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20基督教論壇報
【作者:王凡】
這是一部令人窒息,也讓人筋疲力盡的電影。
梅爾吉勃遜所執導的《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台灣譯名﹕《受難記﹕最後的激情》)在一片非難﹑抗議和期盼交雜的市場反應中,於二月廿五日在北美地區四千六百家電影院盛大上映。
加拿大的院線電影一向與美國同步,本片造成加拿大所有的播映院線座無虛席,教會更以包場的方式來表達對這部電影的支持和肯定。我和內人接受朋友邀請觀賞的是溫哥華一間教會所包的第二場。
上帝是否會受苦﹖
梅爾吉勃遜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作為一個電影藝術的工作者,我想,拍攝這樣一部電影,應該是這個自稱是「天主教傳統主義者」給自己的重要人生使命之一,否則他不會在預知可能引發爭議,市場前景不明的情況下,自掏腰包,投資兩千五百萬美金來拍攝這樣一部電影。還好,電影一上映就票房長紅。
在耶穌以十字架上的苦難來完成對人類的救贖的基督教神學中,「上帝是否會受苦」這個議題,十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聚訟不休,這部電影顯然意在提供答案。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上帝對世人的大愛最能夠從耶穌身上彰顯的,也是在耶穌被捕以致於死的最後這十二個小時,梅爾吉勃遜的企圖心是很明顯的。
我必須承認,這的確是一部好電影,然而,可能是我對梅爾抱持了過高的期待,所以在看完整部電影之後,我有些許不同的看法。
臨場血腥 怵目心驚
影片中使用了過多的暴力,血腥的畫面栩栩如生,加上環繞音效的臨場實感,直看得人心驚肉跳。影片開頭所引述聖經舊約以賽亞書五十三章5節的一句話︰「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是整部影片的主題,片中耶穌所受的酷刑,確乎可以讓人感覺,救贖就在其中。
但是,我要很遺憾地說,非基督徒觀眾恐怕不能自這部影片所鋪陳的劇情中,感受出這樣嚴肅的神學意義。因為基督的愛在影片長達卅分鐘的酷刑中並沒有動人心弦的展示,反倒是耶穌血肉糢糊的軀體,搭配血跡斑斑﹑肉屑滿地的場景,讓愛祂的基督徒心裡痛得發緊。
梅爾吉勃遜在影片中讓耶穌所受的鞭傷,是用比中國歷史上凌遲所使用的「魚鱗剮」刀具還要可怕的鐵勾鞭,一鞭下去,十幾個勾子連肉帶骨一起翻開的鞭笞,根本超過常人所能忍受的極限。電影院中只聽到女性觀眾驚呼哭泣不斷,整個人類史上,大概沒有幾個人遭受過如此慘烈的酷刑,也沒幾個人能承受得住這種方式的肉體摧殘。
成功抓住觀眾情緒
耶穌受苦就是上帝在受苦嗎﹖道成的肉身所受到的折磨,上帝也會感到痛嗎﹖梅爾吉勃遜成功地使這個議題顯現在觀者自己抽痛的神經上。
由猶太女演員米亞莫根史登所飾演的聖母馬利亞,也輕易地攫取到觀眾的感情和尊敬。女性觀眾,無論是不是基督徒,僅僅想像一個做母親的在耶穌受鞭打,與背負十字架的途中所遭受到的折磨與屈辱,大概都要心疼得落淚。當耶穌跌倒時,馬利亞無助地跑過去,撫著耶穌輕聲說︰「我在這裡。」教許多女觀眾頓時哭出聲音來。
當羅馬士兵把荊棘做的頭冠,用木棍往耶穌的頭上硬打下去,以及十字架上第一根釘子從耶穌的左手釘下去的那一剎那,導演同樣成功地抓住每一個觀眾的情緒,只聽見電影院中一片像是嘆息又像驚呼的聲音─全北美千萬個觀眾都同時悸動了吧﹖
猶太人顯得格外邪惡﹖
影片中特別著墨於彼拉多在把耶穌交給猶太人釘十字架前,所表現出來的超高道德感與人道關懷,是全片非常突兀的部分,戲劇張力固然足矣,但相形之下,影片裡的猶太人就顯得格外邪惡而罪孽深重,這是引起全球許多猶太人抗議的原因。
近兩千年來,「猶太人殺死耶穌」的觀念,不斷挑起歐洲仇視猶太人的「反閃族主義(anti-Samitism)」,這個夢魘是否會因為片中的深刻描述,而重臨在猶太這個苦難的民族身上﹖這部影片中的血腥暴力似乎讓他們有此憂慮。
也就難怪梅爾吉勃遜會親自在剪接室中,刪除影片裡一群猶太人堅持把耶穌釘十字架時所說的︰「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子孫的身上」這句話的英文字幕。不過口白還是保留的。當然,全片是以耶穌生前時代所使用的亞蘭語發音,沒有幾個觀眾聽得懂這句話的意思。
折磨基督徒情感
整部影片看得讓人窒息,耶穌背十字架走向髑髏地的跌躓困頓,也讓觀眾與祂一起筋疲力盡,就梅爾吉勃遜這個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執導技巧來說,這真是折磨基督徒感情的一部電影。難怪報紙報導蒙特婁一名婦女走出戲院,當一名記者問她的觀後感時,她會突然哭了起來,雙手舉向天說︰「謝謝你,主耶穌,謝謝你為我所做的一切。」
但是對於沒有接觸過聖經的觀眾來說,影片裡的主角只是一個人類歷史上宗教迫害下少有的悲慘受難者,一個悲劇性的十足代表人物。他們可能無法理解,為什麼仁慈的彼拉多的手下,手中鐵勾鞭上的仇恨會有那麼深﹖至於影片一開始,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驚恐憂傷﹑汗如雨下的情景,恐怕也只有基督徒才能了解耶穌何以有這樣的情緒表現。
為全世界基督徒而拍
這部電影根本就是梅爾為全世界的基督徒拍的,沒有讀過聖經的人,看這部電影就像看一部血腥殘酷的暴力片一樣,要他們從中體會救贖與愛的意義,其實不太容易。片中許多跳躍式的劇情穿插,更讓沒有讀過聖經的非基督徒搞不清基督徒們在電影院中何以如此「濫情」。
在美國,有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是基督徒(包含基督教﹑天主教與猶太教的教徒),在加拿大也有百分七十五的人信仰基督宗教。此片在北美票房的成功與此大有關係,梅爾吉勃遜也不否認,他是把票房寄託在耶穌的信徒身上。
整部影片就藝術性來說,是不夠強的,表現方式也有不少的爭議點。但小疵不掩大瑜,梅爾運用高超的電影技巧,鮮明地重現了耶穌的受難﹑死亡與復活的那段人類最重要的救贖歷史,這是影片真正成功的地方。基督徒觀眾應該用心去感受,耶穌所受的每一鞭傷,都代表著對人類罪性的寬恕與包容,都足以醫治人性深處的醜陋與軟弱。
美國知名的「愛家協會」(Board of Focus on the Family)創辦人兼理事長,也是著名傳道人的詹姆士‧杜布森(James C‧Dobson)博士在看完本片說,這是一部他所見過最令他感到不安和震撼的電影,他極力推薦每一個人去看。
我的看法與杜布森博士一樣,基督徒應該去感受一下你的不安與震撼。(作者為資深廣播節目製作人﹑主持人)
梅爾吉勃遜所執導的《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台灣譯名﹕《受難記﹕最後的激情》)在一片非難﹑抗議和期盼交雜的市場反應中,於二月廿五日在北美地區四千六百家電影院盛大上映。
加拿大的院線電影一向與美國同步,本片造成加拿大所有的播映院線座無虛席,教會更以包場的方式來表達對這部電影的支持和肯定。我和內人接受朋友邀請觀賞的是溫哥華一間教會所包的第二場。
上帝是否會受苦﹖
梅爾吉勃遜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作為一個電影藝術的工作者,我想,拍攝這樣一部電影,應該是這個自稱是「天主教傳統主義者」給自己的重要人生使命之一,否則他不會在預知可能引發爭議,市場前景不明的情況下,自掏腰包,投資兩千五百萬美金來拍攝這樣一部電影。還好,電影一上映就票房長紅。
在耶穌以十字架上的苦難來完成對人類的救贖的基督教神學中,「上帝是否會受苦」這個議題,十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聚訟不休,這部電影顯然意在提供答案。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上帝對世人的大愛最能夠從耶穌身上彰顯的,也是在耶穌被捕以致於死的最後這十二個小時,梅爾吉勃遜的企圖心是很明顯的。
我必須承認,這的確是一部好電影,然而,可能是我對梅爾抱持了過高的期待,所以在看完整部電影之後,我有些許不同的看法。
臨場血腥 怵目心驚
影片中使用了過多的暴力,血腥的畫面栩栩如生,加上環繞音效的臨場實感,直看得人心驚肉跳。影片開頭所引述聖經舊約以賽亞書五十三章5節的一句話︰「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是整部影片的主題,片中耶穌所受的酷刑,確乎可以讓人感覺,救贖就在其中。
但是,我要很遺憾地說,非基督徒觀眾恐怕不能自這部影片所鋪陳的劇情中,感受出這樣嚴肅的神學意義。因為基督的愛在影片長達卅分鐘的酷刑中並沒有動人心弦的展示,反倒是耶穌血肉糢糊的軀體,搭配血跡斑斑﹑肉屑滿地的場景,讓愛祂的基督徒心裡痛得發緊。
梅爾吉勃遜在影片中讓耶穌所受的鞭傷,是用比中國歷史上凌遲所使用的「魚鱗剮」刀具還要可怕的鐵勾鞭,一鞭下去,十幾個勾子連肉帶骨一起翻開的鞭笞,根本超過常人所能忍受的極限。電影院中只聽到女性觀眾驚呼哭泣不斷,整個人類史上,大概沒有幾個人遭受過如此慘烈的酷刑,也沒幾個人能承受得住這種方式的肉體摧殘。
成功抓住觀眾情緒
耶穌受苦就是上帝在受苦嗎﹖道成的肉身所受到的折磨,上帝也會感到痛嗎﹖梅爾吉勃遜成功地使這個議題顯現在觀者自己抽痛的神經上。
由猶太女演員米亞莫根史登所飾演的聖母馬利亞,也輕易地攫取到觀眾的感情和尊敬。女性觀眾,無論是不是基督徒,僅僅想像一個做母親的在耶穌受鞭打,與背負十字架的途中所遭受到的折磨與屈辱,大概都要心疼得落淚。當耶穌跌倒時,馬利亞無助地跑過去,撫著耶穌輕聲說︰「我在這裡。」教許多女觀眾頓時哭出聲音來。
當羅馬士兵把荊棘做的頭冠,用木棍往耶穌的頭上硬打下去,以及十字架上第一根釘子從耶穌的左手釘下去的那一剎那,導演同樣成功地抓住每一個觀眾的情緒,只聽見電影院中一片像是嘆息又像驚呼的聲音─全北美千萬個觀眾都同時悸動了吧﹖
猶太人顯得格外邪惡﹖
影片中特別著墨於彼拉多在把耶穌交給猶太人釘十字架前,所表現出來的超高道德感與人道關懷,是全片非常突兀的部分,戲劇張力固然足矣,但相形之下,影片裡的猶太人就顯得格外邪惡而罪孽深重,這是引起全球許多猶太人抗議的原因。
近兩千年來,「猶太人殺死耶穌」的觀念,不斷挑起歐洲仇視猶太人的「反閃族主義(anti-Samitism)」,這個夢魘是否會因為片中的深刻描述,而重臨在猶太這個苦難的民族身上﹖這部影片中的血腥暴力似乎讓他們有此憂慮。
也就難怪梅爾吉勃遜會親自在剪接室中,刪除影片裡一群猶太人堅持把耶穌釘十字架時所說的︰「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子孫的身上」這句話的英文字幕。不過口白還是保留的。當然,全片是以耶穌生前時代所使用的亞蘭語發音,沒有幾個觀眾聽得懂這句話的意思。
折磨基督徒情感
整部影片看得讓人窒息,耶穌背十字架走向髑髏地的跌躓困頓,也讓觀眾與祂一起筋疲力盡,就梅爾吉勃遜這個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執導技巧來說,這真是折磨基督徒感情的一部電影。難怪報紙報導蒙特婁一名婦女走出戲院,當一名記者問她的觀後感時,她會突然哭了起來,雙手舉向天說︰「謝謝你,主耶穌,謝謝你為我所做的一切。」
但是對於沒有接觸過聖經的觀眾來說,影片裡的主角只是一個人類歷史上宗教迫害下少有的悲慘受難者,一個悲劇性的十足代表人物。他們可能無法理解,為什麼仁慈的彼拉多的手下,手中鐵勾鞭上的仇恨會有那麼深﹖至於影片一開始,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驚恐憂傷﹑汗如雨下的情景,恐怕也只有基督徒才能了解耶穌何以有這樣的情緒表現。
為全世界基督徒而拍
這部電影根本就是梅爾為全世界的基督徒拍的,沒有讀過聖經的人,看這部電影就像看一部血腥殘酷的暴力片一樣,要他們從中體會救贖與愛的意義,其實不太容易。片中許多跳躍式的劇情穿插,更讓沒有讀過聖經的非基督徒搞不清基督徒們在電影院中何以如此「濫情」。
在美國,有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是基督徒(包含基督教﹑天主教與猶太教的教徒),在加拿大也有百分七十五的人信仰基督宗教。此片在北美票房的成功與此大有關係,梅爾吉勃遜也不否認,他是把票房寄託在耶穌的信徒身上。
整部影片就藝術性來說,是不夠強的,表現方式也有不少的爭議點。但小疵不掩大瑜,梅爾運用高超的電影技巧,鮮明地重現了耶穌的受難﹑死亡與復活的那段人類最重要的救贖歷史,這是影片真正成功的地方。基督徒觀眾應該用心去感受,耶穌所受的每一鞭傷,都代表著對人類罪性的寬恕與包容,都足以醫治人性深處的醜陋與軟弱。
美國知名的「愛家協會」(Board of Focus on the Family)創辦人兼理事長,也是著名傳道人的詹姆士‧杜布森(James C‧Dobson)博士在看完本片說,這是一部他所見過最令他感到不安和震撼的電影,他極力推薦每一個人去看。
我的看法與杜布森博士一樣,基督徒應該去感受一下你的不安與震撼。(作者為資深廣播節目製作人﹑主持人)