要知道電影中的耶穌與福音書的救主耶穌有什麼不同。(作者為洛杉磯國語浸信會牧師)
【影視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